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社区研究·上海社区研究与规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从社会资本角度探讨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影响问题成为医学社会学和公共卫生学等健康科学领域的新趋势。长期以来,社会学研究已经发现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直到最近,社会资本与健康的关系才得以正式确立。众多研究显示,社会资本(信任、互惠和网络)对长寿、婴儿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1]具有重要影响,即使控制收入变量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王建、于倩倩,2005)。研究同时发现,丰富的社会资本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持其良好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近藤克则,2010)。最近的一项国外研究使用元分析的实证方法,得出了社会资本与自评健康具有相关性的结论,认为丰富的社会资本使得拥有健康身体的可能性增加了27%。

当前,中国社会正快速步入老龄化,而上海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影响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老年人在社区中拥有的社会资本反映出来——使其在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各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中,健康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那么,何为“健康”?在传统意义上,健康主要指生理功能的健全和生理机能的正常发展,而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概念则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6年发布的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的安宁状态”[3];1986年,WHO又在其旨在“增进健康”(Health Promotion)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健康是日常社会的资源,并非人生目标”的主张;[4]2005年,WHO正式将“增进健康”作为健康的决定性因素追加进《曼谷宪章》。在此,“增进健康”被定义为“使人们有能力把握或者改善自身的健康以及各种决定健康因素的手段与方法”[5]。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综合性地探讨健康的形成机制,寻找增进或改善健康的有效途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主张已成为衡量健康状态的一般标准。

总体而言,大部分的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健康状态。概括起来讲,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一降三多”现象,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健康疾患增多,慢性病增多,残疾或因病致残增多。此外,老年人在生理状况发生改变的同时,心理也发生各种变化,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对疾病的担忧、对死亡的恐惧、对儿女的期望、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和处理改变以及主观健康状况差等现象(郝晓宁、胡鞍钢,2010)。除了以上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外,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等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健康感。因此,揭示社会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通过改善社会环境维持和增进老年人健康水准,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医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本文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置于社会资本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考察,具体计划从上海市老年人健康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和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率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两方面展开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持与增进老年健康方面富有价值并具可操作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