第2章
不要等到感觉不好的时候才行动
这一次的课程在大家进门脱大衣的时候,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开始了。“你知道,孩子打架的时候记小条儿还是挺有用的呢,”一位母亲说,“我只顾忙着记录,根本没工夫跟他们生气。”
“我想我要说的和你一样,”另一位女士说,“一周的时间结束了,我几乎都没怎么琢磨我的大女儿呢。”
这位女士捧起她的笔记本,打开第一页,“你们愿意听听今天早饭时她对自己小妹妹说的一串话吗?”
“我真高兴没坐在你旁边。”
“你臭死了。”
“爸爸更喜欢我,他才没那么爱你呢。”“你可真丑。”
“你连字母表都不认识。”“你系鞋带也得妈妈帮忙。”“我长得比你漂亮。”
已经就座的其他学员发出了一阵认同的叹息声。
“我觉得我儿子够大的了,可他还是会冒出这样幼稚的恶行,”一位父亲嫌恶地说,“他已经十几岁了,还是会用这种方式折腾他弟弟。他骂他的那些话,我简直说不出口。”
“我真不明白是什么让有些孩子变得如此自私卑劣,”另一位女士说,“我5岁的大孩子会去揪还是婴儿的小妹妹的头发,用手指头去插她的鼻子、耳朵、眼睛。小丫头眼球还在算是够幸运的了。”
对于他们所说的一切,我完全理解,感同身受。我还记得,当看到我的小儿子后背上那两条长长的抓痕,而3岁的长子站在一旁邪恶地咧嘴狞笑的时候,我自己是多么的困惑狼狈而又怒不可遏。真是气死人的坏孩子!他这么做是要干什么?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自家孩子那种“劣根性”的来源,我把下面的资料分发给小组成员进行练习(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可能也会发现,哪怕只是草草记下你自己的反应,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是男士,那么在练习过程中,请用“丈夫”代替“妻子”,用“他”代替“她”):
想象一下,你的丈夫伸手揽住你说:“亲爱的,我爱你爱得一塌糊涂,你真是个可人儿,我决定了,我要再找个跟你一样的妻子。”
你的反应:__________
当你丈夫的新妻子终于来到你家,你看到的是,她非常年轻,而且相当漂亮可爱。当你们三人一同外出的时候,人们会礼貌地跟你打招呼,但看到新来的女人则兴奋不已地惊呼:“她也忒漂亮啦,迷死个人呐!嗨,宝贝……你真招人爱!”然后,他们又会转过来问你:“你觉得你家的新太太如何啊?”
你的反应:__________
新来的妻子需要衣服。你丈夫走到你的衣橱前,拿了几件你的毛衣和裤子给她。你表示抗议,而他却说由于你比过去长了些肉,衣服已经太过紧身了,拿给她穿才合适。
你的反应:__________
新来的妻子迅速地熟络了起来。每一天,她都好像变得更加机灵漂亮,能力也愈发强大。一天下午,你正费劲巴拉手忙脚乱地琢磨你丈夫给你买的新电脑的系统说明,她冲进了房间并且说:“噢,能让我用用吗?我知道怎么弄。”
你的反应:__________
当你告诉她不让她用时,她跑到你丈夫面前哭哭啼啼。过了一会儿,她和你丈夫一起来到你面前,她脸上泪痕犹在,你丈夫搂着她对你说:“让她用用怎么了?你有什么损失吗?为什么你不让别人和你共享?”
你的反应:__________
一天,你发现你丈夫和新妻子两人一起躺在床上。丈夫一个劲儿地咯吱她,她则咯咯傻笑。突然,电话响起,丈夫接起电话。随后,他告诉你有点儿重要的事情发生,他必须马上出门,要你留在家里陪着新妻子,并且确保她一切无恙。
你的反应:__________
你是否发现,自己的反应已经谈不上什么爱意可言了?我们小组中的成员毫不迟疑地承认,在他们文雅体面、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潜藏着气量狭小、怨恨刁难以及种种关于报复、折磨与毁灭的念头。就连那些认为自己地位牢不可破且极为自负的人,在发现自己因“其他人”的出现受到威胁而变得如此暴怒的时候,也感到惊讶不已。
“有些问题让我挺困扰的,”一位女士说,“这个练习的意思是,只有头胎出生的人才会有如此反应。可在我们家里,感觉地位受威胁并且动不动闹脾气的其实是排行靠后的小祖宗。她才18个月大,但却会在完全没有人挑衅触怒她的情况下攻击她4岁大的哥哥。昨天,儿子看电视的时候,小丫头从后面冒出来,用她的沙锤对着哥哥的脑袋就敲下去了。今天早上,她和我一起躺在床上,正乖乖地喝着奶瓶,可当她哥哥想要爬上床躺在我的另一边时,她停下嘴,猛力一推,一下子把哥哥掀翻在地。”
接下来,大家就年纪较小孩子的感受方面进行了长久的讨论。另有几位父母提到,他们家中的一些年纪较小的孩子往往暴躁好斗,从很早就有意识向哥哥姐姐们发起挑战。还有一些家长则说自家年幼的孩子对年长的哥哥或姐姐心怀崇拜,如果在他们面前遭遇拒绝就会备受伤害且迷惑惶恐。还有一位家长介绍说自家最小的孩子早就饱受打击,不知所措,灰心丧气,因为他觉得自己永远也赶不上前面的哥哥姐姐。
一位父亲似乎对我们的讨论方向有点儿懊恼。“坦白说,”他开口道,“我觉得你们对孩子的感受有点儿太战战兢兢,百依百顺了。我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因为我们家里的激情澎湃有点儿过头了。一天漫长的工作结束,我回到家里,眼前的局面是——三个丫头彼此尖叫闹腾,我的妻子对着她们咆哮怒吼,然后她们全都跑到我面前,互相指责谩骂。我根本不想听任何人说她觉得谁谁谁怎样怎样,原因如何如何,我只想这一切到此结束,彻底消停下来。”
“我听得出你的急躁和沮丧。”我说,“但这里的情况其实有点儿讽刺。如果我们抱着‘就此打住’的希望,那么就应该用一种宽和敬重的态度,按照自己的想法,关上门,将一切喧嚣关在外面。”
他坐在那里,怒视着我。
