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主义
除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我们对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间欧洲的认知。后来复兴的全球影响、概念的挪用、走进寻常百姓的“中世纪”元素,诸如此类都影响着我们的认知。19世纪时,人们高度认可前现代欧洲的美学价值。对一些人来说,这是对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强调,指导人类活动的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认为早期时代是“以野蛮名义进行的野蛮冒险”。19世纪的“中世纪主义”追寻过去共同体的价值——这是商业社会和全球市场兴起前的价值,是由虔诚宗教精神指引的属灵的价值。还有一部分人反对法国大革命和它的血腥,常常颂扬欧洲的旧秩序,即旧政权(ancien régime),如传统的君主制和建制化的教会,认为这才是欧洲人生活的长久之道,英国和普鲁士应该珍惜这种制度,或者法国应该恢复旧制度。
斯塔尔夫人(1766—1817)是一位浪漫主义小说家和法国大革命评论者,她盛赞中世纪美学中欧洲文明的日耳曼渊源。同样,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受到他所理解的中世纪修道院中合作与劳动精神的启发,在他1843年的《过去与现在》中,提倡一种新的后基督教时代的“工作的教义”。在几十年中,工业爆炸式发展,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了铁路,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人类的苦难。这时,中世纪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失去的世界”的形象——这是一个更好管理的社会,人性化且规模更合理。威廉·莫里斯(1834—1896)既是设计师,又是一名社会思想家,试图通过模仿中世纪的雕刻和绘画,从中获得手工艺的品质。他这么做,不是出于对天主教的向往,而是出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乡村的粮仓才是人民真正的大教堂。
在全欧洲,天主教行动和天主教建筑有显著的复兴。自由宪法和改革法案解除了对天主教教徒长达几个世纪的限制,比如1829年英国的《天主教解放法案》,新的文化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因此,像法国移民之子奥古斯都·普金(1812—1852)这样的天主教皈依者,接受了来自英格兰、爱尔兰甚至澳大利亚的天主教大教堂、小礼拜堂和神学院的大量委托。牛津运动不仅热烈拥护中世纪价值观,积极呼吁宗教的革新,还引入了此前宗教改革已经废除的仪式。在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废除的天主教信仰不久得到恢复。随后,法国政府非但不试图破坏古老的天主教遗产,而且还将其恢复为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国家开始资助大型的项目,如重建——并不断装饰——有尖顶、雕塑和石像的“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中世纪的复兴不只是反对共和或民主政治,或天主教赞助的产物。它还回应了那些在民族国家中培养民族认同与民族表达者的愿望。人们的理解是,民族是由语言、历史和景观整合而成的,而德意志、波兰、匈牙利或挪威所谓的“浪漫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过去中寻找19世纪民族认同的根源。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在古代英雄叙事中,发现了德意志民族性的精髓,这些古代的英雄叙事在12世纪末逐渐形成了《尼伯龙人之歌》类型的诗系。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法国建筑师兼修护者欧仁·维欧勒·勒·杜克(1814—1879)领导了维护中世纪修道院和大教堂的工作,这些修道院和大教堂是民族遗产的一部分,却在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沃尔特·司各特(1771—1832)的小说在欧洲家喻户晓,这些小说以中世纪背景为框架,叙写探寻勇气、创造力和具有骑士精神的男子汉理想的故事。在英国,人们认为,通过不断裂的法律和民族传统,现实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过去紧密相连。当1836年公开竞争重建议会大厦的设计时,普金的室内外哥特式视觉效果脱颖而出,取得了胜利。在改革和工业化时代,英国民主的立法起源与1215年的大宪章时代有关。在20世纪,想象的中世纪乡村“郡”启发了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1892—1973)的作品。而C.S.刘易斯(1898—1963)在他的寓言作品中探索了天主教和中世纪主题,这些书籍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经典,并且也受到成年人的喜爱。
由于所有这些原因,“中世纪”形成了一个参照点,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以利用它塑造自己的身份并进行辩论。因此,可以假设出许多复杂的情况:“中世纪”既可以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和极端保守主义有关,既可以成为工会凝聚力的基础,也可以成为王室典礼上夸夸其谈的谈资。中世纪可以激发受压迫的少数族群的认同感,也可以激发国家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幻想。这是一份遗产,也是一种机会;它提供了鼓舞人心的事例,也提供了需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教训。在我们的城市设计、博物馆珍品、音乐、虚拟游戏、文学和景观中,中世纪始终伴随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