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全注全译全解(必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诗意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讲解 首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高远的深秋意境里。

诗意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诗意 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讲解 以“看”字领起的七句,一气呵成,文势磅礴,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赞美与对生命自由的向往。

诗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迷茫的大地上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讲解 这三句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词人由自然万物联想到国家命运,发出“谁主沉浮”的叹问。这一问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同时也点明全词主旨。

诗意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多少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讲解 这两句衔接上下片。词人触景生情,自然引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诗意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诗意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讲解 以“恰”字统领的七句与上片写景相照应。上片写景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下片追忆“昔日之事”,抒写的是词人与同道们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诗意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

讲解 最后三句化用“中流击楫”的典故,表达了词人立志要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以设问结尾,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奋勇拼搏的青年革命者。

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秋天。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此词是毛泽东路过长沙时所写。

主题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思维导图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情中显志。全词上片写景,寓情于景,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秋林似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下片夹叙夹议,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

意象纷呈,意境深远。全词意象丰富,以中心意象向四周辐射而形成集中的意象群,从而营造和谐深远的意境。如上片的中心意象是“万类霜天”,由“万山”“层林”“百舸”“鹰”“鱼”等意象组合而成;下片的中心意象是“同学少年”,它辐射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语言凝练,气势磅礴。由“看”到“问”,再到“忆”“恰”,由一字引领的组句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出,情感一气呵成。炼字措辞颇具表现力,大气磅礴,豪迈雄浑。

名句赏析

名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赏析 该句由“看”字引领,写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通过色彩的对比、视角的转换、动静的结合,共同渲染出一幅明快瑰丽、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图景。前四句写远眺和近观所看到的江边与江上的静景,色彩绚丽,画面丰富,有层次感;后三句中,“击”和“翔”两个动词将“鹰”搏击长空和“鱼”任意遨游的动势描绘得淋漓尽致。词人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中昂扬的生命力的赞叹。

古代文化常识

中流击楫

东晋时北方政局混乱,祖逖(tì)不忍看到国土沦陷,决心北伐,收复失地。于是带领百余人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击打船舷,向众人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的誓言鼓舞了士气,他带领的军队奋勇杀敌,收复了不少失地。

整体把握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写作《沁园春·长沙》时毛泽东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才能体会到毛泽东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发出感叹的原因,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抱负。我们还应注意诗词阅读中对意象的把握,品味词中意象群所构成的丰盈深邃的意境;仔细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炼字措辞的精妙。

拓展阅读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①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 ② 宽余(yú):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③ 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④ 风樯(qiáng):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⑤ 龟蛇:指龟山和蛇山。 ⑥ 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

解读与赏析

词的上片以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笔法描绘了祖国山河宏伟壮阔的图景,又情中显志、借古谈今,酣畅地表达了在长江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抒发了词人畅游长江的逸兴豪情。词的下片描写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江的巨大变化,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造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发对未来的展望。全词笔法恣肆,展现出词人博大的胸襟和昂扬的激情,表达了建设新中国的雄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太行春感

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注释】① 镇日:整天。 ② 燕赵: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在战国时期属于燕、赵两国领土,故而后人往往将河北地区称为燕赵之地。

解读与赏析

1939年春天,朱德指挥下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已收复县城六十余座,使大片国土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放了出来,从而在辽阔的华北大地建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诗描写了当时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派大好形势,抒发了“苦斗献吾身”的英雄情怀,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及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驱逐日寇,夺取抗战胜利,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

基础检测

1.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_____,_____湘潭人。“沁园春”是_____,“长沙”是词的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园春( ) 百( ) 寥廓( )

挥斥方( ) 浪飞舟( )

3.解释加点词含义

(1)江碧透( )

(2)百争流( )

(3)峥嵘岁月( )

(4)挥斥方( )

(5)粪土当年万户侯( )

(6)浪飞舟( )

4.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填空)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_____”一句,高度凝练地写出自然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状态。

(2)《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面对大千世界发出慨叹,表现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写词人旧地重游,追忆往昔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革命者劈波斩浪的气魄。

(5)学校请你为刚举办的演讲大会写一篇新闻稿,你想到《沁园春·长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可以体现同学们青春勃发、意气奔放的昂扬面貌。

5.探究提升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词句分析《沁园春·长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类文拓展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常,宇宙无尽,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每年这时都是重阳节。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黄花分外芳香。可见红军的胜利鼓舞了词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壮丽的秋光比柔和的春色更为宜人,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的情怀、开阔的心胸。

2.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