“我知道那会有多么的心烦意乱,”我说,“听到一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大发雷霆。但是如果我们禁止他们表达那份愤怒之情,危险就会滋生,这种负面情绪会暂且沉下,并以其他形式重新冒出水面,可能是身体征兆,也可能是情感问题。”
现在他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儿表示怀疑。
“咱们来看一看,如果不允许发泄负面情绪,咱们自己作为成年人会发生什么情况吧?”我提议,“咱们暂时先回到新丈夫/妻子的比拟练习中。假设……”
“我觉得这个比拟有问题,”一位男士打断了我。“毕竟,美国的文化准则不允许有第二配偶的出现。这甚至都不合法。可父母生育多胎是正常又合法的。”
“我是说假设,”我回答,“不过为了这个练习的安全起见,咱们假设文化准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的二婚行为已为法律所认可。由于国内男性或女性人口的匮乏,而推出了新的法规,强制要求稀缺性别人口嫁娶第二配偶。”
“好吧,”他颇不情愿地说,“我同意这主意。”
“你有什么可不同意的?”一位女士笑说,“你可是稀缺性别人口啊。”
我等着大家的笑声渐渐平息下来。“现在,自从新妻子或新丈夫来到你家,”我继续往下说,“已经过去了一年光景。而你,不但没有适应他或她的出现,反而感觉更加郁闷心烦。有时候,你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你坐在床边,心中满是伤痛和委屈,这时候,你的另一半走进了房间。你还没来得及梳理好情绪,连珠炮一般的句子就喷薄而出:‘我不想让那个家伙再待在咱们家里了!这件事搞得我非常不开心。为什么你不能把她/他甩开呢?’”
你的丈夫或妻子会用各种方式来回应你。记下你自己对下面每一句话的反应。
1. 废话连篇,你简直是荒唐透顶,你有什么理由非要这么想。你的反应:
2. 你说话的那副德性快把我气炸了。如果你是有感而发,那么拜托您自己知道就行了,烂肚子里吧,我可绝不想听。
你的反应:__________
3. 听着,别让我非得去做那些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很清楚,我没法甩了他(她)。我们现在是一家人。
你的反应:__________
4. 为什么你永远都得是这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呢?找个法子改善一下吧,别动不动芝麻绿豆的小事儿也得飞奔到我面前叨叨叨。
你的反应:__________
5. 我可不是为了我自己才又结婚的啊。我知道有时候你很孤单。
你的反应:__________
6. 拜托啦,亲爱的,别这样啦。我对你的感情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呐?我心中对你们两人可是同样的爱哦。
你的反应:__________
小组成员又一次被自己的反应吓了一跳。有人说他们感觉自己“蠢到家了”、“内疚心虚”、“很不道德”、“荒唐疯癫”、“遭遇重创”、“软弱无力”、“被抛弃了”。
还有些人说,“真实的我简直无法让人接受……”,“我绝对是个坏人……”,“面对这种情况时,我必须假装快乐,强颜欢笑,为的就是守住那点儿对我残存的爱意……”,“没人听我倾诉,没人在意我的一切”。
然而,最令大家惊讶的就是,每个人不惜一切代价要做出伤害行为的狂热渴望。他们希望给新来的家伙搞得一团糟,让她或他在肉体上受到伤害。在这一过程中,自身是否受到伤害或是招致配偶的愤怒,根本无关紧要。如果能让入侵者从配偶的眼中彻底消失,那么也就如愿以偿了。此外,他们也希望给自己的配偶来点儿颜色瞧瞧,让配偶因为让他们蒙受苦难而受到惩罚。
在研究这些所谓的“过激”反应的起因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切反应其实也算稀松平常。在面对另一个人的“无理”情绪时,采取否认、合理建议或是宽慰的方式也是十分常见的做法。
在问到小组成员他们希望自己的配偶如何做时,回答出奇一致:“把她赶出去!”“把他赶出去!”屋里一派欢快的狂放大笑,接着又在几秒钟后陷入了沉思。
“如果我丈夫只是因为我的一句要求就真的‘把她赶出去’,那我还真挺害怕的。我会想,某一天他也会如此对我的。”
“我丈夫会不得不告诉我,他最爱的是我,她在他眼中啥都不是。”
“在当时我可能会感觉比较受用,但接着我可能会开始思考,他会不会也在她面前如此说我呢。”
“究竟怎么样才能让你们这帮家伙满意呐?”我打趣说。
房间里出现了暂时的停顿,接下来:
“我希望,能够让我自由地宣泄出新生活中那些令我厌恶的关键问题——不管这些是不是真的,不管他是不是会立刻跳出来维护她,或是批评奚落我,还是暴跳如雷。”
“或是看看他的表。”
“或是打开电视。”
“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事情是我要知道他真正明白我的感受如何。”
忽然间,我意识到,大多数的回应都来自小组当中的女士们。这难道是因为我在练习时更倾向采用“新妻子”这一比拟而非“新丈夫”吗?还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社会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这次我转向男士们发言:“你的‘妻子’刚刚已经描述了她们的需求。我会要求你们尽量满足这些需求。当妻子说,‘我不想让那个人再待在咱们家。这搞得我非常不开心。为什么你不能甩了她?’你会如何回答她呢?”
