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五岁入学

春去秋来,日月如梭,1658年,玄烨五岁了(按虚岁算),他在乳母孙嬷嬷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虎头虎脑,聪明伶俐,很讨人喜爱。几年来,后宫内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皇后被废黜,贬为妃子,接着又立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可惜这位皇后依然不受宠,不过,她为人圆滑善变,懂得委曲求全,地位暂时无虞。这时的顺治皇帝又纳了一位董鄂妃,特别宠幸她,可以说她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自然更加不受宠,她唯有把一腔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眼看着孩子健康长大,她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和得意。

这天,孙嬷嬷带玄烨过来给她请安,她摸着儿子胖嘟嘟的小手嘘寒问暖,不住地说:“快快长,大了就可以读书了。”玄烨听母亲这么说,大睁着眼睛问:“为什么长大了才能读书?”这么一问,佟佳氏先是一愣,随后笑着说:“为什么呢?这是规矩,再说太小了你也学不会呀!”“我能学会。”玄烨接着母亲的话快速回答。

他这一句话让佟佳氏和孙嬷嬷都开心地大笑起来。孙嬷嬷说:“娘娘,三阿哥聪明,一定是读书的人才。”

佟佳氏低头细思,她觉得这是件大事,儿子要想有出息,就得文武兼备,怀有韬略,那么才会有前途。既然他想读书,就该早早地实现他这个愿望。想到这里,佟佳氏不再怠慢,她决定带着玄烨去见太后,向她说明儿子读书的意愿。

孝庄太后听说小玄烨想读书,脸上露出惊喜神色,说道:“好啊!你父皇六岁登基,开始读书,你比他小一岁(皆算虚岁)就想读书了,真是好啊!”她想了想,看看佟佳氏,又说:“这件事情我跟皇上说吧!你不用操心了。”

顺治忙于国事,忙于宠幸董鄂妃,没有时间和额外的情趣关照几个儿子,不过,皇子的教育也属于国家大事之一,他自然不敢忽略。皇长子早丧后,他正在安排二子福全入书房读书,听说玄烨也想读书,他沉思后说:“也好,就让他们兄弟两人一起去书房读书吧!”

只有五岁的玄烨就这样和哥哥福全一起进入了书房,开始了漫长又艰苦的读书岁月。

小玄烨读书很刻苦,每日天没亮就起床了,早早地梳洗完毕,在乳母的照料下,越过一道道宫门,来到书房静候老师到来。皇宫内,宫门重重,每道门都有一道高大的门坎,玄烨年龄小,个子矮,跨越不过去,就由守门侍卫把他抱过去。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很快,玄烨的学业有了很大长进,在书房中崭露头角,老师们都对这个小皇子刮目相看。一次,老师让大家背诵《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玄烨读了几遍就会背了,他很得意,背完就跑出去玩。老师喊住他问:“三阿哥,你背会了文章,可是你知道文章的意思吗?”

玄烨回头看看老师,不在乎地说:“意思?你不是还要讲吗?我听你讲就行了。”

老师忙说:“三阿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为了理解其中的含意,不能满足于会读会背。而且,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不一样,你多读几遍,就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玄烨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师,想想说:“那么读多少遍才行呢?”

老师说:“没有具体规定,不过只要你多读,肯定会有不同的认知。”

玄烨听从了老师的劝导,坐回去拿起书本继续读。果然,读了几遍后,他觉得比以前更加熟悉文章了,再读,再读……他将一篇文章读了120遍,背了120遍。等到老师讲解文章意思时,整篇文章已经烂熟于心,他能跟老师互相探讨了。老师望着聪慧的玄烨,高兴地说:“三阿哥真是才智超人,了不起。”

玄烨却谦虚地说:“都是老师教导有方。”

此后,玄烨每天都要将老师规定的文章读120遍,背120遍,力求熟记于心。短短的时间内,他读完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且牢牢掌握了其中的内容和蕴义,为以后读书和治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晚年时,记起这段经历,曾经对他的诸位儿子说,他少时读书,“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清史上也记载说,他五岁(虚岁)入书房读书,坚持不辍,十七八岁时,“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仍坚持学习”。在历史上,玄烨勤于读书是很有名的,他读完了“四书”,又开始研读《尚书》等著作,而且也学着赋诗著文,创作了不少佳作篇章,流传下来的就有1147首诗作,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他重视史籍,成年后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

除了读书外,玄烨还要学习骑射之术。当时,清人刚刚入关不久,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习惯培养孩子骑马、射箭等武术。所以,皇子们不但要学习诗文,还要练习骑射。书房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每天有专门的满族师父教他们射箭、骑马。对于武学,玄烨同样认真刻苦,从不偷懒,练就了防身御敌功夫,身体强健,骑射娴熟。清史上记载他“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

五岁玄烨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勤奋与聪智,很快引起他的祖母孝庄太后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