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二里岗文化时期的研究史
一、二里岗文化的特征和分期研究
1928年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成为当时世界上轰动一时的重大发现,因为根据这里出土的甲骨文,首次确定了殷墟就是文献上记载的商代后期(盘庚以后)都城。这一发现促使学术界开始思考商代前期的地理位置,并试图根据考古发掘寻找到商前期的遗址,从此开始了对商代前期都城遗址所在地的分布调查。遗憾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由于科学的考古学方法还没有确立,仅仅依靠文献记载推断商代前期的都城所在地,而在河南北部和东部进行的多次调查和试掘,除了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外,并没发现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甚至一般遗址。1930年在山东省发掘的城子崖遗址,其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龙山时代,从文化内容上来看,和殷墟期之间还有时期上的断层。① 为了填补这一考古学的空白期,探索比殷墟期更早的商代前期考古学文化遗址就成了极为重要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在郑州市南郊的二里岗遗址中采集到和殷墟遗址陶器相似的陶片和石器,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调查。② 根据二里岗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这些陶器与更早的龙山时代后期和之后殷墟文化均有所不同,而在地层堆积上正好介于两文化之间,这就是此后命名的相当于商代前期的二里岗文化,由此填补了这一考古学文化上的空白期。但是这三个文化之间在相对年代的关系上并不是紧密衔接的。1956年在郑州洛达庙遗址也发现了类似陶器,虽然这些陶器的特征中有与二里岗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相似点,但更多的不同之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被命名为洛达庙文化,并确认在分期上较二里岗文化为早。③ 早于殷墟期的陶器,在殷墟发现之前在河南省辉县琉璃阁遗址也曾有发现。① 这里的陶器与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的陶器在时期上相同,因此也是商代前期的遗址。但是因为二里岗遗址出土的遗物更为丰富,因而后来将这一时期的遗址统一命名为二里岗文化。随后根据二里岗遗址出土的陶器资料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文化分期研究,根据发掘资料,当时将以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分为两期:下层期和上层期。② 1954年,在郑州市人民公园又发现了新的遗址,这个遗址中既有二里岗下层和上层期的内涵,又有晚于他们的殷墟期文化层,由此获得了郑州地区二里岗期与殷墟期在地层上的早晚关系。③ 1957年,在郑州市东北部的白家庄村发现了介于二里岗上层期和人民公园遗址殷墟期之间的文化层,当时被称为白家庄期。这一新文化层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填补了殷墟期和二里岗文化上层期之间的空白期④,直接将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连接起来。1958年发掘了郑州市南部的南关外遗址,该遗址第4层的时代处于比二里岗下层期更早的阶段⑤,这一发现提供了二里岗文化下层期与此前二里头文化早晚关系的资料。
以上对发掘与研究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反映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约十年之间,通过考古学者有目的的发掘与研究,解决了殷墟文化与商前期以及更早的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上的时代早晚关系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早商文化时期的发掘资料,奠定了二里岗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考古学界老一辈考古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勤劳和为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为我们奠定了一个踏实的研究平台,体现了那一代人的科研精神和风格。
如果说以上的发掘历史与研究结果是注目于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早晚关系的话,那么此后一些学者在对具体的考古资料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结果,则大多集中在对考古学文化本身的分期研究和结合文献资料所进行的对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族属的考证与分析上。对二里岗文化本身的分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开始的。首先对编年进行全面研究的是邹衡,他在1980年出版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分析了郑州地区二里岗文化的资料,提出了先商文化一期和早商文化(商代前期)三期的观点,这就是最早提出的二里岗文化三期编年说。① 安金槐则在1988年发表文章《关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陶器分期问题的再探讨》中提出了将二里岗文化分为二里岗下层一、二期和二里岗上层一、二期的四期分期观点,并认为上层二期相当于白家庄期。② 迄今为止安金槐的四期分期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在一些具体的相对年代对应的早晚关系上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③
二、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发现与研究
郑州商城的二里岗文化的城墙,在1955年发掘郑州市西北部的白家庄遗址之前就已经被发现,但是对此城墙的认识是在白家庄遗址发掘之后才开始的。④1956年考古学家开始对郑州商城进行有计划的发掘,直到现在大约经历了70年以上的发掘历史。在此期间,不仅发现了四面城墙和城内北部的成组的宫殿台基,还在北城外的紫金山和南城外的南关外发现了青铜器铸造遗址,西城外的铭功路发现了制陶工坊遗址和骨器制作工坊遗址等⑤,同时还在城墙外的东北部、东部、南部和城内发掘了许多陪葬青铜器的墓葬和青铜器窖藏坑。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对外城郭的发现与发掘,初步确定了郑州商城外城郭的位置、结构和范围,是50年代以来郑州商城发掘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另外研究还确认了在城内多处出土的板瓦。目前所知古代中国最早的瓦发现于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①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郑州商城发现的瓦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最古老的板瓦。在此之前还在陕西周原凤雏建筑基址发现了西周时代的板瓦。②
