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舞者:曾德超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言

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学术界至今仍无法确认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定义。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都使用余有泰所著《农业机械化工程》一书中的定义,即 :“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什么是农业工程,学术界依然莫衷一是。即使在发源地的美国,很长时间内仍在讨论。1925 年 O.V.P.Stunt 把农业工程解释为 :为农业服务的工程 ;与土木、机械、电气等工程的分界是 :这些工程的重点是设计、制造,而农业工程的重点是应用,要注意提高应用中的效率和经济性。农业工程师的任务是当农民的技术顾问。随着农业发展,生物工程、系统工程等概念的提出,学界又对农业工程的内涵展开了广泛讨论。

无论是农业机械化,还是农业工程都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纵观我国与欧美等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发现,我国早在 20 世纪初就引进欧美的机器,进行改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早期的代表著作主要有三 :顾复的《农具学》、唐志才的《改良农器法》、刘仙洲的《中国机械工程史料》。中国近代农学先驱邹秉文为了将农业工程引入我国,按农具学专业,选派 20 名学生去美国学习农业工程。他们后来成为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领域第一代精英,曾德超就是其中一位。

曾德超,1919 年 1 月 4 日出生,海南省琼山县人,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机械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制造学科评议组第一、第二届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农业机械学科组成员及农业工程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委员。先后担任过《农业机械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卷》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国家机械委高等工业学校农业机械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等。1995年,曾德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德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依靠父亲的远见和在外做抄录的收入,在广州的培正中学、广雅中学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习。作为教会学校的培正中学,全方位的熏陶塑造了曾德超的身体、智力、意志、作风和气质。广雅中学的优良学风为曾德超打下了坚实的理工科知识基础,务本求实的广雅精神,更是让曾德超坚定了报考工科院校的信念。1938 年,曾德超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以期实现“工业救国”的愿望。1942年大学毕业后,担任重庆 50 兵工制炮厂总工程师室技术员,1944 年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实验工厂助理工程师。1945 年,考取国民政府教育部奖学金留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获农业工程硕士学位。1948 年 7 月回国后,任湖南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机械厂厂长兼水泥厂厂长。1949 年 6月,受邵阳乡村工业处派遣,作为高级工程师,带领技术工作队赴兰州,参加农村复兴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兰州)工作。1950 年 5 月,任中央农业部器械局和国营农场管理局工程师,兼技术室代主任和机务处副处长。

1952 年 4 月,曾德超参加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前身)建院筹备小组,担任教学筹备组组长,并辅助招生组工作等。10月,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成立,曾德超正式调入学院,任农业机械化系主任。农业机械化系是全国农林院校中唯一独立的工科性院系,自然成为全国农林院校中同类专业发展的“龙头”。曾德超勇挑重担,将系里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956 年受高教部嘉奖为全国农林院校教学工作最好的系。在做好系里工作的同时,曾德超按照向农业工程大学发展方向建设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思考,并借助起草学院发展规划的机会,提出增设农业电气化专业、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农田水利专业。1959 年学校得到批复,依据三个专业成立了相应的系,曾德超调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系任主任。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曾德超饱受冲击,经受身体和精神的摧残,但他始终惦记着学院发展,以老教授的身份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信要求迁回北京办学,促进学校向农业工程大学方向发展。

1979 年,曾德超得到组织信任,以中国农业机械化专家代表的身份,独自一人代表国家被派出参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维也纳召开的全球农机专家会议。正是借助这个平台,曾德超开启了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启动了与美国、荷兰等 10 余个国家的农机代表团互访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农业机械学会和农业工程学会以联合会的形式首次进入国际农业工程大会。1980 年曾德超被任命为学院副院长,1984 年任学校顾问。自 1982年开始,经过多次报请,1985 年学校终于获批改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 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自 1981年,曾德超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起,就开始担任学校学位委员会主任直至学校合并,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事业接班人。