男士们面无表情茫然地看着我。
我重述了一下任务:“为了让妻子知道你了解她的感受,你可能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有些人互相忧虑地交换了一下眼神。最后,一位勇敢的先生试着说道:“我并不知道你的感受是这样的。”
另一位男士也鼓起勇气说:“我不知道你的反应竟如此强烈。”
有一位男士也加入了发言的行列:“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了解,这样的情形对你有多么的艰难。”
接着我又转向了在场的女士们:“如果你想让丈夫知道,你明白他对家里来了新丈夫的感受如何,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有人举起了手:“对你来说,他一直在身边晃悠,肯定非常难受。”
又有人举起手来:“你想花多长时间都行,只要你告诉我究竟是什么在困扰着你就好。”
最后,有人说:“我想知道你作何感想……因为你的感受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屋内听到一声叹息,几个人鼓起掌来。很显然,他们对自己刚刚听到的内容心生赞叹。
我转向那位在家中“激情澎湃”的父亲,“您怎么看?”我问。
他悲伤地摇了摇头:“我猜,您是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让他们住口收声,而是应该如此照做。”
我点头同意。“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有伪装的一面,”我说,“可以看出,当我们心中负面情绪滋生的时候,有人愿意聆听我们诉说,这种感觉多么贴心。孩子们各不相同,他们需要把自己的感受和希望与兄弟姐妹们共同分享,哪怕是招人讨厌的同胞。”
“是的”,他说,“但是成年人有自控能力。如果你对孩子们的这些感受开了绿灯,我所关心的就是,他们可能会付诸行动,以武力说话。”
“在允许宣泄感受与允许付诸行动之间,设定明确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我这样回答,“我们不允许他们互相伤害。我们的任务是教给他们如何在不造成破坏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我伸手把为本次研讨班专门复印的插画资料拿了过来。“通过这些卡通插画,”我一边说,一边向他们分发,“你们会学到如何在面对小孩子、大孩子还有十几岁的青少年时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那天晚上,我们把剩下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些卡通插图上面,就各种技巧展开讨论,准备多加尝试,从而了解其是否适用。
“也许,下次我儿子再跟我抱怨姥姥把太多时间花在了小宝宝身上时,我应该说点什么‘你希望她花更多的时间陪你’之类的话。”
“下次洛丽再想打她哥哥的时候,我会告诉她,把愤怒通过嗓门儿发泄出来,不要报以老拳。”
每个人都是一派繁忙的样子,都在努力琢磨如何把这些新技巧应用到自己家令人恼火的子女争宠问题上。
我注意到,曾经一度有些人看起来面无表情,目光呆滞。这时候,刚好我们的课也结束了。
就在我们收拾物品准备离开的时候,大家互相轻松地戏谑了几句:
“谁能记得住这么多东西啊?”
“我感觉晕乎乎的。我说过,我所遭遇的每种情况,你们都难以想象。”
“对我来说,这种做法太难了。每周把孩子们送到治疗师那儿一次应该比较容易一点。”
“一周一次?就我们家那阵势,至少得雇个住家治疗师才行。”
我一边听着,一边思考着:“对于这种夹在中间的位置,即使明知并非明智选择,非常令人苦恼,但又不知如何将其纠正。难怪他们都忧心忡忡的。”
不过,作为“过来人”,我也明白,他们的不安与困难只是暂时的。假以时日,经过实践,配合一点小小的成功,他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些技巧没什么大不了的,全都能够掌握。他们可能尚未意识到,其实他们已经投身到我们的实践中了。
常见问题以及来自家长的故事
常见问题
我们的组员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心中怀着对于孩子感受的认可、脑海中充斥着种种问题,迫切地想将自家发生的情况与他人分享。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问题。
1.我试着让儿子了解,我明白他愤怒的感受。我甚至告诉他:“我知道你恨你弟弟。”但是这样做好像只是让他更生气了,他尖叫着喊道:“不,我不恨他!”我是哪里做错了呢?
