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姜望琪
姚晓东博士的《经典格赖斯语用学研究:一个整体视角》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值此正式出版之际,特向他表示祝贺。
晓东博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执著精神。学习期间,他对格赖斯的经典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多方搜集格赖斯的著述。在美国访学时,他只顾忙着利用各种机会寻找格赖斯的手稿等国内很难看到的资料,连旅游景点都没有顾得上去。晓东博士可能是目前国内拥有格赖斯资料最多的学者。
这让我很高兴。我始终主张,学习国外的理论一定要读原著,不能只靠二手的转述。任何转述都有可能误解原意,都不可靠。
但是,当他告诉我要把全面研究格赖斯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时,我又有点担心。格赖斯是哲学家,晓东有能力把握吗?研究哲学,就像搞音乐、美术一样,是要有天赋的。这时又是晓东的执著发挥了作用。他坚持不懈地阅读、思考、写作,拿出了文献综述,我看了很满意,论文题目定了下来。
晓东的论文围绕格赖斯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合作、理性与价值展开。他探讨了在这三个问题上,格赖斯与其他众多学者的各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面、深入、充满新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例如,格赖斯的“合作”到底怎么理解?合作原则是规定性的还是描写性的?跟其准则又是什么关系?抽象关系还是具体关系?抑或主要与次要关系?语用学界众说纷纭。晓东追溯了合作原则的缘起,指明了“合作”与“理性”的内在关系。他强调,合作概念具有层次性。他认为,格赖斯不仅要求在语言层面的合作,更呼唤在社会层面的合作。在晓东看来,合作是行动原则,是行为主体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理性行动,是其内在的驱动和要求。晓东还应用实例分析了“不合作”的规律性,指出了不合作的代价,说明了合作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
关于理性、价值,晓东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看重论证理性、评介理性、实质理性,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只讲工具理性。很多学者讨论过合作与理性的关系,有的甚至主张用理性原则来代替合作原则。晓东却认为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合作、理性、价值这三者是互相依赖,互为因果的关系。格赖斯的客观价值思想决定了他的评价理性和实质理性诉求,而他的理性观又指引着会话合作。合作是理性主体判断和评估的结果,同时,意向的产生、会话含义的推导又反过来需要论证理性和价值判断的参与。合作是实现交际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符合会话双方的兴趣和利益。从长远来看,合作对人类整体繁荣有益,是一种禀性,人们应该根据实践理性的指引而合作。能否实现目的、完成使命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评价和理性密不可分。推理又是一个价值导向概念。因此,合作举动与理性及达到至善的境地紧密相连,与人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紧密相连。
晓东的这些认识不一定都准确,他的观点不一定人人都同意。但是,他的探索是认真的、有效的、有益的,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会不同意。
我们祝贺姚晓东博士的专著出版,我们更期待这部著作能对中国的语用学研究有所贡献,中国的语用学研究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2014年3月于燕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