1983年,在二里头文化中心地的伊洛平原发现了一座早商时期的城址和城墙,这就是偃师商城。偃师商城遗址的面积较郑州商城小,城墙的结构和城内建筑配置等也均有不同,但建筑年代和废弃年代与郑州商城几乎相同③,在地理位置上彼此也相距不远,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④,并由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发现偃师商城的初期,学者更关注偃师商城与距其仅7千米的二里头遗址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探索必将涉及夏文化与商文化以及作为都城,它们与文献记载中哪一个王朝相对应的问题。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商王朝最初的王是成汤,在“亳”建造都城之后,在仲丁一代迁都到“隞”。⑤ 邹衡认为早商文化是从郑州商城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开始的,郑州商城就是汤王的都城“亳”,而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全部属于夏文化,龙山文化晚期不包括在内。⑥ 安金槐则认为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王城岗遗址发现的城墙和二里头遗址的一、二期是夏文化,而发现了宫殿台基的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是商王成汤建立的亳都,郑州商城则是商王仲丁的“隞”都。⑦ 由此可以看出邹衡认为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与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和商王朝相对应,并认为两个文化之间的更替正反映了夏王朝和商王朝之间交替的事实。而安金槐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同一系统的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反映,它们在族属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所代表的阶段不同而已。
偃师商城被发现后,学者围绕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再次展开了对文献记载中王都的讨论。偃师商城属于一座大型城郭,并发现有大型建筑群,其规模仅较郑州商城小一些,而位置距离二里头文化中心性遗址的二里头遗址不到7千米,但是发现的陶器特征和较远的郑州商城又完全相同,而与紧邻的二里头遗址相异。因此可以肯定它属于以郑州商城为主的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城郭遗址。它与郑州商城并列存在的事实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各属于商王朝中那个王的都城呢?有的学者认为郑州商城就是成汤的亳都,而偃师商城则是商王朝第三代王太甲的别宫“桐宫”,即郑州商城是中心首都,而偃师商城是副都,或者认为偃师商城是对付旧夏王朝的战略据点等。① 直到1996年在偃师商城宫城内发现的壕沟中出土了一批二里头文化晚期的陶器,为重新认识迄今已有的编年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这些陶器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除以前提出的以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都属于夏文化,以及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遗址一、二期是夏文化的观点之外,迄今没有加以重视的第三种观点也有必要加以注意,即以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遗迹废弃的三期作为夏商文化的分界线,之前的一至三期为夏文化,二里头四期开始是商前期文化。这种观点与偃师商城大壕沟陶器资料的分析结果一致,这一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② 这一观点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建筑基址的建筑方位不同,也就是说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的中轴线基本上是南北方向,但是较之于正北稍稍靠西。而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或者是二里岗文化其他城址比如东下冯、垣曲商城、盘龙城、府城商城以及商代后期的殷墟,其城址中建筑基址的中轴线基本上均为南北方向,但较正北向东偏离20度左右。这种建筑物测量基准方位的不同,也可能反映出文化系统的区别。③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偃师商城作为这一研究项目的主要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计划性发掘。特别是宫城以及周围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早商都城遗址布局的重要资料。① 首先是对位于宫城北部早期王室祭祀遗址的发掘,在由西向东的绵延200米的区域内,发现了A、B、C三个主体祭祀遗址,三个祭祀区的面积不等,祭祀内容和时期也相异,显示其是早商时期王室贵族举行祭祀的重要活动场所,其规模之大、分类之细、用牺牲之多、延续时间之长、等级之高等皆属罕见,为夏商周三代王室祭祀制度提供了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材料。其次是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的发掘。池苑遗址与祭祀遗址一样,作为宫城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排水系统有明暗两道,还有石块包砌的墙壁和水池等。发掘者认为这里是专供王室休闲娱乐的池苑场所。结合郑州商城也在宫城东北部发现池苑、水渠和排水系统的现象,可以认为早商时期已经有了完整的水利工程。在此期间还在偃师商城发掘了8号宫殿遗址和位于四区的城墙、路土、护城河以及11座早商墓葬,出土了一批非常重要的遗物,特别是陶器资料非常丰富。而8号建筑遗址则是一处坐北朝南、木骨泥墙、横列面阔八间、单檐两面坡、悬山式屋顶的建筑。它与其他建筑遗址相比较简陋,但是它或许是现知最早的帝王寝殿遗址,也可能是一处与北侧祭祀遗址相关联的宗庙遗址。这些遗迹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对偃师商城性质的判断。美国学者卡纯卡·莱因哈特(Katrinka Reinhart)则从祭祀饮食的理论与实践角度对偃师商城遗址内两个性质不同的大灰沟遗迹(祭祀遗址)和遗址东北部的一般作坊居住遗址(Ⅳ区)出土的陶器组合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两者在饮食方式上存在的差异。②