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怀着复杂的情感,如果别人说他们满脑子都是仇恨,他们会感觉很不痛快或是忿忿不平。比较有用的说法是:“在我看来,你对弟弟的感觉是双重的。有时候你非常喜欢他,而有时候他就像个魔鬼,让你抓狂。”
2.对于一个始终告诉你他憎恨自己弟弟的孩子,你该如何做呢?当我答:“我能听得出你讨厌他。”他就会冲我大喊:“没错,我讨厌死他了!”我会说:“孩子,你真是恨透他了。”而他则嚎叫:“对了,我就是恨他。”就此,我们卡住了壳,再无进展。
为了帮助孩子不要总是一根筋地把思绪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满腔怒火上,采用能够促他前行的语言对他的感受情绪重新进行描述会是一种很有用的做法。下面这些句子应该比较有帮助:
“我能听得出你有多生大卫的气。”
“他做的一些事情真是惹你生气了。”
“他说的一些话肯定是激怒你了。”
“你愿意多跟我说说这里面的情况吗?”
3.我告诉3岁大的女儿:“别打你的妹妹。回房间去揍你的洋娃娃吧。”但是她拒绝了,还是没完没了地折腾小宝宝。那我还应该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吗?
把孩子从身边支开并让她打洋娃娃出气,要孩子在你面前通过打洋娃娃来发泄自己的感受,这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这样的说法会更有效:“我不能让你伤着小宝宝,不过你可以让我看着把气撒向洋娃娃。”
关键词在于“让我看着”。在孩子用手指头戳或是不住地用拳击打洋娃娃的时候,家长可以用几句话来描述孩子努力想表达的想法。
“你妹妹真是把你给惹恼了。”
“有时候她让你气不打一处来。”
“很高兴你能把这一切展示给我看。如果你再出现这样的情绪,一定要来告诉我哦。”
4.我试着让我3岁大的女儿利用她的洋娃娃来向我展示她对小宝宝的感受。当她愤怒地将娃娃的头丢到地板上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样可能对她有好处,但我就是看不下去。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如此想法呢?
并不是只有你一个哦。其他一些也有类似反应的家长发现,如果他们的孩子利用旧枕头、黏土、手敷水彩颜料或是彩色铅笔和纸张作为表达的介质,那么他们就会感觉较为安心。
“你能给我画一幅画表达你的感受吗?”
“这些弯弯曲曲的黑色线条告诉我你正怒火中烧!”
“你那么玩儿命晃那个枕头,我知道你气得想大喊大叫。”
如果没有其他材料可用,我们也可以用用这些句子:
“我不能让你掐小宝宝,你可以用语言告诉我你有多么愤怒,可以很大声地说:‘我要气疯啦!!’”
5.我注意到,每当有亲戚来访,抱着我家的小宝宝亲昵不停时,我5岁大的儿子看起来总是蔫蔫的,无精打采。后来,他把这份怨气都发泄在了小妹妹身上。我能做点儿什么来改善这种情况吗?
如果我们对这些好心善意的亲朋们保持缄默,效果会不会非常好呢?其实不需要预先提醒亲戚们注意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大方地对儿子讲出他可能会产生的感受,从而在无害的情况下让他的烦恼痛苦得到抵消:
“我知道,每个人都抱着小妹妹哄个不停,嘴里嘟囔着‘她多漂亮呀,可爱死啦’这样的话语让你感觉很不痛快,哪怕你知道,在你也这么小的时候,他们也这样抱着你,说过同样的话。如果下次你再出现这样的郁闷情绪,给我暗示,比如说使个眼色,我就会向你眨眨眼。这样你就知道我了解你的情绪了,这是咱们俩的秘密哦。”
6.我儿子好像永远也没法从他妹妹的角度看待问题。最近我一直问他:“如果妹妹也这么对你,你会怎么想?但他怎么也不回答我。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把他难住了。如果他诚实地回答,他就不得不承认他也不愿意那样。如果你希望你的儿子能够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只需要简单地说上一句对他表示信任的话即可:“我相信你能够想象得出,如果我们也这样对你,你会作何感受?”那么,他就必须要思考一下:“我能想象得出来那样的情景吗?那样的话我会作何感受呢?”不过他不需要非得回答别人,只要自己心知肚明就好。这样就足够了。
7.我十几岁的女儿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她的弟弟,有时候我简直招架不住了,难道每次她来找我叨叨我都必须要认真倾听吗?
