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方言
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方言,以吴语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其他方言。下面根据相关方言的分布范围和使用人口情况分别进行介绍[14]。考虑到本区的“河南话”“湖北话”“温州话”比较特殊,故与吴语、江淮官话(洪巢片)并列介绍。
一 吴语
本区的吴语,主要是太湖片和宣州片,也有少量瓯江片。
(一)太湖片吴语在本区的分布
溧阳市、金坛区东部、宜兴市、丹阳市、溧水区东庐等四乡、高淳区东部、郎溪县定埠、梅渚、建平、东夏、幸福等乡、广德县下寺乡庙西、芦村乡甘溪、东亭乡部分村庄的吴语属于毗陵小片。吴江市、湖州市、长兴县西部边境官话移民区除外、德清县、安吉县西部边境和东北部官话移民区除外的吴语属于苏嘉湖小片。
(二)宣州片吴语在本区的分布
宣州市宣州区北部西部、南部溪口乡金牌、宁国市青龙、济川、东岸等乡、泾县的吴语属于宣州片铜泾小片。高淳区西部、溧水区偏南少部分、宁国市限南部南极等乡的吴语属于太高小片。泾县限西南厚岸、包合、水东三乡的吴语属于石陵小片。
(三)瓯江片吴语在本区的分布
在皖南和浙北,有一部分来自浙江瑞安、永嘉等地的移民,他们的方言属于瓯江片吴语。
二 江淮官话(洪巢片)
本区的江淮官话,基本属于洪巢片,主要分布在句容市、溧水区部分乡镇、镇江市、丹徒区大部分乡镇、丹阳市部分乡镇、金坛区金城镇、其他部分乡镇、宣城市、郎溪县、广德县限县城、东亭、宁国市南部宁墩、狮桥、中溪、中田、大龙、万家等东南部山区及城西竹峰、青龙等地、泾县童疃乡、安吉县章村、姚村一带等地。皖东南和浙北的江淮官话以安庆话居多,苏南的江淮官话以苏北话居多。
三 “河南话”[15]
本区的“河南话”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主要分布在句容市南部、溧水区东南部、金坛区薛埠镇、溧阳市南部和西部、宜兴市西南部、吴江市松陵镇、长兴县西南部、安吉县北部、广德县东北部、郎溪县北部和南部、宣城市城区东部等地。在丹阳市、高淳区、宁国市的少数村庄也有零星分布。据笔者调查和粗略统计,本区的“河南话”人口约有75万(其中,皖南约30万,苏南约25万,浙北约20万),若加上赣北等地的“河南话”人口[16],整个苏浙皖赣等地河南移民后裔的人口应该超过100万。本区“河南话”的分布情况见表1-1。
表1-1 苏浙皖交界地区“河南话”的分布情况
四 “湖北话”
本区的“湖北话”主要分布在皖南和浙西,集中在广德县西部、泾县东部爱民乡等地、郎溪县南漪湖一带及姚村、涛城等乡、宁国市部分乡镇、宣城市水东、杨林等乡及孙埠乡东部,安吉县西部与宁国市相接的杭垓镇杭垓、磻溪、缫舍等村、孝丰镇下汤、赤坞等村、鄣吴镇鄣吴等村、天子湖镇西母等村等。周边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
五 “温州话”
本区有一种被称作“温州话”实为闽语的客籍方言。其使用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构成了一个苏浙皖交界地区闽语群。“温州话”在长兴县分布最多,主要分布在林城镇太傅、阳光、上狮、连心等村、泗安镇仙山、赵村、兴隆、玉泉、师姑岗、长潮、白莲、二界岭等村、和平镇长岗、和平、马家边村、回车岭、吴山等村、水口镇徽州庄、龙山等村、李家巷镇青草坞等村、夹浦镇月明等村、雉城镇街道高山岭、五峰等社区、画溪街道白阜、长桥等社区、龙山街道后洋村等等。宜兴市的南部山区或半山区,有较多的“温州话”,分布在丁蜀镇、湖㳇镇、张渚镇、西渚镇、宜城街道、环科园等地。溧阳市也有“温州话”分布,如戴埠镇的山口杨武岭、牛场山边、黄岗岭高长岭,上兴镇的余巷姚沂坝、牛马塘、祠堂温州,社渚镇的丁山个别自然村、金山金山[17]等。此外,“温州话”在广德县新杭镇、桃州镇,安吉县递铺镇、梅溪镇、章村镇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
在“温州话”里,锅子叫“鼎”、房子叫“厝”、衣服叫“衫”、吃饭叫“埋”、喝水叫“疙”、抽烟叫“棍”。这些说“温州话”的人,在家里或村上说“温州话”;跟外人交流时,通常随对方说当地吴语或“河南话”等。据学者们考察,这些“温州人”的祖上,基本来自温州丘陵山区的平阳、瑞安、永嘉等地。“苏浙皖闽语群起自江苏溧阳东南部,大溪水库、沙河水库周围的周城、社渚、沙河、平桥、戴埠、横涧等地都有浙南闽语区的移民,他们自称温州人,实为温州地区平阳闽语区的人。”[18]“这一带自称‘温州人’的移民中,除了说吴语的瑞安人、永嘉人外,大都是说闽语的平阳人,他们来自温州地区的平阳、苍南两县,说的是闽南话。”[19]
六 其他方言
本区还有少量其他来源的移民方言,如:“广德北部山北乡伏岕,砖桥乡河口,新杭乡涧东的江西移民,说赣语”,“广德清溪乡新屋及北乡邱村,宁国南极乡半山、银峰乡李家村,南陵峨岭、三里店,青阳酉华乡、丁桥乡等地的湖南移民,多来自湖南岳阳、益阳一带,说湘语。”[20]改革开放后,本区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使得这一地区的语言(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分布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