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建筑工程与技术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专题一 了解行业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建筑业的概念及社会地位,我国建筑业发展态势,建筑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最后通过对知名建筑企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建筑行业的地位与作用,对建筑行业整体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学习任务

1.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生专业认知调查表。

2.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完成一份知名建筑企业的分析报告,了解其发展历史,经营业务及主要成就。

3.总结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业与建筑工程技术概述

1.建筑业与建筑工程技术的含义

什么是建筑工程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指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方法等。建筑业重要的两大部分为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工程内容的具体实现就要靠一线的建筑技术人员来完成。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对于建筑业来说,建筑业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建筑业是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法律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科研培训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业横跨“克拉克大产业[1]”分类下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产业产品不仅包括实体的建筑产品,也涵盖了大量服务和知识产权,这种定义反映了建筑业实际的经济活动空间。

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与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四个分行业。狭义的建筑业从行业特性及统计的可操作性出发,目的在于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为了限制企业活动以及作为政府行业管理的依据。历史经验表明,在考虑企业发展、行业定位和行业管理时采用狭义建筑业的概念,会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束缚。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则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建筑业分类如图1-1所示。

figure_0019_0005
图1-1 建筑业分类

其实,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宏观经济形势相关性和政策敏感性,这决定了建筑企业在制订战略计划的时候,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态及各项经济指标。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几年里,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2.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覆盖面广泛。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每个部分又都包含若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对这一系列技术的掌握,在初学阶段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学校开设的相关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广联达、建筑CAD资料员专业管理实务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总体设计所需的所有技术的掌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规划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以便对于所做的设计、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根据实际来作出相应调整和规划,使建筑施工过程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

(2)专业性较强。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所需要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所需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趋向于复合型人才,即除了拥有本专业所需的各种技术水平并能够解决专业性的技术问题外,还要能够应对各种技术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难题。

(3)知识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这一行业的职业标准应该归纳为知识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技能证书,才能有资格在这一行业工作。对这一行业所需技术的掌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深刻理解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特别是涉及一些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更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各种外语文献或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操作技巧,以实现参考借鉴的目的。

随着现代沟通手段不断发展,远程通信也逐渐进入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知识也应该有所掌握,以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操作,从而使工作能够高效、快捷地完成。

(4)更新速度较快。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不断地吸收先进国家的高端技术手段,并引进了许多非常先进的设备、仪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大大提高,技术更新换代也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不断优化,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会更加显著。

3.建筑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它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活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提供物质基础,是各行各业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的必经环节,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劳动就业状况,直接关乎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质量。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建筑业曾与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并列为几大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国民经济核算中,长期将建筑业与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合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在后来实施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国民经济核算中,将建筑业与工业并列,共同构成第二产业。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振兴建筑业”,国务院在《九十年代产业政策纲要》中明确提出:“努力加强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要“促进建材建筑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至1993年间,我国建筑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波动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至1993年达到6.43%;1994~2002年,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稳中略降,比重为5.43%;2003年后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呈上升势态,尤其在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时,国家的“四万亿”投资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建筑业增加值比重占GDP比重迅速上升,至2011年已至6.79%的高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

建筑业为全社会各个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消耗钢材、木材、水泥、玻璃、五金等5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30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对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具有强大的波及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能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促进其他产业部门更快地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近些年,我国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大约为2.5,即每增加1元的建筑业产出,需要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出约2.5元,可使社会总产出增加约3.5元。201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1.77万亿元,带动其他部门的产出高达29.45万亿元,即全社会建筑业相关的总产出达到41.22万亿元。

2012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459亿元,比2011年增长9.3%。从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渐突出。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出台,到2011年的政策限购,再到2012年中央定调“保增长”,国内经济的低迷与恢复与建筑业的投资、开工都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GDP与建筑业增长率如图1-2所示,我国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如图1-3所示。

figure_0021_0006
图1-2 1990~2012年我国GDP与建筑业增长率
figure_0022_0007
图1-3 1978~2012年我国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

目前,我国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大跨度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已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住宅建设的任务。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建筑业企业改革、改制取得了明显进展,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成就卓越。总之,三十多年来,建筑业为城乡面貌的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筑业发展现状

(1)建筑业规模持续增长,结构更加优化。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规模逐年扩大。尽管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但行业受益于国家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工程的拉动,发展势头不仅没有受到抑制,反而呈现加速态势。