对所有人来说,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耐心去听那么多抱怨的话。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告诉你的女儿:“我听得出你有多么烦你弟弟,但是现在我很难再往下听。咱们饭后坐下来好好谈谈吧。”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对子女每天连续不断的抱怨简直失去了最后一点耐心,于是她买了几个本子,分别交给自己的孩子,作为他们每个人的“牢骚簿”,他们可以把对彼此的抱怨愤怒之情通过记录或绘画的方式保存在本子中。本子立刻产生了效果,母亲身边的抱怨声也明显减少了。
家长的故事
现在,我们开展研讨会已经有多年历史了,每当看到家长们仅仅上了一两次课后就能够回到家中以聪明独到的方式将理论付诸实践,我还是忍不住会感到惊讶。对于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也会如实地记录下来或讲述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有一些内容我们稍加编辑,只是对孩子们的名字变更了一下。
头两个故事被带到课堂上时,我们每个人都吃了一惊。故事里的孩子打从娘胎里就开始不断地制造麻烦,真让人头疼。
我现在怀孕7个月了。当我第一次告诉5岁的塔拉(Tara)我将要再生个宝宝的时候,她一声未吭。然而,上个礼拜,她摸了摸我的肚子说:“我讨厌这个宝宝。”我吓了一跳,不过我很高兴她毕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因为我知道她一定会有些怨恨愤慨的情绪,她乐意告诉我这些,就意味着她信任我。尽管我是有备而来——我也一直盼着她跟我说这些——但现实还不啻为一颗小型炸弹。
我对她说:“塔拉,你把这些告诉我,我很高兴。你有没有想过,有了小宝宝之后,妈妈可能会没时间陪你了?”她点了点头。我继续说,“如果你觉得妈妈陪你的时间少了,你就来告诉我,我会抽出时间陪你的。”
炸弹的威力消散了,自那以后,她再也没有为这事儿闹过别扭。
当我和妻子第一次告诉迈克尔(6岁),妈妈怀孕了,他兴奋异常。接着,他考虑了一会儿说:“不行!”那天晚上,他开始尿床了。
小宝宝降生后,他并没有对她表示出憎恶的敌意。实际上,他对她很照顾——抱着她,照看她,把她保护得很好。但是,只要妈妈一不留神——他居然踢她……打她。当小妹妹长大一些时,就知道制止这样的行为,说:“我不会让你伤害到我的!”接下来,迈克尔开始拿着牙膏或凡士林之类的东西满屋子里到处乱涂乱抹。最后,我们实在受不了了,就给他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告诉我们,迈克尔在学校里也不专心听讲,注意力持续分散。
我和凯为此进行了谈话,我们也开始思索,也许他这种行为方式的原因就是我们根本没有给他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倾吐自己的情绪。我开始在对迈克尔说的话语中加上了一些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比如“一看到妈妈无时无刻不围着小宝宝打转转——给她喂奶,给她换尿片,你就感觉特别气恼。”凯也对他说:“有时候,当妈妈有了新生的小宝宝,其他孩子就会认为妈妈不再爱他们了。如果你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你要立即来告诉我,我会专门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哦。”我们还轮流从小宝宝旁边抽身出来,给他一些相处的时间。
这种做法显然很奏效。他在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学校开放日那个晚上,他的老师对我们说:“我简直难以置信,我不知道迈克尔身上发生了什么。现在他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之一。他在他们小组里是阅读最棒的孩子。”
在下一个故事里,我们会看到一位家长努力把自己学到的新技巧应用于10岁大的儿子哈尔身上。她会想办法让他知道自己注意到了他的感受,哪怕他说的话语会让她震怒不已。
上周研讨会后过了几天,我的孩子们放学后过了很久还没回家。时间很晚了,我跑到外面去找他们。在外面,我看到蒂米(6岁)沿路一边往家跑,一边无法控制地大哭。接着看到的是他的哥哥哈尔(10岁),跟在他身后只有几步的距离。
我跑到蒂米身边,他抽抽搭搭地说哈尔掐他,把他推了个跟头,还踢他。
我看到了蒂米身上红色的伤痕,真想揍哈尔一顿,但我克制住了自己的冲动。我搂着蒂米,竭尽全力给他更多的安慰。最后,他终于平静了下来,我给他拿了点零食,接着他就出去玩了。
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哈尔一直在周围闲逛晃悠,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我们。蒂米离开后,他说:“你想什么时候听听我的说法呢?”我告诉他:“就在现在。”他告诉我车上有3个孩子威胁说要把他臭揍一顿,他丢下自己的书包跑到了树林里面躲避他们,等到外面太平了,他走出树林,发现蒂米正拿着他的书包,他认为弟弟没权力这么做。他把蒂米暴打了一顿没什么错,是蒂米“自找的”。
哈尔算是幸运的了,因为我参加了研讨班。我强迫自己说:“因为蒂米要把你的书包拿回家,你就有理由揍他啦。”
“没错!”他理直气壮地喊道,“那是我的书包!”我不知道该如何接他的话,于是我走进厨房准备晚餐。过了一会儿,哈尔跟着我进了厨房,默默地站在我的身旁。我抬头看了看他,他用非常低的声音说:“我想说点什么,可我说不出口。”
我告诉他我愿意倾听。他站在那里,看起来闷闷不乐的,没法开口言语,我问他:“那你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吗?”
