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培养社会新人、帮助人类实现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传承、弘扬社会的文明。而教材是教育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对于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而言,教材的编纂、流通与选择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教材建设,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简称文科)的教材建设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以下要求:“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建设是培养新人、传承文化的重要基础。一般而言,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环节和要素,其中教材建设便是重中之重。教材是教师讲授课程的依据和学生学习的必备材料,是贯彻教学大纲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好的教材的编写,就是人才培养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
如今,我们置身于信息爆炸式膨胀的云传播环境,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新媒体自身的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演化。当下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得智能新媒体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从业界来看,现实中的智能新媒体应用丰富多彩,一般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质。如何让学生认清这些应用的本质,如何描述一种应用的基本原理,如何让学生创造一种全新的应用呢?从教育界来看,在人工智能时代,作为新闻传播大类通识课的新媒体类课程到底应该讲什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如何才能兼顾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前沿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新动态?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于新闻传播大类专业,尤其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一本合适的、高水平的《智能新媒体》教材,不仅有助于引领他们进入专业知识的殿堂,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们站在学科、专业的制高点,通过全面梳理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和新业态,厘清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建立“智能新媒体”的理论视图和知识图谱。李卫东教授撰述的《智能新媒体》,就是应时而生的、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生度身订制的高水平大学专业课教材。
李卫东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与大多数文科专业的教授不同,他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阶段虽然都在华中科技大学求学,但在这些不同阶段学习的却是不同的专业。他有多年的互联网业界的创业经历和其他丰富的工作经验,拥有国家认证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系统分析师资格(高级工程师级)。他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动力学,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公共管理,博士后阶段则是在新闻传播学流动站,与我合作研究新闻传播问题,这种复合的知识背景使得他很自然地对网络传播、智能新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国内学界第一个提出了“云传播”的概念,揭示了云传播的机制。其主讲课程《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入选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出版的教材《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创新设计及运营战略视角》也深受学界、业界好评。
李卫东教授的这本《智能新媒体》教材是对其既有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其厚实的工科基础和复合的专业优势,使得他在智能新媒体研究和知识组织方面得心应手。他试图让学生全面掌握智能新媒体的基础知识,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引领学生进入智能新媒体的学术前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智能新媒体应用模式的创新设计能力。全书由三个部分(篇)组成,即基本原理篇、应用模式篇和运营管理篇。与国内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这本教材在对知识内容的组织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基本原理篇(第1章至第5章)概括了传统新媒体和智能新媒体的基础知识,讲清了智能新媒体的基本原理。从传统新媒体的基础理论出发,从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产品形态、应用模式、产品搭建方法、云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大数据可视化)七个层面介绍了智能新媒体的基本原理。第1章讲述了人工智能与新媒体的发展演化关系,厘清了智能新媒体的概念,探讨了智能新媒体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计算模式;第2章讲述了原生应用、页面应用、混合应用、软硬一体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云服务等智能新媒体的产品形态,讲述了什么是应用模式,介绍了应用模式的原子理论、基本构成和体系结构;第3章讲述了智能新媒体的平台型产品、应用型产品和终端型产品的搭建方法;第4章讲述智能新媒体的云传播模式的基本原理;第5章讲述了智能新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介绍了大数据可视化的原理和方法。
应用模式篇(第6章至第9章)囊括了人工智能+信息获取、人工智能+交流互动、人工智能+生活娱乐、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四个领域的传统应用模式和新型应用模式类型。第6章讲述了智能新闻、智能学习和搜索引擎三类应用模式;第7章讲述了智能交互、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三类应用模式;第8章讲述了智能生活、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三种应用模式;第9章讲述了智能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和传统电子商务模式。
在运营管理篇(包括第10章至第11章)中,作者较为深入地论述了智能新媒体的运营管理战略。重点讲述了智能新媒体的运营管理战略的典型案例,其中第10章介绍了智能新媒体产品运营的用户思维和云生态思维;第11章详细分析了五个不同领域的智能新媒体应用产品。
全书结构从理论到实践,从业务运作到智能新媒体运营管理,层层递进,干支分明,体例严谨,逻辑清晰。在总体上遵循了新媒体传播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同时,在内容的组织方面,又有意识地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接受的认知规律,实现了课程知识内在的科学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有机统一。
由于《智能新媒体》教材的研究对象是日新月异、方兴未艾的,远远还没有到达成熟的定型的状态的智能新媒体,李卫东教授作为一位思想敏锐、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学者,面对这一变化难测的智能新媒体传播现实,也难免会出现力所不逮的情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事物的发展、真相的呈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对真理的认识难以一蹴而就,也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所以,这本教材对当下智能新媒体的传播现象、机理、模式的解读和归纳,不一定完全精准,或者作者在编写时与现实相适应,但是随着时过境迁,原有的论断可能不完全符合新的现实。这种情形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是一种常态,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这本教材在对未知领域探索中的一切表述都做到精准无误。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教材本身的出版建设已经趋向立体化、多媒体化,除了纸质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教学辅助材料)、视听材料(如教学影片、图片库、唱片、录音、录像磁带)外,还有开放式的网络链接资料,其内容正在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人们对教材本身连接师生、沟通学校与社会、串联学界与行业的功能的期待也日益强烈。所以,教材的建设也存在一个逐步丰富、日趋完善的问题。李卫东教授的这本《智能新媒体》作为网络传播领域的大学教材,初试啼声,领风气之先,其开拓创新、填补空白之功,自应被充分肯定。但我也期待,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以及智媒体传播实践的演进,李卫东教授能够与时俱进,日新日新又日新,在再版中不断地对本书予以修订和完善,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成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张昆
2020年6月于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