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与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宫医药档案中的代茶饮

茶的药用模式有三种情况:以茶代药、茶药同用、以药代茶。以茶代药就是把不同种类的“茶叶”作为“药物”应用于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茶作为药物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称为“苦菜”,列为上品,谓其“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茶药同用”和“以药代茶”就是通常所说的中药“代茶饮”,它是指将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仅选用数味中草药煎汤或以沸水冲泡数分钟后,像喝茶一样饮用。中药代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原则指导下,依据辨证或病证结合原则对病情的判断,从而选方用药,为防治疾病、病后调理或养生保健提供了选择。
中药代茶饮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清代。唐代医家陈藏器(约公元687—757年)撰《本草拾遗》10卷,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论述,首提“本草茶疗”概念,被誉为“茶疗鼻祖”。在清朝宫廷中,代茶饮备受推崇,采用中药代茶饮疗疾保健,成为王公贵族乐于接受的方法。如溥仪的堂弟爱新觉罗·溥佳撰写的《清宫回忆》一文中提到:“太医给溥仪诊脉时,还得跪在地上,诊毕即使没病,也要开一个方子,叫做‘代茶饮’”。他所提到“即使没病,也要开一个方子”,则充分体现了清宫太医将中药代茶饮用于保健养生、预防疾病的“治未病”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