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帝廷的组织
上一节讨论了殷人心目中的天神上帝的权能,这一节我们再利用殷墟甲骨卜辞进一步证明,在商人的心目中,天神上帝与人间的王一样,也有自己的朝廷,即有帝廷的组织;也有使臣供他指挥,以实行他的命令。下列卜辞反映天神上帝有自己的臣、工、史等官员:
(1)……又于帝五臣,又大雨。
王又岁于帝五臣,正,隹亡雨。
辛亥卜……[帝]五臣……(《合集》30391,三期。图2—23)
这是一版第三期卜辞,当为康丁卜辞。共有三条辞,其中第一辞与第二辞是正反两面的卜问,第一辞有残掉的字,但知是卜问“又于帝五臣,又大雨”,是说商王要“又”祭于“帝五臣”,会有大雨吗?“又大雨”即“有大雨”,较晚期的卜辞中的“有”字通常写作“又”。第二辞卜问“王又岁于帝五臣,正,隹亡雨”,“正”字,胡厚宣先生说是祭名,不是官名[61],则该辞是卜问商王要对“帝五臣”举行“又”、“岁”、“正”之祭,会无雨吗?则该两辞是商王向“帝五臣”卜问雨水之事的,先问对帝五臣只举行“又”祭,会有大雨吗?再问同时举行又、岁、正三种祭祀会没有雨吗?第三辞命辞残缺过甚,只有“[帝]五臣”几字,大概也是卜问为了什么事(当也是为雨水之事)要对帝五臣举行什么祭祀的。该版卜辞反映商王对上帝的臣僚举行的是“又”、“岁”、“正”之祭。“又”祭即“侑”祭,董作宾先生说:“侑盖祭祀时劝食之乐。《诗·楚茨》‘以妥以侑’,《传》‘侑,劝也’”[62];“岁”即刿,“《广韵》释刿为割。在卜辞为杀牲之法,其所‘岁’者多为牛或牢,其次为羊或。亦有以人为牲者”,该辞的岁是祭名,“在卜辞中,用牲之法与祭名每每无别”[63];“正”祭,于省吾先生说:“甲骨文祭名之正应读作禜,正禜叠韵,故通用。……禜则是禳除殃患之祭”,又引《说文》说:“禜,设绵为营(按《礼记·祭法》郑注:‘禜之言营也’),以禳风雨雪霜水旱疠疫于日月星辰山川也,从示从营省声。一曰禜卫,使灾不生”,“又《左传》哀六年的‘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杜注:‘禜,禳祭。’这和许说以禳风雨云云,都是以禜为禳祭之一种。”[64]准此,则该版卜辞反映的是商王为了雨水之事向“帝五臣”举行劝食之乐(又祭)、杀牲以祭(岁祭)和攘除水患(正祭)等的祭祀。该版卜辞对上帝的使臣称为“帝五臣”。
该版卜辞反映,商人可以向上帝的使臣进行祭祀,以祈求其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而我们在上一节讨论上帝的权能时,卜辞则反映商人是不能向上帝进行祭祀的,是不能向上帝祈求满足自己的要求的,他们只能通过占卜揣测上帝的意志。
(2)贞:其宁秋于帝五丰臣,于日告。(《屯南》930,四期。图2—24)
图2—24 祭祀帝五丰臣
(《屯南》930)
(3)庚午贞:秋于帝五丰臣。在祖乙宗卜。(《合集》34148,四期。图2—25)
(4)癸酉贞:帝五丰,其三[小]。
癸酉贞:其三小。(《合集》34149,四期。图2—26)
图2—25 祭祀帝五丰臣
(《合集》34148)
图2—26 祭祀帝五丰
(《合集》34149)
这三版均是第四期卜辞,当是武乙或文丁卜辞。第(2)辞贞问“其宁秋于帝五丰臣,于日告”,陈梦家先生将“帝五丰臣”的“丰”读作“工”,他举“章簋”铭文“玉五工”说“玉、工均作丰。丰乃工字,工为玉之单位词,《淮南子·道应篇》‘玄玉百工’,注云‘三玉为一工也’,丰象三玉成串之形。”[65]准此,则“帝五丰臣”就是“帝五工臣”;“宁秋”之“宁”,诸家皆引《说文》曰:“,定息也,读若亭”,故卜辞的宁当是指安宁、停息之意;“秋”字,唐兰先生谓即字,借为春秋之秋[66],学者“或以‘’乃象蝗虫之形。卜辞‘告秋’、‘宁秋’之祭,均与灾异有关。解为蝗祸皆可通”[67];“于日告”,是说于贞问之日的白天举行告祭,“告”,饶宗颐先生说:“按‘告’即‘祰’。《说文》:‘祰,告祭也。’《周礼》六祈二曰造。杜子春云:‘造祭于祖也。’《玉篇》:‘祰,祷也。’告即祷告。”[68]准此,则该版卜辞是就蝗灾之事于贞卜的当日白天向上帝的五位工臣举行祷告之祭,祈求帝五工臣给予宁息蝗虫之灾。第(3)版卜辞于庚午日贞问“秋于帝五丰臣。在祖乙宗卜。”“秋于帝五丰臣”是“宁秋于帝五丰臣”的省写,辞中省略“宁”字未刻;该辞是在祖乙的宗庙中卜问的,第四期卜辞中的“祖乙”当是指小乙。则该版卜辞卜问的内容是与第(2)版卜辞相同的,即也是向上帝的五位工臣祈求给予宁息蝗灾的。第(4)版卜辞有两问,都是于癸酉日卜问的,先问“帝五丰,其三[小]”,再问“其三小”,“帝五丰”就是“帝五工”;“其”在此作动词,意为“用”;“三小”,即指经过特殊饲养的三只小羊(第一辞的“小”据第二辞补)[69]。则该版卜辞是两次卜问是否用三只经过特殊饲养的小羊来祭祀上帝的五位工臣。这三版卜辞对上帝的使臣称为“帝五丰臣”、“帝五丰”。
(5)隹帝臣令出。(《合集》14223,一期。图2—27)
(6)帝臣。(《合集》14255,一期)
这两版是第一期卜辞。其中第(5)辞卜问“隹帝臣令出”,“隹”为语气词;“帝臣”,即上帝的工臣;“令”即命令;“出”,大概是指出征,即该辞是卜问上帝的使臣命令出征吗,该辞省略了前辞。第(6)辞卜问“帝臣”,即是卜问是否用“”来祭祀上帝的工臣,该辞也是省略前辞未记。这两辞对上帝的使臣称为“帝臣”。
(7)辛亥卜:帝工。(《合集》34482,四期。图2—28)
这是第四期卜辞。该辞于辛亥日卜问“帝工”,“帝工”即上帝的工臣;“”之意为伤害[70]。则该辞是卜问上帝的工臣要作害吗?该辞称上帝的使臣为“帝工”。
(8)于帝史风二犬。(《合集》14225,一期。图2—29)
图2—27 帝臣
(《合集》14223)
图2—28 帝工
(《合集》34482)
图2—29 祭祀帝史风
(《合集》14225)
(9)燎帝史风牛。(《合集》14226,一期)
(10)乙巳卜:王宾帝史,亡尤。(《合集》35931,五期)
这三版卜辞中都有“帝史”一称,“帝史”即上帝的史臣。第(8)、第(9)辞为第一期卜辞。第(8)辞卜问“于帝史风二犬”,即卜问用两条犬来祭祀上帝的史臣风。第(9)辞卜问“燎帝史风牛”,“燎”即烧,是卜问用烧牛的方法来祭祀上帝的史臣风。这两辞明确告诉我们风是上帝的史臣,也就是说,在殷人的心目中风是神灵。这两版卜辞称上帝的使臣为“帝史”,也即“帝使”。第(10)辞是第五期卜辞,当为帝乙或帝辛卜辞[71],于乙巳日卜问,“王宾帝史,亡尤”,“宾”,郭沫若先生谓是傧,王宾者,王傧也,是王傧祀鬼神[72];“亡尤”即无忧患之意。通常学者都认为该辞是卜问商王要傧祭上帝的史臣,不会有忧患吧?