他拿了一张纸写:“我感觉我可能把蒂米伤得有点儿过头了。”
我只是说了句,“哦。”
他站在那里,看起来还是可怜巴巴的。我说:“你对这件事感到非常难过。”
他点了点头,接着他把对整件事情的感觉全部和盘托出。他气得不得了……那几个孩子真是吓到他了……而最后,“妈妈,你知道吗,如果那几个孩子没有跟我找茬,我也不会对蒂米动手的。”
我说:“我明白。”
那天晚上,哈尔好像一反常态,对蒂米的态度好得一塌糊涂。
一位父亲则采用了一种完全由他自己原创的方式来描述女儿对她弟弟的敌意。他不仅“用语言来形容她的感受”,还把她的话语付诸笔头。
昨天晚上,吉尔咬牙切齿地跟我抱怨她的弟弟,我试图告诉她我明白,但她只顾慷慨激昂地大叫大嚷,根本听不进我说的一个字。最后,我拿一支铅笔,试着把她说的话记录下来:
1. 吉尔强烈反对马克用电话分机偷听她和别人的对话。
2. 她讨厌马克在饭桌上大声吧唧嘴并且用餐叉剔牙。这样的行为惹人讨厌,令人作呕。
3. 她认为马克无权在不敲门的情况下进入她的房间。尤其憎恶当她尖叫着让他滚出去的时候他还满不在乎地哈哈大笑。
当她终于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我把记下的内容读给她听。她听着自己说过的话,津津有味。我问她是否还有其他要说的话。确实还真有。她又添上了两条委屈的抱怨,我也把它们一一记录在案。
接着我说:“马克应该看看这张条子。不过在我看来,一次性受到五条指责,恐怕没谁能受得了。你能不能挑出最让你讨厌的一两条呢?”
她又拿着字条自己读了一遍,划出了其中的两条,然后把纸条揣进了自己兜里。
我不知道那以后发生了什么。其实我很想去一一问究竟,但我觉得自己最好还是置身事外吧。
在父母们全新的实验性想法中,他们总是迫切地想看到如果给予忿忿不平的子女们一片想象空间,让他们幻想出那些现实中并不拥有的东西,又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
罗伊(5岁)哭哭啼啼地找到我,有满肚子的委屈要诉说。比利对他这样啦,对他那样啦,把他丢出房间,还骂他是个讨厌鬼。
母亲:他这样说肯定伤害到你的感情啦。你希望他能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你他希望自己独处。
罗伊:(没再说什么,但是停下来不哭了。)
母亲:你希望他会说,“进来呀,罗伊,咱们一起玩儿!”
罗伊:是啊,他还会让我看看他的望远镜。
母亲:只要你想看,他就会乐意让你看。
罗伊:再给我几张他的贴画儿。如果我有个弟弟,我就会给他的。
母亲:你知道自己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哥哥。
罗伊:对呀!(忽然间备受鼓舞的样子)你再生个宝宝吧!
听了这话,我无言以对。
学习了这些新技巧之后,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父母们时时刻刻会给自己施加“做得得体”或是“说得在理”的压力。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面对孩子,总会有两次机会。下面介绍的就是一位父亲在某次愤怒的抗争过程中调转自己方向的经历。
丽兹(8岁)生日的到来搞得保罗(11岁)脾气暴躁,忿忿不平。他想尽办法,死活都不肯配合我们。当他妈妈让他把自己在即将举办生日晚会的地下室里散落得到处都是的东西捡起来时,他说:“别管我的事儿。”我气坏了,说他是个面目可憎的讨厌孩子,然后把他弄回了他自己的房间。他倒是听话回了房间,但是用尽全身力气把房门一摔了事。
我简直不能相信,他怎么会有这么幼稚的行为,毕竟他也11岁了啊。接下来,我意识到,即使是在他这样的年龄,大家忙忙碌碌满心欢喜地给丽兹准备生日活动,也会让他心生不爽的。在走进他的房间之前,我感觉心中已对他多了一份体谅。
我对他说:“我猜,整个礼拜满脑子听到的没别的,就是‘晚会、晚会、晚会’,确实够让人烦躁的。尤其是你自己的生日还那么遥不可及。”
“还有5个月才到呢。”他气鼓鼓地说。
我答道:“我觉得好像是6个月哦。”
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九月。”
“怎么把八月给漏掉啦?”我问。
“哦,天呐!我忘了八月份了。什么破八月嘛,害得我的生日更遥远了!”