曾德超从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 70 年,一生撰写研究论文、文章 140 余篇,对我国农业科学,特别是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开拓者之一。作为直接参与建立中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和学科体系的学者之一,70 年来,曾德超一直在研究探索土壤、机器、植物之间的基础关系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他在国内外首先建立土动剪强、动摩擦方程和切土动力模型,以此为导线编撰了第一本机械土壤动力学专著,为土方机械耕挖加工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基础保障。他还开创了农田建设和土壤耕作水热盐气定量效应与调控工艺领域的研究,发表系列论文并提出“集雨蓄水耕作”,农场生产经营与资源、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节水、变量、保护、培育等技术复合农耕制的中国型可持续农业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并通过国际合作开发了华北条件下果树三高与防污生产的“调亏灌水”技术和含大田在内的田间实时监测、短期预报、收支平衡的科学灌溉制度和实施技术,为实现我国节水农业提供了一条实现定量化的可供推广的技术途径。曾德超把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极大地拓展了学科研究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他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科领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课题,并展开研究,保持了研究的前瞻性。他在学术研究中的整体性、关联性,把握关键环节等重要思想,对于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及后辈学者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2010 年,曾德超入选“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名单。2011 年初,当采集小组去拜访曾德超时,他一如既往的婉拒,“我就是个平凡的人,没做什么事,也没出什么东西,就不要做了吧。”采集小组多次与他沟通,后来他才表态,“既然国家如此重视,有要求,那就服从。只是,真的很普通,真没做多大贡献。不过既然同意了,需要做什么,你们提,我们全力配合。”

关于曾德超的生平及学术成长,在其传略、科学家小传以及各类档案资料中有较为零散的反映。到目前为止,曾德超没有单独的传记,只是在《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农机系统名人录》等相关传记丛书中有篇幅简短的介绍,其中,以中国农业大学孙宇瑞、何志勇撰写的《曾德超传略》为主要版本。该传略在对曾德超个人生平进行简要介绍和综合概括的基础上,以曾德超对中国农业、农村的情怀作为立足点,解析了曾老参与中国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及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成绩,并且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曾德超的科学研究领域扩展、沿革的全过程。限于篇幅,仅简单勾勒了曾德超的人生轨迹。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1994)对曾德超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做出评价 :“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半理论性土壤动剪强方程、土壤摩阻方程、切土动力模型和机械土壤动力学学科理论体系,撰写了第一本机械土壤动力学专著,被选入《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类》出版”;“开发‘集雨蓄水耕作、区域作物水总供耗持平’的中国式持续农业工程技术体系,与澳果树园艺专家合作研究,利用落叶果树生理特点,针对华北条件,经在北京地区多年实验和在北京、山西、新疆几处生产果园的示范,开发了 3 项适用技术,并通过鉴定”。并认定曾德超“培养了全国为数最多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各个层次的毕业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先驱”;“为建立我国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体系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采集小组将曾德超的学术成长与我国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发展相结合,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前身)相结合,全面采集曾德超学术成长资料,获取全宗资料。首先,系统深入地采访曾德超院士本人,注意把握先生在访谈中谈到的思想变化和内心想法,以勾勒出学术成长过程。其次,翔实和更正曾德超的部分史实。由于曾德超年事已高,只能对一些重点事项记住轮廓,对某些事情已记忆不清。借助他夫人贺子石的帮助,全面整理先生家的所有资料,将一些问题进行不断的核实和挖掘。再次,采集小组通过实地调查,前往湖南、湖北、甘肃、重庆、南京、海南、广州等地采集相关资料,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里完整的个人档案和文书档案,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曾德超个人履历、学习工作情况和思想变化状态。尤其是对于“肃反”期间的相关调查材料,更是解释和丰满了曾德超的人物形象。另外,采集小组还采访了陶鼎来、王万钧、高良润、水新元等曾德超的研究生同学,以及亲友、同事、同行、学生等 30多人 ;收集、研究了曾德超的各类论文、讲话,往来信件,手稿以及新闻媒体有关曾德超的各类报道。项目负责人借美国访学机会,探访曾德超女儿、儿子的家进行访谈 ;特意去曾德超研究生时期的明尼苏达大学档案馆收集资料,考证了一些他以往传记中不准确的描述。

在对曾德超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曾德超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环境、学术交往、同行评价的综合考量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对曾德超学术成长道路的描述及其综合评价应注意以下特点 :

其一,应同时兼顾作为一位农业工程家的曾德超与作为一位教育家的曾德超。由于曾德超为建立我国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的专业教学体系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县,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柱,所以学界与政府皆认可曾德超在教育工作上的突出贡献,特别是通过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这个特殊的教育平台所展现的工作业绩,与其科研工作的发展紧密互动,已经成为曾德超学术成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能够表征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及知识扩散的一个重要领域。据此,应将曾德超在农业工程教育工作领域的贡献纳入他的学术成长研究范围。

其二,应同时兼顾曾德超的理论贡献与工程技术实践业绩。农业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工程科学,学术成果的体现是多元化的,拥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曾德超直接参与工程技术实践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却都涉及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重大事件,如全国旧农具增补,新式农具推广 ;全国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和各垦区引进机具的生产应用,适应性改装和改进等。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体现的技术创新同样是曾德超学术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工程实践对工程学家知识结构整合的重要性,工程技术实践本身即成为曾德超学术成长的重要过程。

