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1.5.1 会计对象
在了解会计要素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构成,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有的可以用价值形式表现,有的不能用价值形式表现。会计的首要特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由此可见,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就是每一个独立核算主体的资金运动。
(1)企业的经济活动。
我们知道,经济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生存通过劳动等方式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因此,企业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维持企业生存、发展,实现企业目标的所有活动。不同类型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经济活动。如制造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三个过程,即供应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
企业供应过程(采购过程)。它是指企业物质资料(如原材料)的准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企业主要以货币资金购入其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并验收入库,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企业还需要提供相应的设备及设施等,如厂房、生产设备等。
企业生产过程。它是指从原材料投入产品生产入库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企业的生产工人、车间管理人员等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对原材料等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与加工,从而制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以备销售。
企业销售过程。它是指企业售出产品并收回货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企业的销售及管理人员将企业的产品销售给客户并从客户处收回货款,实现销售收入。
虽然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尽相同,但是,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是从价值上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即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与监督。
(2)企业的资金运动。
从价值上看,企业的经济活动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资金运动。对于资金的定义有很多,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1]资金是垫支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用于创造新价值,并增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媒介价值。
[2]资金是以货币表现,用来进行周转,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它体现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资金是用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有价值的物资和货币。
[4]资金是国民经济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
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一些共性,那就是资金是一种货币表现,是流通中价值的一种货币表现。
企业的资金运动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即资金的投入、资金的使用与资金的退出。企业生产是从资金投入企业开始直至资金退出企业为止。企业每进行一次生产经营活动,其资金就会进行一次循环,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连续不断地进行,那么企业的资金就会不断地循环和周转。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其初始资金主要由投资者以货币资金的形式进行投入,形成企业的货币资金;在供应过程(采购过程)中,企业的货币资金将会转化为储备资金和固定资金;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原材料的领用、职工薪酬的发生、固定资产的折旧及修理等生产费用的发生,企业将生产出大量的在产品,此时,储备资金、货币资金、固定资金等将随之转化为生产资金直至生产出合格的产成品,企业的生产资金也随之转化为成品资金。在销售过程中,企业销售及管理人员将企业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售给企业客户并收回货款,此时,企业的资金形态又由成品资金回到了货币资金,完成了一次资金循环。一般来说,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通常多于企业原先投入的货币资金,即资金发生了增值。收回的资金,一部分重新投入企业再生产过程,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另一部分则退出企业,进入分配和消费环节等。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分别如图1-3和图1-4所示。
图1-3 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示意图
图1-4 商业企业的资金运动示意图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那么,什么是会计要素呢?所谓会计要素,它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所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包括静态会计要素和动态会计要素。
1.5.2 静态会计要素
静态会计要素是指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表现形式,其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下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
1.5.2.1 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事项。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如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为存货资产。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拥有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是指企业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控制。例如,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企业就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的重要特征,是指资产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资产的确认条件及列报。
按照上述资产定义,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根据资产的定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是企业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该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流入多少,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必须与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取得的许多资源都需要付出代价,只有这些代价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确认为资产。
综上,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资源,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资源,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3)资产的分类。
资产可以按照多种标志进行分类。按照是否具有实物形态,资产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等;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
按照是否表现为货币形态,资产可以划分为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是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货币金额收取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以实物形态或非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资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具体构成内容详见图1-5。
资产除上述分类外,还可以划分为债权性资产与权益性资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可辨认资产与不可辨认资产;外币资产与记账本位币资产等。
(4)流动资产的内容。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或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耗用的资产,也包括企业主要以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资产即为流动资产: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这主要包括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需要说明的是,变现一般针对应收账款等而言,指将资产变为现金;出售一般针对产品等存货而言;耗用一般指将存货(如原材料)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如库存商品)。
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在一年内有几个营业周期,但是,也存在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造船企业制造用于出售的大型船只等,往往超过一年才变现、出售或耗用,仍应划分为流动资产。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的,应当以一年(12个月)为正常营业周期。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划分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3]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变现、出售、耗用。
[4]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流动资产具体包括: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合同资产、持有待售资产、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等。
常见流动资产项目的相关概念如下:
[1]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拥有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库存现金是指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货币性资产,可以随时用于购买所需的物资、支付有关费用、偿还债务,也可以随时存入银行。库存现金,包括人民币现金和外币现金。库存现金的使用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执行。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企业应当根据业务需要,按照规定,在其所在地银行开设账户,运用所开设的账户进行存款、取款及各种收支转账业务的结算。银行存款的收付应严格按照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执行。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货币资金,主要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和外埠存款等。这些货币资金的存放地点、用途、管理及核算均与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有所不同。
[2]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载有一定付款日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付款地点、付款金额和付款人的无条件支付的流通证券,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与商业承兑汇票。
[3]应收账款及预付款项。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客户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价款、增值税款以及代购货方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预付款项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例如,预付材料款、商品采购款、在建工程款等。
[4]应收利息及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是指企业根据合同或协议规定应向债务人收取的利息,它主要包括如下情况:一是企业购入的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在会计结算日,企业按规定计提的应收利息;二是企业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款项中包含的已到期而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及应收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包括企业购入股票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括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企业因对外投资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等,但不包括应收的股票股利。
[5]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其他应收款主要包括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如因企业财产等遭受意外损失而向有关保险公司收取的赔款等;应收的出租包装物租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如为职工垫付的水电费、差旅费、应由职工负担的医药费;存出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等。
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销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6]存货。
存货,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主要包括库存商品、产成品、在产品及自制半成品、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7]交易性金融资产。
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及衍生金融资产等统称为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可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它是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或者是在初始确认时属于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近期实际存在短期获利模式的金融资产等,如企业管理的以公允价值进行业绩考核的某项投资组合。
交易性金融资产预期能在短期内变现以满足日常经营的需要,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中以流动资产列示。
需要说明的是,从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看,尽管交易性金融资产仍将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但只是偶尔为之,并非为了实现业务模式目标(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不可或缺。
(5)非流动资产的内容。
