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是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在儿童教育中要赞美和鼓励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因为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事实上,这也正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指出的“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在《自卑与超越》中,他把教育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所有儿童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欠缺感,无论他们属于被溺爱,被严格管教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类型,自卑感都存在,而他们追求优越感,也是因为自卑。然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屡屡受阻,或者因为身体缺陷而承受的压力达到他们无法承受的地步时,自卑感也就产生了。此时的自卑感已经达到了一种过度的地步,它会促使他们追求那些能轻易获得的补偿,以及表面上的心理满足,而且,过度的自卑感放大了困难,让他们没有勇气克服。
另一方面,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因为孩子在学校首先会与他人接触,接触中遭遇失败会让他们回避有益的途径和任务,选择违反社会规范的个人小径,所以问题儿童在学校的失败其实是其心理的失败。
孩子在学校,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培养逻辑能力,社会情感都起到了无法代替的作用。社会情感给予我们每个人安全感,而且这种安全感,是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与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和真理上获得信任感不同,但却是信任感最明显的构成。
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在学校时,无法顺利地与他人一起完成某个任务,这就能看出他们缺乏社会情感和信任。另外,如数学或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能明显感觉他们缺乏安全感。个体在幼年接收到的关于情感、道德、伦理等观念,通常都不是全面的,而那些远离世俗、远离社会群体的人,其关于人类伦理的观点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为此,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教育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
不难看到,我们总在讨论的“问题儿童”也是由于自卑感激发的追求优越感的另类表现。一部分孩子如果在学业上无法得到认可,为了支配他人,用自己的能量控制周围,他们会变得顽皮捣蛋,企图获得关注,显示自己敢于挑战学校制度的优越感,并为此自鸣得意。但一些儿童在后期的引导中,不良表现可能会逐渐消减。
另一类孩子沉默寡言,对知识、纪律和批评无动于衷。这类孩子他们不相信自己能通过一般的途径取得成功,因此回避所有可以获得提高和进步的机会。
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是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的关键一步。不批评,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客观讨论他们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产生原因和阻碍他们发展的想法。此外,“问题儿童”之间相互的评价和合作也可以促进他们社会情感的正常化。这一切都只有父母和教师长期、耐心的功夫才能指导他们的心灵达到更高的目标。
要帮助这些孩子改变现状,第一步就是鼓励他们,给他们勇气,让他们相信自己。第二步是要富有同情心,与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让他们感到被关爱和理解。这些都很有意义,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在已经建立的友好关系上,鼓励孩子不断取得成就。我们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通过有意义的方法,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