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用哲学的路径分析平安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考察一个新生事物是否具有可行性,也有多种途径。当然,哲学的方法是根本的方法。我们认为,用哲学的路径进行分析,主要是看它与传统哲学文化的相谐度、与先进的哲学思想方法的契合度、与自身规定性的重合度。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平安文化建设自然具有它的可行性。
首先,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自然契合。可以从和谐文化、修身文化、人本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和谐社会观则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是儒家、释家和道家“三合一”的文明,无论是入世的儒家,还是出世的佛家与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精神,那就是“和谐”。儒家孜孜以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佛家念念不忘的是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和谐,而道家心向神往的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三者之间,既存共性,又有互补,千百年来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也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传统。特别是一直占据我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其人生观历来崇尚人伦和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者存,天下之道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等思想。这些思想和价值理念已经深入国人的骨髓,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懈的追求。开展平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和谐这一核心价值。这首先是实现个人自身内心的和谐,其后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自然及法律制度之间的和谐。通过实现人的和谐,达到社会的和谐。传统儒家文化也提倡“居敬”“体仁”“存养”“立诚”。当心灵之“家”安立不住的时候,人存在的基础必然发生动摇,平安也就无从谈起。修身是人们自主地把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灌输到自己的内心,变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其实质就是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以提高自我精神境界,是每个人进入社会关系时的价值操守或伦理准备。中国自古就有修身的传统。孔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提出人不仅要有“君子求诸己”的内省意识,还要“积善成德”“继善成性”,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还说“修己以敬”,要求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然后“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办法让别的人开心快乐,再后“修己以安百姓”,修炼自己并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同时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并形成一套修身做人应世的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修身的不仅有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还有道家、释家。如果说儒家是修身“入世”,那么道家则强调养性以全身。“儒道两家的基本动机虽然同出于忧患,不过儒家是面对忧患而要求加以救济,道家则是面对忧患而要求得到解脱。”
平安文化不仅是要在人们家门口、小区建立安全防护栏,也不仅是要在人们思想上筑一道治安安全、生产安全或出行安全的防线,还要在人们心里建立一道抗击各种社会压力冲击的防波堤。心灵的宁静才是平安的根本。在此,文化是最好的治疗和抚慰剂。通过平安文化来调适社会心理、化解人们内心的冲突、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以人为本”的第一种含义是以人的价值为根本,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来就是“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第二种含义是以人为根本的依靠力量,注重人的工具性,表现出来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在我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这样一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这都表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的承载者、共享者。平安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主动实践,也是对中国传统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扬。
其次,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的自然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有它的科学性、先进性,也有它的正统性、主流性和一元性。一个新生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这个土壤上能够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必须要与这样的哲学文化思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因果论认为,任何一个结果都不是任何单一原因的结果,是多种条件作用的结果。平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政府要政治平安,老百姓要生活平安;公安政法机关追求社会平安,社会组织企求生产安全。但是,如何实现平安,结出“平安之果”,除了加强硬件防范这些物质的因素外,还有文化的因素、人的因素等多重因素。开展平安文化建设,正是认识到了“平安之果”的形成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因果论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当然,平安文化建设也与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改革创新要求、文化强国的思想认识等哲学文化相契合。此外,这还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功能作用认识相适应,与马克思主义由表及里的、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相符合。
最后,它与中国平安哲学文化的自然契合。在中国的平安文化里,平安和平安建设都内含两个维度。前者包含了外在的平安与内在的平安。后者则包含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二者分别构成了平安和平安建设内在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平安建设也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它是一个从不重视到越来越重视、由政府重视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都重视、由注重硬件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抓、由片面重视物质建设忽视精神建设向二者并重、由强调外在平安无视内在平安向二者同等重视、由只重视物防技防建设忽视人的建设向二者同步推进的转变。平安文化建设正是适应平安建设这一规律要求在人的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对这对矛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此外,平安文化建设也与中国传统平安哲学观点相契合。“现代平安文化如何建设?我们认为,重点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即‘回归’与‘发展’。这意味着要让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好的、优良的东西回归,同时要按照平安建设和文化建设自身的规律特点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抓创新和发展,形成先进的平安文化。”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平安文化建设虽然是个新生事物,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传统平安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发扬和充实。传统平安文化中的平安哲学思想,如人们通过追求事物的平衡来保平安、通过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消除不平安的相生相克的平衡观,认为过满则溢、过刚则折的中庸之道的全身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的福祸相易的危机观,“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福由己至,祸由己生”的吉凶由人的修养观,“任其自然,万事安乐;多心招祸,少事为福”“无多事,多事多患”的无为而治的行为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末乱”“君子治治,非治乱也”的治于未乱的防范观,认为现世作恶死后便会下“地狱”的因果报应认知观等,虽有糟粕,但也不乏精华。当下开展的平安文化建设,有的与之有精神上的血脉关系,有的与之有方法论上的借鉴,有的与之有道理上的相通,还有的与之有价值理念上的响应。由此,平安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和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