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开风气,海国气象新
——杨国桢先生八秩华诞感言
李庆新[1]
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参加“海洋与中国研究”学术盛会,杨老师今年是八十大寿,借此机会我将做这样一个发言《杏坛开风气,海国气象新——杨国桢先生八秩华诞感言》。
杨国桢先生是我国当代望重学林、有多方面成就的史学大家,先生八十寿辰到来之际,谨向老先生致以最美好的寿诞祝福!先生毕业于20世纪60年代初,此后一直在厦门大学教书育人,从助教到教授,从研究生导师到博士后联系导师,从厦大的教师到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人。近六十年来,杨先生带出的博士达60多人(包括台湾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饶宗颐先生说过:“学术是一种缘分。”后生学子能入杨先生法眼,收入“杨门”,自然是十分的福分。我没这个幸运,然而由于某些机缘,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接触过先生,承教于先生。1987年12月14~17日,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第四届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小梅沙举行,奉叶显恩等老师差遣,我作为会务工作人员参与接待工作,有幸见识傅衣凌先生等前辈大家和风华正茂的杨先生。1991年2月上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和平方舟”号访问广东,随后在广州、南海陈村举行大型的学术会议及交流考察活动,我作为会务人员兼专家参与盛会,获得一小笔经费,乃约同事赵立人兄前往福建厦门、泉州考察文物古迹。当时本所同事罗一星学兄正在厦大杨先生门下,攻读明清经济史专业博士学位。承一星兄引领,我和赵兄登门拜访杨先生。杨先生和师母早在家等候,热情接待了我们。先生十分爽朗,讲话脸上带着笑容,和蔼可亲,畅谈学术志趣、研究领域以及他与广东同行之间的交谊。我洗耳恭听,不时点头称是,甚为折服,其情其景,印象至深,至今记忆犹新。2009年3月21~22日,适逢杨先生七十华诞,先生门下相约于厦门举办“庆贺杨国桢教授治史五十年暨清史道光朝传记纂修研讨会”。承蒙先生抬举,我参与了此次意义非凡的高规格盛会,遵先生之嘱,在会上发表了感言。为进一步推动海洋史学研究,2009年6月,受广东社科院之命,我主持建立了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创办《海洋史研究》集刊,邀请杨先生等前辈学者担任中心和集刊的学术顾问,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并为中心与集刊的开局提出不少建议。去年,我们将《海洋史研究》第1~10辑结集重印再版,杨先生与蔡鸿生、冯尔康、叶显恩、周振鹤、滨下武志、Claudine Salmon、Roderich Ptak、Anthony Reid等教授发来贺词,杨先生的题词是“追寻海洋历史,弘扬蓝色文明”。用珍贵的连城竹宣纸书写了三份,工整规范,供我们选用。这不仅是对我们研究工作的鞭策指引,也为我国海洋文明与海洋史学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景目标。杨先生与我所颇有渊源,与我所前辈叶显恩先生、邓开颂先生,我所客座研究员韦庆远先生等交谊深厚。1984年七、八月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孔飞力教授访问中国,杨先生与韦先生陪同他前往厦门、泉州、漳州、汕头、广州、顺德、中山、江门、新会、台山、佛山等地调研,并到我所访问交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对外学术交流的一件大事,当时我刚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来到历史所。此后闽粤两地明清社会经济史关系密切,互相合作,携手共进。后来罗一星兄前往厦大,师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杨先生一直支持我所和海洋史研究中心工作,激励我们勇敢地“走向海洋”,在海洋史研究上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在此我谨代表我所、中心全体科研人员向杨先生致以诚挚的谢忱。
1984年,孔飞力(右一)闽粤行,韦庆远(右二)、杨国桢等陪同考察
中国海洋文明与海洋史研究是杨先生悉心经营的重点,积数十年之功,建构学术团队,引领学术潮流,成就最为卓著。杨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一生只做三件事:林则徐、土地契约、海洋史的研究。”这当然是自谦之说。杨先生多年来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宏愿就是建构“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先生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系列文章,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学、海洋法学、海洋社会学、海洋军事学、海洋史学、海洋文化学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发展定出“一揽子”的方向性、指导性和系统性方案。对于推进“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杨先生有一个“如意算盘”,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倡导多学科合作与科际整合,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最终达到这个宏伟目标。
国内海洋人文社科各领域研究已经从“冷门”变成“热门”,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的一个新趋向和新潮流,海洋史学亦大成气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月刊杂志社和光明日报理论部联合评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将“海洋史研究的拓展”列为热点之一。据说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编辑部在类似评选活动中也将海洋史研究列入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之一。杨先生在推动海洋史研究的发展上可谓功不可没。
2006年8月,李庆新(右一)和杨国桢、黄挺(左一)、马楚坚(左三)等在澳门
杨先生胸怀赤子报国之心,发挥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之传统,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多年,为国家提出不少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年届八旬,仍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豪迈情怀,耕耘不辍,自强不息。最近他在缅怀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韦庆远先生的文章中表示:“将抓紧宝贵的时光,趁头脑还清楚时候勉力前驱,为维持国家海洋权益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以不负时代的召唤。”杨先生志存高远,老而弥坚,相信在未来的学术征程中,一定能不断谱写海洋文明的新篇章,再创佳绩。愿先生在探索中国海洋发展事业的精彩旅程中乐享遐龄,学术青春长驻。
[1]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