目前,建筑业企业的经营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及一些优秀建筑民企,抓住机遇,积极上市,从而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融资能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建筑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经营层次低的状况,初步具备了主动的发展能力。许多大型施工企业普遍实现了多领域的综合承包,形成了适合企业特点的多领域的工程承包业务板块,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同时,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丰富优化,在传统业务基础上,不断增加项目管理、咨询等代理服务。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咨询公司根据市场和业主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形成新的咨询服务产品,为政府和社会业主提供增值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2)建筑业促进就业作用突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据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资料,当年全社会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4112.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15%,比2004年普查数据增长了26.6%。在一些建筑业发达地区,当地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的达到20%左右,当地农民收入的20%~30%来自建筑业,如江苏省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570万人,全省农民从建筑业获得的收入占其纯收入的28%以上。建筑业成为为城乡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

建筑业在抗震救灾、对口援建等重大事件中,更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后,全国各地建筑业企业在当地政府组织下积极投入援建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大面积、高质量地搭建过渡房,解决了灾区人民的迫切需求。在灾后对口援建过程中,各地建筑业组织精兵强将,在较短时间内,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城镇重新矗立。在青海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中,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规划设计企业进行青海玉树灾后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大会战,涉及住房、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体育、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和谐家园及其他项目320个大项的项目规划设计任务在2011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

(3)国际市场开拓步伐加快,带动相关行业经济增长。建筑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12年有52家企业进入了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在亚洲、非洲传统市场不断巩固,在拉美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持续扩大,对外承包的大型工程增加,工程总承包高端市场比重加大,电力、公路、铁路、通信、港口码头等专业工程市场发展迅速。交易方式更加丰富,资源换工程等交易方式取得一定经验。

随着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专业工程份额的不断增加,我国由国际工程承包带动的出口贸易强势增长,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带动力不断增强。据专家估算,火电工程项目,可以带动20%~70%的设备和材料,水电项目可以带动20%~40%的设备和材料,公路项目也可以带动50%~70%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通过国际工程承包,一些建筑企业把握工程所在国的一些投资机会,进行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制造项目的投资,扩大了对外工程承包的效应,在更大范围实现了“走出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5.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行业管理不规范。据统计,在我国30多万家的建筑企业中,多数企业具有相应资质,但也存在少数企业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状况下经营生产,再加上建筑市场目前存在低价中标的现象,因而形成了无序竞争的景况。甚至采取挂靠和借用资质的手段参与竞标、承接工程,助长了不平等的竞争态势,造成了施工质量等问题,客户投诉较多。

(2)施工技术较落后。建筑施工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技术含量低,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步伐和推广滞后,与走科技创新之路还存在较大差距。施工的发展趋势是走工厂化和装配化的道路,减少现场的加工制作,避免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目前,从业人员中农民工约占94%,企业部分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由其他行业转行而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培养。因此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教育部在2004年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确立了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从高职高专专业结构和培养人才类别的划分、统计和宏观调控,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表明了国家对该行业现状的关注。一方面,国家希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变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现状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按照高职教育“以职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了解的同时,还必须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进行了解和分析,以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6.未来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态势简析

(1)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首先,开设建筑工程与技术专业的院校会使这一专业的教学成果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导致优质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非常的稀缺,在就业市场上,这一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高校做好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使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加稳固的地位。

其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正在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过渡。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相关专业的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积极展开对管理学、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的涉猎和学习,以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种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会成为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趋势。

最后,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会逐渐向国际水平靠近。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在行业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来,建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项目。一些地标性建筑的建成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借鉴和参考,我国建筑行业在自身的技术水平上会有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向着国际化水准迈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2)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建筑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是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门。在2008年年底“四万亿”投资带动下,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度高达91.30%,达到顶峰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呈现持续回落态势。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10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排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2012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865亿元,同比增长20.9%,排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回落态势明显。

在投资、消费、出口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总是最受青睐的方式。然而,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也势在必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在出口和消费疲软的情况下,投资对GDP增长的作用短期难以替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具体说来,未来建筑业热点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城镇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将继续深入推进。东部及中西部城市群建设更多地体现为交通的改善,区域联通的便捷化,水、煤、气等重要资源供给通道的建设,城市居民住宅的规划建设,环境美化治理,经济中心、产业基地建设以及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

