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与金融集聚耦合协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做出了界定,即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长、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独特性,相关研究并不多。纵观学界的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产业集聚”这一概念进行研究。有些学者针对其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些学者研究产业集聚的驱动因素,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才是影响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Marshall, 1890)。也有学者总结了影响产业集聚的诸多要素并对它们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这些要素主要分为三类,即技术溢出、中间产品投资和劳动力市场的共享(Krugman, 1991)。还有学者把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四类:①生产过程的转化和流程化;②劳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的详细化;③市场的细化以及拓展的专业化;④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共享(Weber, 1997)。

我国学者也有相关研究。例如:仇保兴(1999)从中国的产业发展情况入手,首次提出“小型企业集聚”的观点。他认为,产业的集聚离不开要素流动和市场化条件,是由独立且通过分工相互关联的小型独立企业组成的。王今(2005)认为,产业集聚一般是指在合作和竞争机制下,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高度集中在特定地区的表现。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大批企业存在关联关系,它们之间普遍存在经营或者生产的相互依存,这些企业的分布通常相对集中或者分布于较为接近的地理位置,由此形成了一条结构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产业链的形成会吸引较为丰富和完善的外部支持,从而逐步形成产业体系(罗婷,2007)。还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例如:肖海蓉(2013)提出,生产、技术、就业、信息以及创新的集中才是产业集聚的核心内涵及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该领域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不能仅仅从静态的表现来描述,更多的是要关注要素的流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化,要动态地对其进行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就是众多产业为了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交流集聚,以及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协同机制,对所在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分享利用,达到绿色环保、智能高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2.1.2 新型城镇化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可以分为四类:①曹萍(2004)认为,提高生产要素的产业配置与地域空间配置效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从而打破城乡在产业和地域空间方面的市场分割。②张静(2004)的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存在根本的区别,它更加强调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改善,其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范畴。③杨帆(2008)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新型的产业作为新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全面建成和谐社会为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出发点和核心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主要强调的是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④陈永国(2006)和牛晓春等(2013)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核心必然是空间、文化、产业、就业等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创新。

通过广泛地收集以及详细的梳理现有文献,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应该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合理的城市整体规划与建设、人口的合理分布以及就业岗位的合理充裕、全面及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配套,以及城市周围及城市内生态环境的质量等重要方面。①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不但需要宏观经济的高效和大体量,还需要微观经济的协调有序;②在城市整体规划与建设方面,要求全面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和保护,构筑安全、有序、健康、高效和可持续的稳定的城市结构;③在人口的合理分布以及就业岗位的合理充裕方面,要求根据城镇化的需要合理合法地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推动城镇以及城镇周围农民的本土化或城镇化;④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要求合理增加城市人口,实现农民的本土化;⑤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城市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做到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寻求平衡,促进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环保的城镇化。

2.1.3 金融集聚

所谓“金融集聚”,从实务的角度来看,全世界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以伦敦地区为代表的模式,主要强调通过长期积累自发地形成区域性的金融集聚;另一种则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模式,它和伦敦模式的区别在于不依靠市场行为,而是依靠政府的引导,通过政策驱动形成金融要素的区域性集聚。

从“金融集聚”的内涵来说,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或者描述。国外学者主要以金融业的产业集群或者城市金融中心的维度为研究重点。例如,有学者认为,城市金融中心的出现保障了现代企业在投融资和金融安全方面的需要(Kindle Berger, 1994)。也有学者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城市金融中心的出现体现在大量的金融服务机构集聚在一起,通过将附近其他产业的生产、采购、经营等活动相联系,形成类似于产业集群的形态。这一系列行为的出现标志着金融集聚的形成。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黄洁玉和杨在斌(2006)的研究发现,所谓的“金融集聚”,不能只是简单地观察众多包含金融要素在内的服务机构集中在某一领域形成互相联系的复合系统的过程,也要注意是否出台了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业是否存在集中,同时相关政策是否全面也是衡量金融集聚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表示,所谓“金融集聚”,不是一种简单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具备了“累计经济性”的动态演化过程,而且这种演化会因为现实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因为地域上的不同金融集聚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金融的集聚发展具有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递进趋势(黄永明,2008)。

通过对“金融集聚”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总结,笔者认为,金融集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呈现类似区域性的分布状态,金融行业向某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和系统性的集聚,其集聚水平主要受所在地区金融基础和金融规模的影响;②金融集聚会受到所在地区经济基础的显著影响;③金融集聚也会受到所在地区整体发展基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