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状况与资源禀赋
第一节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来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长三角是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亿~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
长三角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义乌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苏州、无锡、常州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性定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气候、水文概况
一 气候特点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二 水文概况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长三角区域内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金牛湖、石臼湖、固城湖、高邮湖、骆马湖、邵伯湖、登月湖,浙江的西湖、东湖、南湖、东钱湖、千岛湖和安徽的巢湖、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天井湖、平天湖、雨山湖等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上海的黄浦江、吴淞江、蕰藻浜;江苏的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浙江的瓯江、灵江、苕溪、南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浙东运河;安徽的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皖江、新安江、滁河、漳河、淠河、颍河、涡河、东淝河、南淝河、裕溪河、柘皋河、杭埠河、濉河、史河等水系。
长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环境良好,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537.79亿立方米,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730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长江总体水质尚好,主泓水质多为Ⅱ类,沿岸部分具有Ⅲ类水。太湖是上海、苏州、无锡的主要饮用水源,但水质一直在下降,总体为Ⅲ类水(占70%),Ⅱ类水仅占15%,其他河道、小湖泊均为Ⅳ类和Ⅴ类水。钱塘江水系以Ⅱ类、Ⅲ类水为主。京杭运河为Ⅴ类、劣Ⅴ类水。
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淮河流域从中度污染下降到轻度污染,水质有所好转。其中,淮河干流水质为优;主要支流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8.1%、42.9%和19%,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沂沭泗水系水质为优;淮河流域其他水系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7.7%、22.6%和9.7%。巢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与2013年相比,巢湖东、西半湖及全湖平均水质和水体营养状态均无明显变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5.3%,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5.3%。
长江三角洲地区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范围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15个地级市及上海市,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最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处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比较小,水流宣泄不畅,同时还受天文、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易涝、易洪的特征比较明显。该地区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遭受梅雨、台风暴雨、风暴潮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的袭击,容易出现外洪、内涝或外洪内涝同时并发的水灾。
城市化对长三角水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城市水环境,河道的裁弯取直、硬化与渠化等,改变了天然河流的自然形态;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扩展,侵占了河流系统的活动空间,生态环境遭破坏;城市化、工业化的结果,产生大量废弃物,污染河流水环境,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平衡,使水域生态功能降低。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量丰富,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但由于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的大量聚集,人均占有水量并不多,加之用水结构尚未稳定,城市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城镇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预防城市洪水灾害。同时,应遵循河网演化的自然规律,尽量保留现有的河道水系,保持适当的水面率,从而增强河网调蓄能力,减小洪水的威胁。此外,应当避免废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以改善河网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区域水生态与水环境,保障城市用水安全,真正践行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天更蓝、水更绿。
三 水资源、大气环境治理
2020年6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九次工作会议暨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六次工作会议在浙江湖州召开,三省一市深化跨区域生态环保合作,共护可持续发展生命线。
就安徽的作为可看到长三角对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在美丽的新安江畔,坐落着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这里是展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建设历程和经验成果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呈现新安江模式,提供了从酝酿到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安徽省创新推广新安江模式,实施大别山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地表水生态补偿和滁河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有力促进了全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推广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在长江、淮河流域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滁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洪泽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建立完善沱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在湿地等其他生态领域推广“新安江模式”。
经中国环境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达64.5亿元。绿色产业长足发展,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和9.3%。
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是安徽省继新安江流域后建立的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以淠河总干渠罗管闸为跨界考核断面,以断面监测水质情况确定流域上下游补偿责任主体,每年设立补偿资金2.12亿元,专项用于涵养水源、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方面支出。
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在深化跨区域生态环保合作,共护可持续发展生命线,共建绿色发展长三角。
第三节 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矿产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布,耕地以水田为主,且比较分散。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地表覆盖多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共有6大类14小类,分别是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草地(包括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海涂和滩地)、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公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包括裸土地和裸岩石用地)等。
2020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
规定中明确指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我国土地流转市场空间广阔,土地流转将消除城乡土地价值巨大差异,明显提高耕地价值,集体土地入市从去年已经开始进行。此次新政实施将使得土地资源筹码变成流通股状态,给予流通权力和估值。
笔者认为,重点推进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利于未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或成为新基建重要发力点重估农村土地价值,这也给二级市场带来直接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首批试点省份为江苏、上海、广东等地,苏垦农发(601952)是江苏省土地流转业务龙头企业,公司业绩增长核心基础来自土地流转带动的土地经营规模扩张,公司目前已经流转的土地面积近22万亩,且与江苏省各市、县政府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面积达到140万亩;上实发展(600748)是长三角地区土地储备最多的公司,公司在崇明岛有13万亩土地,其中农村建设用地约为5万亩。
土地流转是新基建的主要发力点之一。土地流转既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能在政策的扶持之下,助推土地流转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而对于二级市场相关优质股来说,政策推出有利于拓展上涨空间。
长三角地区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64科、921属、2900余种,约占中国种子植物科的51.4%、属的31.8%。
长三角地势平坦,土壤中性偏碱,局部地区(上海、沿长江、沿杭州湾)中度盐碱,土壤透气性相对较差;地下水位较高,水网发达,空气湿润,四季分明。长三角地区作为园林苗木的生产主要区域,也是消费市场大区。随着城市景观设计品位及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绿色消费观念的不断攀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及绿地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长三角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其中江苏、安徽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和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另有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浙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多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等用途。上海矿产资源相当贫乏,基本无常规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具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二次能源生产,产品主要是电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气(包括液化石油气)。其他可以利用开发的能源还有沼气、风能、潮汐及太阳能。
从上列表述来看,长三角矿产资源相对长江经济带及矿产丰富的资源型城市,还是比较缺乏的。但是,由于其便宜的交通网络及强大的工业体系,对资源的需求利用并没有多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