我对他说:“我知道,你恨不得下个月就是10月,这样你现在就可以开始筹划自己的生日晚会了。”
那天,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接着,我们又以这种方式继续聊了一小会儿,然后我就离开了。
几分钟之后,保罗吹着口哨出现在地下室,开始收拾东西,为丽兹的生日晚会做准备。
让我们的小组成员掌握适当的方法,从而使孩子们的负面情绪通过富于创意的表达方式进行抒发,进程是比较缓慢的。一位女士告诉我们,仅有的那么几次,她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是画出来,都遭到了他们的拒绝。后来,还有人指出,由于孩子们往往会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如果下次她生谁的气,她可以坐在孩子面前,以绘画或是笔头记录来表达。
她温文尔雅地洗耳恭听,但看起来还是一副半信半疑的样子。不管怎样,下次上课的时候,她会把建议付诸行动后所发生的情况对我们进行汇报。上礼拜课程结束的第二天早上,我家的电视机彻底没动静了。我打电话给社区修理工,他立马赶了过来。不到10秒钟的工夫,他就找出了症结所在,插销板的插头松了。他把插头按紧,电视又开始工作了,完好如初。我感觉自己真是个白痴啊。
接着,他开出了一张账单,要向我收取全额的上门服务费,还要加上税!我试图跟他争取个人情折扣,意思一下就行了,但他根本啥都不听。在他走出我家后,还打来电话跟我说:“别因为这事儿着急上火,不值当的!”
我真想追到他身后破口大骂,但我的孩子们正站在旁边看着我。我抓起一个大大的便签本,在上面唰唰唰地奋笔疾书:
气死我了!!!
我讨厌死那家伙了,他简直是来抢钱的。
不要脸的骗子。
我再也不会找他修东西了。
我要把他的恶劣行径告诉所有的邻居。
接着,我给他画了一幅“奇丑无比”的画,画中的他跟个吊死鬼似的耷拉着舌头,满眼都是金钱的符号。
我感觉心里痛快点了,看着自己制造出的凌乱恶俗的画面,忍不住哈哈大笑。当我丈夫回到家的时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到他跟前告诉他家里发生的事情。
最开始,他也相当闷闷不乐,但当他看到我的画作时,终于也兴奋地乐到不可抑制。
这件事开了个头。从那以后,我的孩子们一直把这种记录或绘画的形式坚持了下来。下面就是我10岁的儿子对他的哥哥的笔头控诉。
亚历克斯罪行大全
1. 又蠢又笨
2. 傻瓜透顶
3. 超级大白痴
4. 脑力低下
5. 老爱捉弄人
6. 自私又小气
7. 脓包废物
8. 古里古怪
9. 神神秘秘
10. 猪头一个
结论
如果遇到了亚历克斯,你立刻就会讨厌他。
这是机密信息。
情报局
下面是一天早上我女儿递给我的画作,她说:“亚历克斯故意把我的红色蜡笔给撅折了。你看看这张图就知道我简直气炸了!”
我们小组中的两位家长正在处理一个尤为棘手的问题。他们每人都有一个总喜欢在身体上攻击或伤害弟弟妹妹的孩子。尽管两位家长都努力将他们学到的新技巧付诸行动,但他们使用最多的法子还是——“用语言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孩子们口中冒出的话语往往言辞激烈,暴力十足,常常让家长讶异反感,但是,攻击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我听到孩子们在克里斯蒂的房间里吵吵闹闹,他们的声音越来越高。接着汉斯怒气冲冲地闯出她的房间,回到了自己屋里。
后来,他又返回对克里斯蒂说:“你知道我有多生你的气吗?我简直气死了,我真想像现在在这张纸上戳洞一样在你身上也戳几个窟窿。”(我能听见铅笔捅破纸张的声音。)“我不会这么对你的。但我真希望你就是这张纸!”
在他的行为表现当中,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放在两周以前,他可真会扑上去伤害她的。
洛丽总也管不住自己的脾气,她弟弟只不过斜眼瞟了她一下,她就会对他大打出手。
昨天,我们正以55英里的时速行进在高速公路上,她又故态复萌了。
洛丽:(尖叫着)詹森用他的纸风车打我的眼睛!
詹森:不,我没这么做。
洛丽:你撒谎!
詹森: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让它转起来。从后视镜里,我看到洛丽已经举起了拳头,准备大干一场。
我:哎呀,洛丽,一定很疼吧!眼睛被打到了肯定很疼,哪怕只是不小心碰到的。你肯定因为这事儿气得不得了,跟詹森说说你的感觉吧。
洛丽嘴里骂骂咧咧地把詹森数落了一个够,但至少,她没真的出拳打他。我真是感到惊愕啊。
尽管有些家长对孩子们的进步感到满意,也有些家长为孩子们冒出这些恶狠狠的话语感到忧心忡忡。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帮助孩子在文明谈吐的阶梯上更进一步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向他们展示出我们所期望的那种行为方式。如果我们坚持要孩子们找出其他的方式来替代动手打人或口头谩骂,那么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找出这样的替代做法。下面是一位父亲的做法:
我有三个十几岁的女儿,我们之间的交流总是骂骂咧咧,嘴里不干不净的。我和妻子对她们呼来喝去,她们彼此之间也是骂来骂去。上周课程结束之后,我们意识到,不能再沿着老路这样走下去了,必须有所改变。因此,有一天晚上,当两个姑娘又因为冰激凌拌嘴时,一个人说:“你这头猪……”
我说:“等一下。我和妈妈有一个新想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呢?”
