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人力成本分析方法

我们要有效管控人力成本,首先要了解与各类人力成本相关指标的含义,要明确企业经营上的盈亏平衡点,在此基础上,测算出企业人力成本的区间,并结合外部情况,做出企业当前人力成本状况的优劣判断。

1.3.1 人力成本常用指标

常用的人力成本分析指标分成“额度指标和比率指标”两类。额度指标除了表示人力成本总金额和人力成本各组成要素的金额之外,还包括人均人力成本额、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单位产品人力成本额等;比率指标包括人力成本费用率、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人均劳动效率等。

1.人均人力成本额

人均人力成本额指的是企业一段时间内全部的人力成本平均分配到每名员工身上后,平均每名员工的人力成本额。人均人力成本额反映的是企业在某时期内,每聘用一名员工,需要负担的人力成本水平。

某时期人均人力成本额=某时期人力成本总额÷某时期平均从业人数。

除了人均人力成本额之外,还可以计算人力成本的其他组成要素的人均分摊额,比如人均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均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等,计算方法和人均人力成本额原理相同。

某时期人均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某时期人力资源开发成本额÷某时期平均从业人数。

某时期人均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某时期人力资源使用成本额÷某时期平均从业人数。

2.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

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指的是企业一段时间内全部人力成本平均分配到每个单位时间之后,每个单位时间的人力成本额。这里常用的单位时间可以是小时或者天。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可以计算全企业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也可以计算人均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

某时期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某时期人力成本总额÷该时期单位时间的份数。

某时期人均单位时间人力成本额=某时期人力成本总额÷某时期平均从业人数÷该时期单位时间的份数。

比如,计算某企业某月份每小时人力成本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月份每小时人力成本额=该月份人力成本总额÷该月份员工平均出勤小时数。

比如,计算某企业某月份人均每小时人力成本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月份人均每小时人力成本额=该月份人力成本总额÷该月份平均从业人数÷该月份员工平均出勤小时数。

3.单位产品人力成本额

单位产品人力成本额指的是企业一段时间内全部人力成本平均分配到每个产品之后,每个产品的人力成本额。

某时期单位产品人力成本额=某时期人力成本总额÷该时期完成的产品件数。

上述公式不仅可以计算产成品的单位产品人力成本额,还可以计算半成品的单位产品人力成本额。

4.人力成本费用率

人力成本费用率又可以叫人力成本占销售收入(营业收入)的比重。人力成本费用率是衡量人力成本投入和收益水平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人力成本相对水平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

某时期人力成本费用率=某时期人力成本÷某时期销售收入×100%。

大多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关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有的企业也会关注增加值,这时候也可以用类似逻辑计算人力成本占增加值的比率,这个指标有时候也被称为劳动分配率。

增加值指的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提供劳务的过程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企业必须统计并且上报给政府或者统计部门用来汇总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基础数据。

人力成本属于企业新创造价值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为了取得新创造的价值和利润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也是企业将一部分新创造的价值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员工(人力资源)方面体现的全部支出。

某时期人力成本占增加值的比率=某时期人力成本总额÷某时期增加值× 100%。

5.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指的是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情况。这个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在某段时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结束后,在人力资源方面付出的代价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付出的总体代价之间的关系。

某时期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某时期人力成本总额÷某时期总成本额×100%。

注意,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不应该被单独使用,不能根据其数值高低就直接判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不能根据其数值高低直接作为判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依据。

当企业在维持人力成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采取手段使其他的成本有所降低,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时候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会有所上升,可以判断企业在管控其他成本方面的管理水平有所提升,这并不能说明在管控人力成本方面的质量变差。

如果企业对人力成本的管控能力较差,使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但是企业其他成本的管控能力同样较差,其他的成本比人力成本增加的额度还大,这时候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会有所降低,这不能说明企业在管控人力成本方面的质量较好。

6.人均劳动效率

人均劳动效率指的是平均每个员工(人力资源)创造的销售收入。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某时期人均劳动效率=某时期的销售收入÷某时期创造该销售收入的人员数量。