新城、新区建设是未来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热点领域。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消防等防灾能力,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快面向大众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都将构成新城新区的建设热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承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吸引更多居民向中小城市集中;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②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将下大力气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短缺状态,履行政府职责,继续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加大百姓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未来五年,国家规划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全面启动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2011年计划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大约需要投资1.4万亿元人民币。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同时建立完善公平分配、质量安全保障、维护管理、进入退出管理体系,使我国城镇居民居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时期还要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每年要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按照我国“十一五”时期房屋建造能力估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住宅建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未来五年围绕平衡发展、优势发展、特色发展、升级发展、开放发展,将掀起一轮区域发展热潮,从而形成区域发展一体化、网络化引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海峡两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江苏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规划进入实施阶段,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铺开。仅以交通为例,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国家规划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并将加紧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

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a.公路。“十二五”时期公路的投资规模大约为2.2万亿元人民币。“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由7条放射线、9条纵线和18条横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8.3万公里,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比重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标准公路。

b.机场。建设北京新机场,扩建广州、南京、长沙、海口、哈尔滨、南宁、兰州、银川等机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研究建设成都、青岛、厦门等新机场。加快新一代空管系统建设。

c.城市轨道交通。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拥有1700公里,共60多条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010年我国轨道交通产业投资2000亿元,2010~2015年总投资将达1万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d.铁路。铁路“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是:新线投产总规模控制在3万公里,“十二五”末期,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由现在的9.1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左右。其中,快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按照这个规模,“十二五”期间将安排基建投资2.8万亿元。与“十一五”相比,铁路投产新线增长87.5%,完成建设投资增长41.4%。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研究建设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川藏铁路工程。

此外,国家还规划在未来五年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42个。

⑤产业升级。“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各地都有一批现代产业基地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以广东省为例,在“十二五”时期,将建成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100个现代服务业集盛区;发展第三方物流、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培育30个省级物流园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汽车产业基地、石化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上海市将打造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精品钢材、船舶和海洋工程、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医药和医疗器械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工业园区在面临着资源、环境、商务成本等制约的情况下,将与长三角城市园区搭建形成联盟,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布局优化。

⑥环境治理及国土整治。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大规模整治。包括大江大河治理防险加固、路基及道理环境治理、资源采空区治理等。尤其是水利的基本建设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预计“十二五”比“十一五”时期投资总量翻番,规划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江河湖泊治理、病险水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极端天气防范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控制性枢纽、重要水源建设、南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水电等民生工程,30万亩(1亩=666.67m2)以上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等。“十二五”时期,国家规划的城乡水源及供水工程包括: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主体和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贵州“黔中饮水工程”、陕西“引汉济渭”、吉林“中部引水”、安徽“引江济巢”等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建成西藏旁多、云南小中甸、辽宁青山、四川小井沟、海南红岭、江西浯溪口等一批水库以及西南等地区一批中型水库。

⑦能源电力建设工程。依托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煤炭基地,建设若干个大型煤电基地。同时,国家的新能源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开工建设水电1.2亿千瓦。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大型风电基地,断建装机7000万千瓦以上,以西部省份为重点,建设太阳能电站500万千瓦以上等。

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且分布又极不平衡。能源、资源的平衡调度设施必不可少。包括水、电、煤、气的国内平衡调度设施,粮食、矿产资源的全球平衡调度设施,制造业大国的物流设施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和输送通道建设,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跨区域骨干输气网和配气管网建设,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加快大型煤电、水电和风电基地外送电工程建设,形成若干条采用先进特高压技术的跨区域输电通道。建成330kV及以上输电线路20万公里。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建设中哈原油管道二期、中缅油气管道境内段、中亚天然气管道二期,以及西气东输三线、四线工程。输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15万公里左右。建设北方煤炭下水港装船码头及华东、华南煤炭中转储运基地工程,大连等港口的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工程,宁波—舟山等港口的大型铁矿石接卸码头工程,上海、天津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工程,新增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440个左右。

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我们有理由对未来5~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态势给予乐观的预期。施工企业将会在建筑大舞台上一展英姿,大显身手。相应地,对建筑类人才的总量需求也必然会保持较高的势头。

[1]美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C.G.Clark)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产业结构理论”,提出了三类产业分类方法,即“克拉克产业分类”。它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产业的产品基本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第二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加工而取得;第三产业本质上是服务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