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败血症症状;剖检变化为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猪多散发,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病原】炭疽杆菌为芽孢杆菌属细菌,革兰氏阳性,竹节状(图2⁃1)。濒死动物血液中有大量菌体存在,体内菌体不形成芽孢;体外暴露于空气后可形成芽孢。菌体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但芽孢的抵抗力特别强大。
图2⁃1 炭疽杆菌。革兰氏染色×1000(陈立功供图)
【流行特点】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在雨水多、洪水泛滥、吸血昆虫多时更为常见。现多为散发。猪的易感性比牛、羊低。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其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中的病原体一旦形成芽孢,污染土壤、水源等而成为长久的疫源地,一般难以根除。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猪常因采食含有大量细菌或活芽孢的饲料、饮水而发病。
【临床症状】猪炭疽主要类型:咽型、肠型、败血型和隐性型。
咽型病猪表现颈部水肿和呼吸困难,体温可升高达41.7℃,但不稽留。多数猪在水肿出现后24h内死亡。
肠型的可见急性消化紊乱,表现呕吐、停食及血痢,随后可能死亡,症状较轻者常自愈。
败血型极少见,病猪体温高达42℃,可视黏膜和皮肤出现大片蓝紫色斑,1~2d死亡;最急性型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即死亡。
隐性型生前无症状,多见于屠宰场的宰后检验。
【病理特征】咽型炭疽:急性病例可见咽喉和颈部肿胀,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头颈部淋巴结,尤其是颌下淋巴结急剧肿大,切面严重充血、出血,呈樱桃红色,中央有稍凹陷的黑色坏死灶。扁桃体充血、出血或坏死。慢性病例常在宰后检验时发现,颌下淋巴结肿大、变硬,切面干燥有砖红色或灰黄色坏死灶。
肠型炭疽:小肠多见局灶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有红色浆液,脾脏质软、肿大。肝脏充血或有出血性坏死灶。肾脏充血,皮质有小出血点。
败血型炭疽:尸体迅速腐败,鼻孔、肛门等处流出暗红色、凝固不良的血液。脾脏严重肿大、变黑。
隐性型炭疽:颌下淋巴结常见不同程度的肿大,切面呈砖红色,散在细小、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黄红色胶样浸润。
【诊断要点】临床诊断时,对死因不明或临床上出现高热、病情发展急剧、死后天然孔出血的病猪,应首先怀疑为炭疽。在排除炭疽前不得剖检死亡动物,防止炭疽杆菌遇空气后形成芽孢。此时应采集发病猪的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
【类症鉴别】本病要与急性猪肺疫、猪瘟、猪恶性水肿、猪副伤寒等病相鉴别。
急性猪肺疫与咽型炭疽很相似,但是急性猪肺疫临床表现极度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泡沫性分泌物,剖检可见明显的急性肺水肿或纤维素性肺炎,小肠没有出血性肠炎病变。
猪瘟病猪全身淋巴结受累,大理石样外观明显,属于出血性淋巴结炎变化;淋巴结比较干燥、质脆,有出血性坏死。
猪丹毒虽然也会引起脾脏肿大,但是脾髓一般不软化,与败血型炭疽区别明显。
【防治措施】疫区及受威胁地区,可考虑用无毒炭疽芽孢苗0.5mL或第Ⅱ号炭疽芽孢苗1mL,耳根或后腿内侧皮下注射,两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屠宰场、肉联厂应加强屠宰猪只的检验,特别是做好放血后的头部检疫。发现病猪应及时上报疫情,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毁尸等措施,尽快扑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