类似的指标还有人均毛利额和人均利润额,计算方法与计算人均劳动效率的逻辑相同。

某时期人均毛利额=某时期的毛利额÷某时期创造该毛利额的人员数量。

某时期人均利润额=某时期的利润额÷某时期创造该利润额的人员数量。

1.3.2 企业盈亏平衡分析

企业要正常有序的经营,需要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当企业的销售收入或产品销量达到某个点的时候,企业将会盈利;当企业的销售收入或产品销量低于某个点的时候,企业将会亏损。这里的“某个点”,叫盈亏平衡点。企业盈亏平衡点示意如图1-3所示。

亏损区收入成本盈亏平衡点变动成本利润区总收入总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数量

图1-3 企业盈亏平衡点示意图

企业经营会有一部分固定成本,比如租金、折旧、管理费等,这部分固定成本只要企业经营就会存在。

除了固定成本外,企业还会有部分变动成本,随着企业的持续经营,产品和服务的不断输出,随着总收入的不断增加这部分变动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加和,构成了企业经营的总成本。

一般在正常经营的企业中,随着经营过程中产品销售数量或提供服务的不断增加,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大于总成本的增长速度,形成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这两条直线相交的那一点就是盈亏平衡点。

以盈亏平衡点为界,当销售收入高于盈亏平衡点时,企业将会盈利;反之,企业将会亏损。盈亏平衡点可以用销售收入来表示,也可以用销售量来表示。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1.3.3 人力成本区间测算

根据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企业期望适度的盈利能力和企业最低的人力资源保障,企业的人力成本划分一般可以分成3条线、4个区间。

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对人力资源有数量上的最低要求,这时候将会产生企业对人力成本的保底要求,形成人力成本最低线。当人力成本低于人力成本最低线时,企业无法保证正常运转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时企业已经不能正常经营。

最低人力成本额=人均人力成本额×企业最低人数。

最低人力成本费用率=(人均人力成本额×企业最低人数)÷预期销售收入×100%。

当企业正常经营时,根据企业战略,企业会有预期的目标利润额或目标利润率。

适度人力成本额=预期销售收入×(1-目标利润率)-预期其他成本。

适度人力成本费用率=适度人力成本额÷(适度人力成本额+预期其他成本+目标利润额)×100%。

当人力成本高于最低水平、低于适度水平时,这时候如果减少人力成本,将会使企业的目标利润增加;当企业的人力成本高于适度水平、低于最高水平时,增加人力成本,将会使企业的目标利润减少。

企业人力成本的最高线,是达到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当人力成本高于企业的最高线时,企业将会出现亏损。

最高人力成本额=盈亏平衡点的销售收入-预期其他成本。

最高人力成本费用率=最高人力成本额÷(最高人力成本额+预期其他成本) ×100%=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需要注意,这里对人力成本最低线、适度线和最高线的计算适用于一般正常经营和盈利的企业。有的企业本身已经是连续亏损状态,这时候计算的人力成本最高线可能会低于人力成本最低线。在这类企业中,如果为了保证正常经营,应当参考人力成本的最低线标准;如果有进一步的预期和发展,应当参考人力成本的适度线标准。

1.3.4 人力成本优劣判断

在判断人力成本比例的优劣或者人力成本管理和管控质量时,有多种分析维度,常见的有如下三种分析判断方法。

1.历史状况比较法

历史状况比较法是企业自己和自己的历史状况比较,是企业比较自身的人力成本管控质量有没有提高或倒退。在比较企业人力成本历史状况时,可以用到的企业人力成本历史状况比较样表如表1-2所示。

表1-2 企业人力成本历史状况比较样表

2.同类行业比较法

同类行业比较法是企业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标杆企业、竞争对手、典型企业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本企业的人力成本管控质量。在应用同类行业比较法时,可以用到的同类行业人力成本状况比较表如表1-3所示。

表1-3 同类行业人力成本状况比较样表

3.目标利润法

目标利润法是企业根据目标利润的达标率来判断人力成本的管控质量。这种方法适合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定,市场比较稳定,营业收入不存在大起大落,其他成本相对比较稳定的状况。这时候能否达成目标利润,人力成本的管控质量是决定因素。

目标利润达标率=实际利润÷目标利润×100%。

当目标利润达标率大于100%时,说明人力成本管控比较成功;当目标利润达标率小于100%时,说明人力成本管控不成功。

注意,对于一些营业收入存在大起大落情况的企业,或者对于其他成本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的企业,即使企业对目标利润非常重视,也不适合利用目标利润法判断人力成本的管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