此外,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距离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西北约22千米的大师姑发现了一座二里头文化中晚期的城址,但是根据所发现资料的年代学研究,这一城址的壕沟和一部分遗迹在二里岗文化时期仍然延续,因此它也是一座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重要遗址。③ 201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商城西南的新郑又发现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夏商城址——望京楼城址①,根据初步研究,其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二里岗文化时期,这座城址的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直到二里头文化四期仍然繁荣,也是二里头文化晚期的一座重要城址。到了二里岗文化时期这座城址继续繁荣,但是它并没有在原来二里头文化城址的基础上夯筑,其城墙的夯筑质量远远好于前期,夯筑程序复杂,虽然目前就望京楼遗址的研究还不多,但是这些新发现必将为改变或证明目前已经有的学说提供新的证据。
唐际根在20世纪90年代末撰文提出中商文化的概念②,并将中商文化分为三期。他将二里岗文化白家庄期划分到中商文化一期,但是纵观整个三期中商文化,只有一期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地区,而二、三期的分布则完全转移到了安阳地区。如何解释同一文化在遗址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是商代后期聚落形态分布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
2017年,袁广阔、秦小丽合著《早商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③不仅对先商、早商文化进行了研究,还在广泛收集考古材料与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早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到郑州地区早商文化的形成,是河北中南部下七垣文化和山东岳石文化等外来文化经过豫东进入郑州地区与当地二里头文化融合的结果。该书同时还对早商文化时期城市文明的形成以及手工业系统的成熟与系统化与郑州商城的政治与经济中心的性质进行了论证。这是目前首次从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和陶器等人工制品的手工业系统的视角,将以二里岗文化为代表的早商文化置于经济考古学概念中进行论证的研究,得到了考古学界的关注。2014年以二里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英文论文集“Art and Archaeology of the Erligang Civilization”(《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艺术与考古》)出版④,这也是首部以二里岗文化为标题的英文研究论文集,本书由九位学者的论文构成,分别从历史、艺术、地域间文化交流、青铜器生产体制与技术以及研究方法与理论等方面对二里岗文化进行了研究,综合了欧美考古学界对二里岗文化研究的主要认识与观点。
三、周边地区城郭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在以伊洛-郑州地区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发现大型城郭都市的十多年之后,周边的晋西南、豫北、长江中游地区也逐渐发现了小规模的城郭遗址。首先是1974年在湖北黄陂区的长江北岸发掘的盘龙城商城。① 其城墙的建筑方法与郑州商城相同,还出土了和郑州地区二里岗文化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和极为相似的陶器群。盘龙城商城的营建年代在二里岗文化下层后半期(二期),其使用时期经过了上层期,在白家庄期被废弃,其建筑年代稍晚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是废弃年代与郑州商城一致。2000年以来,在盘龙城西北部的湖北省云梦县王家山发现了一座规模不大的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城址,由于目前没有发掘报告发表,不能做更多的分析。但是这座位于盘龙城西北部、与中原地区更为接近的城址,显然在中原地区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它与盘龙城商城以及与中原的关系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
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山西省西南部的涑水河支流青龙河流域也发掘了一座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城址——东下冯遗址,城内不仅有宫殿基坛,还发现有像圆形仓库的建筑物,这些圆形建筑物成排成组地整齐排列,既不是宫殿基址,也不是居住址,因而推测其是放置物品的仓库。与这些仓库同时还发现随葬青铜器的墓葬,出土了制作青铜制品的陶范和石范。东下冯城址的时代与郑州商城相同,即建筑于二里岗下层期,而且废弃年代也一致,即在白家庄期废弃。②十年后的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距离东下冯遗址不远的垣曲盆地、黄河岸边发现并发掘了垣曲商城遗址。垣曲商城为正方形城郭,南部城墙已经被黄河冲掉,其余城墙保存完好,并且呈双层构造,显示其特殊的防御功能与其他城址不同。城内北部为宫殿基坛遗迹,西部是一般集落居住区和随葬青铜器的墓葬等分布区。③ 除了它的建造年代与废弃年代与郑州商城一致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等遗物较东下冯商城与伊洛-郑州地区更相似,城墙的筑法、结构及城内的配置等也几乎相同,显示着它与郑州商城的紧密关系。1998年在河南省北部沁水河流域发掘了焦作市府城商城遗址,这座面积仅10万平方米、呈正方形的城址,是目前发现的二里岗文化时期城址中面积最小的一座。城内的“日”字形宫殿基坛也与其他城址内的宫殿建筑结构不同,但与偃师商城8号建筑基址相似。城址建筑于二里岗下层前半期,在白家庄期废弃的特点与其他城址相同。①
刘莉与陈星灿以对东下冯商代城址与垣曲商代城址的分析为主线,认为这两座商代城址的建立是商王朝追寻中条山铜矿、铅矿和盐的结果②。这也与张光直先生早年提出的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屡迁,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对三代历史上的主要政治资本铜矿与锡矿的追求不谋而合。③ 位于长江中游的盘龙城遗址近年来也有新的资料与研究进展。从2006年起到2015年的十余年间,盘龙城遗址进行了多项考古发掘,总结这一阶段的新成果与新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杨家湾发现城壁以及大型墓葬,并确认了杨家湾是盘龙城遗址在二里岗文化晚期到中商时代的中心区,而这里发现的M17中大型绿松石镶嵌金箔、漆器、有领环以及绿松石管饰品等都对重新认识盘龙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小嘴遗址首次发现了青铜器生产工坊,这对认为商代青铜器生产被中央垄断的传统观点提供了重新思考的新材料。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