当大家一一就座后,我开口说:“你们知道,每天这样互相谩骂,已经在咱们彼此之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我们伤害了你们,你们也伤害了彼此,我们打算让这样的局面就此偃旗息鼓。咱们得彻底戒除这个坏习惯。”
她们反响并不强烈,只不过是“好吧,爸爸,行……我们不会再骂了。”然而,可喜的是,我们正处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现在每当她们爆发争吵,一方说出“滚出我的房间,蠢蛋!”我会走过来说:“嗨,别忘了咱们答应的事儿哦,不许再互相谩骂啦。我都改掉老样子了,你们也不许再像以前那样啦,跟她说说你为什么生气吧。”你这边还没搞清楚情况,她们已经开始对话沟通了。
每当我失去冷静时,她们也会如此提醒我:“爸爸,我记得是你告诉我们不许再骂人了。”我也会说:“你说得没错……你说得对,我很抱歉,我特别郁闷……好吧,下次……的时候我不骂人了。”
这只是件小事情,但是带来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下一个故事是一位母亲提交上来的,过去,每当她5岁的儿子折腾小宝宝的时候,她都会给儿子的屁股来上一巴掌。这次,她尝试使用另一种办法。
我曾经历过一个噩梦般的早上,两个暴躁不安的孩子快把我逼疯了。我从杂货店购物打算回家,谢天谢地小宝宝总算在车里睡着了,我这才稍稍安下心来。这样我就有足够的时间把车里的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然后再拿奶瓶喂她喝奶。我往家里搬东西的时候,菲利普在我身边纠缠不休,号哭不停。我让他到外面去,顺便看看凯蒂是否一切都好。结果他出去了老半天也不回来,我走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情况。小宝宝正在哭天抢地,菲利普拿着拨浪鼓在她面前晃个不停。我问菲利普是不是他把小妹妹弄醒的,他说是。他居然因为小宝宝睡了这么长时间而气得不行。
我竭尽全力控制住自己没去狠狠揍他一顿。我用手猛力敲了一下车座,尖叫着喊出我有多么的生气,接着我抱起小宝宝,哄着她回到了房内。
菲利普没有跟着进来。他把自己锁在车内,算是自愿惩罚。我想了想:“也好,就让他在那儿坐着吧!”大约10分钟后,菲利普回到了家里,开始跟我讲他多么痛恨自己。这时候,我已经冷静下来了。
“我觉得我们遇到了点问题。”我说,“咱们来一起谈谈吧。”我们在厨房餐台旁边一起坐下,“有时候你挺喜欢小妹妹的,有时候她又让你气愤抓狂——气得不得了,气得上了天。”
他点头表示同意。
“咱们来谈谈能够让情况有所好转的方法吧。”
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菲利普就脱口而出:“每当我气头上来时,你应该把凯蒂从我面前抱开,因为我会把自己的怒气都撒在她身上。”
我搞不清楚他为什么能如此明白自己的感受,也弄不明白一个5岁的孩子能够有如此的言语表述。自从那以后,我们联手避免了很多潜在问题的发生。每当他心情不佳的时候,就跟我要求在车上换个座位。凯蒂惹他厌烦的时候,我会建议他到另外一个房间玩儿。
最后这个事件是一位通常在我们的课程中保持沉默的女士讲述的。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了心理学家多萝西·巴鲁克一直坚持固守的主题思想:只有坏情绪发泄出来,好情绪才会显山露水。
我一直能够感觉到,梅丽莎(7岁)对她的妹妹(3岁)有一点儿嫉妒,她并没有多么恼恨憎恶她,她从来不会打妹妹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情,她只是有点儿无视妹妹的存在。可我很难跟梅丽莎讲清楚这些,她不会跟你说她不喜欢什么,有什么人惹她烦心之类的。她和我真是太像了。
不过,上周的课程之后,当妹妹小睡的时候,我把梅丽莎叫过来和我一起坐在长沙发椅上。我伸手揽住她,对她说:“我很高兴咱们俩能够单独相处一会儿,我很久没有跟你聊天了。我一直在想……有时候,家里有个小妹妹一定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你的每一样东西都得和她分享,你的房间、你的玩具——甚至你的妈妈。”
当时的情况就好像大坝溃堤一般,梅丽莎控制不住地对我倾诉,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听到的内容。她说的话相当可怕,她恨透了这个妹妹!有时候她恨不得她死掉才好!我感到心里一阵阵的难受。此时,电话铃正好响起,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样的倾诉我还能往下听多久。
那天晚上,当我去检查孩子们是否已经安睡时,看到的情景让我以为自己眼花了。一张床上,她们两人并排睡着,胳膊居然互相挽着,搂在一起!
我们讲完或是读完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看到彼此的表情都充满了惊奇。我们身边所发生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奇特而又令人心酸啊!这一切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论:坚持让孩子们保持良好的感觉反而导致他们滋生不佳的感受。允许孩子们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会让他们产生良好的感觉。为了实现兄弟姐妹之间的和平相处,我们采取的是迂回路线。当然,这也是效果最为直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