非流动资产又称长期资产,即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非流动资产具体包括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常见的非流动资产项目的相关概念介绍如下:
[1]债权投资及其他债权投资。
债权投资是指为取得债权进行的投资。企业进行这种投资不是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剩余资产,而是为了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并保证按期收回本息。“债权投资”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长期债权投资的期末账面价值;“其他债权投资”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长期债权投资的期末账面价值。
[2]长期应收款。
长期应收款是指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
[3]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第一,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第二,投资企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合营企业投资;第三,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第四,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4]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第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第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例如,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等。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上述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上述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5]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无形资产作为一项资产,具有一般资产的本质特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并能约束其他方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即使企业未拥有其所有权,也可以认为企业控制了该无形资产。例如,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技术知识,若其受到版权、贸易协议约束等法定权利或雇员保密法定职责的保护,那么,企业就控制了该项无形资产。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无法拥有或控制,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二是不具有实物形态。虽然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某些无形资产的存在需依赖实物载体,如计算机软件,它必须依赖于存储介质而存在,但这并不能改变无形资产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计算机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则该软件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否则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三是具有可辨认性。其判断标准是资产能够从企业中分离,并能单独用于转让或出售等。例如,一方通过与另一方签订特许权合同而获得的特许使用权;通过法律程序申请获得的商标权和专利权等。四是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是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在会计实务中,要确认无形资产所创造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需要实施职业判断。例如,企业是否有足够好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的硬件设施、优质的原材料等配合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在实施判断时,企业管理层应对无形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期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最稳健的估计。
二是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这一条本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对于无形资产而言,该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刊名、客户名单等,由于其成本无法可靠计量,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6]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图1-5 资产要素构成图
1.5.2.2 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用现金偿还,用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也可以用提供劳务形式偿还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负债。
(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
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企业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具体构成内容如图1-6所示。
图1-6 负债要素构成图
(3)流动负债的内容。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到期应予以清偿的负债,也包括企业主要以交易为目的而持有或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的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负债应归为流动负债: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3]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到期应予以清偿。
[4]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
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常见流动负债项目的相关概念介绍如下:
[1]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
[2]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指由出票人出票、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特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应付票据按是否带息分为带息应付票据和不带息应付票据两种。
[3]应付账款及预收账款。
应付账款是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等而发生的债务。这是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由于取得物资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不一致而产生的负债。
预收账款是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
[4]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计入职工薪酬的各种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和职工福利费等。
[5]应交税费。
应交税费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营业收入和实现的利润,按照税法规定要向国家计算缴纳各种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
[6]应付利息与应付股利。
应付利息是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在实际支付前,形成企业的负债。
[7]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是指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如存入保证金、职工未按期领取的薪酬等。
(4)非流动负债的内容。
非流动负债又称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也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常见的非流动负债如下:
[1]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借款。
[2]应付债券。
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它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发行债券的价格受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债券可以按面值、溢价和折价三种方式发行。目前,我国不允许折价发行。
[3]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等。
企业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流动性分类时,应当采用相同的正常营业周期。企业正常营业周期中的经营性负债项目即使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超过1年才予以清还,仍应当划分为流动负债。经营性负债项目包括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
1.5.2.3 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因此其确认条件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条件。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该资产符合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符合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3)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部分。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工具及专项储备等,具体构成内容如图1-7所示。
图1-7 所有者权益要素构成图
[1]实收资本(股本)。
它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实收资本(股本)应当按实际投资数额入账。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应当将股票面值作为股本入账。
[2]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者股本中所占有的份额的资本或资产,以及其他资本公积等。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等。
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3]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股本)。盈余公积应按实际提取数记账。
[4]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是本年度的税后利润经过提取公积金、分配利润或股利后剩余的利润。
[5]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6]其他权益工具。
其他权益工具核算企业发行的除普通股以外的归类为权益工具的各种金融工具。
[7]专项储备。
专项储备用于核算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及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等。
1.5.3 动态会计要素
动态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其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利润三个要素。
1.5.3.1 收入
(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在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取得的,而不是从处置固定资产等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
[2]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但是在会计实务中,经济利益的流入可能是由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也可能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企业对于因借入款项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按照企业从事的日常活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同,我们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经常性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等。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实现的收入。
(2)收入的确认条件。
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权利和义务;[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支付条款;[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1.5.3.2 费用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里的“日常活动”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因此日常活动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营业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消耗等。鉴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显然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其定义外,至少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3)费用的构成内容。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的不同,可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营业成本是指所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按照其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在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等。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样品陈列费、广告宣传费、包装费、保险费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相关手续费等。
费用要素构成内容如图1-8所示。
图1-8 费用要素构成图
1.5.3.3 利润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的来源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2)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条件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3)利润的构成内容。
企业的利润可以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层次。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资产处置收益+其他收益
其中,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信用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的各项金融工具信用减值准备确认的信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例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的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等。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净支出,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等。
净利润(净亏损)=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