总之,以上十版卜辞中,第(1)版中有“帝五臣”;第(2)版中有“帝五丰臣”;第(3)、(4)版中有“帝五丰”;第(5)、(6)版中有“帝臣”;第(7)版中有“帝工”;第(8)、(9)、(10)版中有“帝史”。“帝五臣”、“帝五丰臣”、“帝五丰”、“帝臣”、“帝工”、“帝史”,皆是指天神上帝的臣、使。殷人可以向这些上帝的臣、使进行祭祀,可以向它们祈求满足自己的某些要求。这一观点已为绝大多数甲骨学者所认同[73]。现在的问题是“帝五臣”、“帝五丰臣”、“帝五丰”的“五”究竟是指哪五个神灵,目前还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陈梦家先生说:卜辞中的“帝五工臣当指帝庭的诸执司,其成员当近于九歌的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或《周礼·大宗伯》的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或郑玄注《小宗伯》五帝之日、月、风师、雨师和司中、司命。《淮南子·天文篇》‘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史记·封禅书》记秦雍祀日月风雨九臣十四臣之庙:凡此以日月风雨为吏、使、臣,都和卜辞的帝五臣正相应。”[74]胡厚宣先生说:“帝五臣或帝五工臣者,或即指日月星辰和风云雷雨一类的神灵而言,惟不悉究竟是那五神而已”;“帝五臣和帝五工臣者,也或即指五方之神而言,亦未可知”;又说:“还有一种解释是:殷人占卜风云雷雨,特别注意它们是来自那一方。日月也是出于东而落于西。方向很重要。殷人既以日月星辰风云雷雨,都是一种神灵,在帝左右受其驱使。因而也就把其所从来的五方,认为也都有一种神灵而加以崇拜。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等叫帝使,其所从来的五方神叫帝五臣和帝五工臣。”[75]这种说法是把帝使和帝五臣、帝五工臣分开来解释,即认为“帝五臣”、“帝五工臣”只是指东、西、南、北、中的五方神,而不是指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等诸神,这些神只是“帝使”。
笔者认为,要解决殷人“帝五臣”、“帝五丰臣”、“帝五丰”的所指,还必须从殷墟甲骨卜辞中去寻找。殷墟甲骨卜辞表明,殷人祭祀的自然神中的风神、云神、雨神、日神和四方神,这五种神灵应是殷人心目中天神上帝的五个臣、使。对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一章即第三章“自然神崇拜”中再做讨论。
[1] 这里所说的即位先王数是根据商代甲骨文做的统计,《史记·殷本纪》所记录的“仲壬”、“沃丁”并未见于卜辞,故未计算在内。
[2]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2页。
[3] 本书甲骨分期采用董作宾的卜辞分期法,但根据学者近年对甲骨分期的研究,各期卜辞所属的王世并不全是如董氏所认定的那样是整齐划一的只属于某一位先王,而多是跨王世的,如第一期卜辞就不是如董氏早期所认定的那样全是武丁卜辞,它实际上还包含有不少的祖庚卜辞。
[4] 陈梦家说:“‘’有两种用法:一为动词‘降’后的宾词,是名词;一介于主词‘帝’与代词‘我’之间,是动词。名词之可有附加词‘大’,动词之可有附加词‘隹’‘其’。罗振玉释为艰(《考释》65);郭沫若则以为是馑,唐兰《殷虚文字记》读为嘆,即今旱字。”见《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4页。
[5]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上册),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20页。
[6] 转引自《汉语大字典》,“帝”字解,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7] 其中第(7)版卜辞(即《合集》10976正)过去笔者曾做过分析,认为其中的八月有可能是个只有二十五日的小月(见《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292页)。最近有学者指出,其中的丁酉日并不一定是在九月(见王晖:《上世纪末殷历研究的总结及其新成果——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读后》,《碑林集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裘锡圭:《从一组卜辞看殷历月的长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揖芬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八月也就并不一定是个只有二十五日的小月。其说有理,今采纳他们的意见给予改正。
[8] 见于省吾《双剑殷契骈枝续编·释》,1941年版。
[9] 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10] 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11] 同上书,第414页。
[12] 关于商人农作物的播种、生长的时间,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419页。
[13]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7—118页。
[1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靁》,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15]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5页。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6页。
[16] 胡厚宣:《殷代的冰雹》,《史学月刊》1980年第3期。沈建华:《甲骨文释文二则》,《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 详细论证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第五章第三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18] 同上书,第239—247页。
[1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20] 云为自然神,是上帝的史臣,详见第三章第二节。
[21] 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22]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26页。
[23] 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406页。
[24] 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第63页下,此处转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53页。
[25] 唐兰:《殷虚文字记》,讲义本,1934年版,中华书局影印本1981年版。
[26] 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
[27] 裘锡圭:《释》,《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28] 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70页。