其三,应针对曾德超学术成长的分期,集中把握曾德超的主要学术成果。曾德超的学术成长在“文化大革命”前与“文化大革命”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且,作为一位工程科学家,其理论贡献随时间变化呈积累型特点,在 60 岁以后方进入学术成果产出最集中的阶段。据此特点,以曾德超学术成长的重要关节对他整个学术生涯做出适当的分期,并集中把握曾德超的主要学术成果,是本研究需要注重的内容。

依据以上特点,本研究从科学技术史(科学人物研究)的视角出发,综合考量曾德超的全部生平中与农业工程科学研究、农业工程科学教育以及农业工程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学术成长关系度最密切的部分,以层进的方式,探讨曾德超院士学术成长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 ;把握曾德超作为一位农业科学家和工程科学学者双重身份,他学术成长的特殊性 ;在资料汇集、整理、融合的基础上梳理曾德超学术成长的主要阶段和节点 ;总结他三农思想、科学素养与人生情怀 ;最终全面展现曾德超院士作为一个农业工程科学家的学术生涯。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研究曾德超的成才历程及早期工作实践,主要时间跨度是从 1919 年出生至 1949 年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工业实践结束,全面展现一位出身农家的少年学子成长为工程师和学者,站到祖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前线的过程。本部分解决的问题和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①展现一个天涯海角的农家小儿从琼山迈德村经学堂到广州圣心小学,再到私立培正中学、广雅中学初步具备科学人才的培养潜质和学习能力的过程 ;②曾德超赴美留学所肩负的国家期望决定了不论他具体道路的选择如何,他的历史使命都是将农业工程引入中国 ; ③曾德超参与乡村工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以及两年实践工作的很多具体经验一直存留于他的科学思想中。

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五章),研究曾德超扎根农业机械化沃土的过程,主要时间跨度为从 1949 年兰州解放曾德超调入中央农业部至 1978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迁回原址,农业工程全面发展的时期即将到来。本部分解决的问题和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曾德超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在发挥专业所长,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而非单纯的科学普及与技术宣传,这是形成他事业重要转折的主要原因 ;曾德超对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他在参与筹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时提出的从长远发展考虑的思想,即应该建立培养农场管理及农业机械化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因为只有发展了高等教育,才能在农业机械化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研促产,产学共进 ;作为一位教育家,曾德超的事业和命运已经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植物、机器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领域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就是曾德超关注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研究曾德超献身农业工程事业的经历,主要时间跨度从 1978 年恢复工作到 2001 年曾德超主持的最后一个科研项目正式通过鉴定。曾德超自筹备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教育界,为中国农业工程的教育、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涉及曾德超工作的全面展开并达到农业工程事业的最高峰这一阶段,这一部分采取横向结构,并行阐述曾德超在教育、科研、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经历与重要贡献,力图全面展现曾德超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即今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前身)为平台和基础,献身中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历程。本部分解决的问题和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曾德超是推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教育改革的关键性人物之一,其工程教育思想与学校学科建设具有较为明显的关联性特征 ;曾德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科领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农业工程这一工程学科的性质认识及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持续进行的高屋建瓴式前瞻性探索 ;曾德超是面向 21 世纪的农业工程科学家,他对工程与农业、生物各领域的交叉和渗透的很多思想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借鉴。

第四部分(第八章)研究曾德超晚年(2002 年以后)科研领域的继续拓展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

曾德超晚年关注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适用技术概念与高效农业、抗逆农业、精密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全方位结合起来进行战略性思考,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建设配合全民的水利工程、造林工程、气象减灾工程、生态系统建设工程等全套工程体系。

此外,专门分析了曾德超的科学人生与对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理论的贡献,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曾德超对农业工程学科的认识,多维度、发散式的学术创新特征,淡泊名利的人文情怀,勇于开拓的科学素养以及服务农业、改变农村、造福农民的毕生追求。

在一次次与曾德超接触过程中,采集小组成员被曾德超的风度和气质深深吸引,被他的科学情怀和素养所折服,被他反复强调的“只有做朋友,才能平等交流”所感染,有幸成为他的“晚年朋友”。当一点点翻开那些过往的资料,就像人生长河里一幅巨幕画慢慢在我们面前展开 :曾德超源于对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的真情实感,凭借自己“犁铧拓野总向前”的执着,与同辈一起,在阡陌大地,翩翩起舞……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怀揣着共同的理想,舞出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