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到北京
1994年,因为工作调动,四岁的儿子跟随我们来到了北京。
由于我们新入职的学校没有自己的幼儿园,儿子只能到附近一所大学的幼儿园上学。初来乍到,而且是从地方到首都,我很为儿子能否适应新环境的事担心。儿子在南方上幼儿园已经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而且很有受宠的感觉,现在人生地不熟的,他会感到有心理落差吗?这里的老师会喜欢他吗?他会喜欢这个新幼儿园吗?
我的担心很快就被证明是多余的。儿子对上幼儿园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刚上了没几天,老师就主动告诉我:“你的儿子很不错。”接着举了一堆的例子来证明:他学扣扣子、系鞋带一学就会,学跳绳比别人快,和同学关系也好,对老师特别有礼貌……老师是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一看就是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听到她的介绍我不仅如释重负,而且坚信,把儿子交给她我绝对可以放心。
因为这时候上的是中班,每天都会有文化课,儿子在文化课上的表现让老师很吃惊:他不仅专心听课反应极快,而且每门课都好。有一次我去接他,早到了一会儿,于是就走到教室门口看他们上课。儿子那时个子很小,坐在前排,一眼就能看到我,可他就像没看见我似的继续听课,连头都没有转动一下,下了课才跑过来找我。我问他为什么看到我没反应,他说:“我在上课呢,老师说上课的时候不能开小差!”儿子人虽小,却相当有判断力和自制力!
我记得儿子的幼儿园当时还开设了许多兴趣班,比如绘画班、手工班、舞蹈班、珠算班等。一般孩子可能就选一到两个班,可我儿子却是一个班也不落下。我问他为什么上那么多班,他说每门课的老师都告诉他要他报名,有的课是老师直接点名要他上的。虽然比别的孩子累一点,玩的时间少一点,我想只要孩子愿意,只要老师乐于教他,我也就没有反对。
每年“六一”儿童节,幼儿园都会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幼儿园张灯结彩,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家长们也被邀请过去分享快乐。整个活动的高潮自然是孩子们的各种表演。舞蹈班的节目最多,儿子几乎每个节目都参加。到最后表演压轴的集体舞时,我发现整个舞蹈班只有两名男生,儿子是其中一个,而他还是节目的领舞!
儿子在幼儿园被所有老师一致认为是很优秀的孩子,其他家长也都知道我儿子的出色表现,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他在一起,因此儿子的朋友非常多,几乎每个小朋友过生日都会邀请他参加。
儿子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为后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小学和中学都表现得出类拔萃。儿子本身的优秀固然很重要,家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是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比一般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了些关注和参与,更多地考虑到了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那种全身心的投入,有时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和儿子一起上幼儿园,自己又过了一次童年。孩子在我的陪伴和照顾下,基本上没有出现任何闪失,包括身体上、学习上和性格上。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即使是在很熟悉的环境里,也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很好地度过幼儿园时期,不能等到他上小学甚至上中学再去关心他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孩子在三岁到六岁这段时间其实已经形成了很多习惯和想法——刚刚开始懂一点事却似懂非懂,这时候他们对什么都会感兴趣,对什么都会觉得新鲜,对什么都会接受得很快。我儿子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拥有健康的身体、敏捷的思维、良好的习惯,这些都需要在最早的时候播下种子,然后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最后让小秧苗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