[29]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30] 裘锡圭:《说弜》,《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又收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31]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3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帝隹其冬兹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8—189页。
[33]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74片考释,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4]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4页。
[35]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36] 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37]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38] 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39] 林沄:《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40] 杨升南:《卜辞中所见诸侯对商王室的臣属关系》,《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1] 裘锡圭已先证明了此点。见《说弜》,《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又收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42]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版,第567页。
[43] 叶玉森:《殷契钩沈》,这里转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循”字条,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51页。
[44] 该版卜辞为蔡哲茂缀合。见《甲骨缀合集》,“中研院史语所”1999年版,第259片。
[45]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2片考释。
[46] 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71、2473页。
[47]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48]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启》,中华书局1979年版。
[49] 王国维:《释上》,《观堂集林》,卷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页。
[50]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61—462页。
[51] 于省吾:《双剑殷契骈枝续编·释爯册》,1941年版。
[52] 刘钊:《卜辞所见殷代军事活动》,《古文字研究》第16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
[53] 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14页按语。
[54]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9页。
[55] 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56]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9页。
[57]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58] 该版卜辞为蔡哲茂缀合。见《甲骨缀合集》,“中研院史语所”1999年版。
[59]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71页。
[60]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帝官”》,中华书局1979年版。
[61] 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62] 引自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二、三卷,“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版,第891页。
[63] 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06页“按语”。
[6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正》,中华书局1979年版。
[65]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72页。
[66] 唐兰:《殷虚文字记》,第5页上—7页下,1978年翻印本。
[67] 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835页。
[68]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上册,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7—158页。
[69] 姚孝遂:《牢、考辨》,《古文字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70] 裘锡圭:《释》,《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71] 第五期卜辞也包含有文丁卜辞,见常玉芝《祊祭卜辞时代的再辨析》,《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第五章第五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72]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67片考释,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3] 连劭名则认为卜辞中的“‘帝五臣’或‘帝五丰臣’是五行之神”。见《甲骨刻辞所见的商代阴阳数术思想》,载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4] 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72页。
[75] 见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