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发展:以穷人为中心的发展经济学微观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发展经济学微观分析的基本理念

任何经济学理论,即便是那些不直接研究微观主体行为的经济学理论,都必须对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受一定社会变量影响的经济主体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在逻辑上与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合理解释一致,这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学界的一种普遍共识。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认为,在评判某种经济学理论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接受时,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它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是否基于个体行为及其反应(Arrow,1994)。

经济学认为,能够维系不同学说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使之与其他学科区别开且充任学科范式的理论就是微观基础理论,即关于经济主体行为及与此相关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关于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理论,我们的基本理念是:

第一,发展中国家远离复杂经济系统均衡状态的基本现实,以及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微观主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发展经济学存在的本体论前提,也是建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一方面,从与发达国家早期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整体上远离瓦尔拉斯均衡(Walrasian equilibrium),且不同的低水平均衡呈结构性分布的客观现实及其运行机制的特殊性,不难看到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系统边缘的脆弱地位和严峻的发展环境,不难看到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所面临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各类“异质性”微观贫困主体在特定生存境遇下的偏好、信息、有限理性、生存目标以及行为协调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中,也不难看到普遍存在且为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视野所忽视的问题与特征。

第二,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不足以刻画和解释远离均衡经济系统的发展问题,不足以把握贫困主体在特定生存状况下的行为特征。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分支,从一般性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分化出来具有其理论逻辑的必然性。以发达国家为参照,以纯粹理性行为为中心的假设,依据演绎逻辑简单地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推演出来的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虽然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的一些现实问题做出分析,并为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运行提供基本的理论参照,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远离均衡状态的经济系统如何才能逼近均衡状态的问题。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般经济学已倾向于远离诸如贫困、苦难和福利等广泛的发展问题,并且远离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等问题(Sen,1988)。在人类现实的经济实践中,发达国家经济系统恰好处于均衡状态附近,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则远离均衡状态。只有根据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的特征重建一个新的分析空间,才能解释和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复杂的非均衡演化过程。这正是发展经济学的任务:研究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进入发达状态。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有着区别于发达国家经济系统的特殊性,因此发展经济学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一般经济学的分析空间。于是,在发展经济学特殊的分析空间中构筑起来的微观基础理论,与一般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有所区别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第三,研究远离均衡状态的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趋向均衡状态(但不一定会达到均衡状态)的动态过程,并提出促成积极变迁、阻止不合意变异的发展政策建议。发展经济学的这种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学科范式,决定了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理论应有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反映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的发展经济学分析空间,不像一般经济学分析空间那样“光滑”,市场是分割且不完善的,信息不完全且不对称,自然风险、技术风险与道德风险并存,传统部门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大量且长期存在,经济运行需要非正式制度维系并受其制约。在发展经济学的分析空间中,经济主体特别是大多数处于传统部门的贫困主体(比如农民),他们的行为理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性生存能力——对生存目标的确认,然后才是根据对各种发展机会和目标的权衡,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其实,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涉及数量扩张(经济增长)并包括制度、组织和文化等非数量因素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它是由这些外在的结构变化所蕴含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组织方式的变化。离开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组织方式的变化,外在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变化,即使在特定领域出现一些变化,也不是实质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所以,只有在发展经济学的分析空间中,我们才能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理性”,才能理解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关于“发展是经济主体自由扩张的过程”的真谛,才能理解为什么相对价格的变化并不能像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分析所预言的那样改变资源配置状况,才能理解为什么农民的行为不同于标准模型分析而更具“近视性”,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机能不良的制度能持续存在,才能理解为什么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难以承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之任务等一系列为一般经济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总之,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不可能像强调均衡状态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那样,以还原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从理想的、公理性前提假设出发构造一个形式化的演绎体系;相反,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焦点在于非均衡状态何以存在、如何走向均衡,其微观基础理论应该是一种生成体系。

第四,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触角深入到微观主体层面,在发展经济学的非均衡状态分析空间中建立以贫困主体为中心的微观分析框架,是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深层原因、探索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设计和制定有效激励经济主体行为的发展政策与制度安排的理论逻辑要求。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任何解释都必须是对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受一定社会变量影响的经济主体行为所做出的合理解释,或者在逻辑上与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合理解释一致。

第五,在现代经济学系统中,发展经济学既不是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拓展自身领域(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果,也不是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变革的结果,而是现代经济学系统中不同于一般经济学但又与之相关的新的伴生性经济学分支,或者说是一般经济学的一颗“伴星”。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运用一般经济学理论也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分析。另一方面,不是说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分析工具(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就一定超出发展经济学的范畴,发展经济学不仅不排斥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还要运用这些工具分析发展问题。区分学科边界的关键在于,究竟依据什么样的理论范式去研究问题。只有那些纳入发展经济学学科范式视野的问题,才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只有那些符合发展经济学学科范式的研究,才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

本书的基本定位是: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触角深入到微观主体层面,在发展经济学的非均衡分析空间中建立以穷人1为中心的微观分析框架,尝试性地从新的视角出发,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理论建构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供经济学家讨论、批评、修正和完善,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发展经济学研究者的学科范式意识。

1 本书中,贫困主体、贫困人口、穷人的内涵一致,不加区分,视习惯用语而分别使用。

二、以穷人为中心的微观分析框架

本书的分析框架是以穷人(贫困主体)为中心展开的。“以穷人为中心”是指研究对象是处于贫困陷阱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持续发展能力的微观贫困主体。对于穷人在自身的生存状态、生存压力主导下的经济行为以及对扶贫干预措施的反应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本书研究视角的微观化。这里的贫困主体、穷人、贫困人口都是指经济系统中陷入贫困陷阱的人,他们无力支付必要的消费,从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得不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更没有积累足够的资本,因而也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改变贫穷的生存状态。其中,“贫困主体”强调微观个体的概念,指那些陷入贫困陷阱的微观个体,他们处于不发达经济系统下的经济行为是分析焦点;而“穷人”和“贫困人口”更强调群体概念,是一群贫困主体的组织集合。贫困主体的共同生存状态和行为特征是穷人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口的状态。除绪论外,各章的分析思路与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着重刻画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及其微观行为效应。我们认为,把微观层面上个体的能力发展问题与宏观层面上经济系统的能力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观察、评价与研究,是发展经济学处理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及其微观主体行为反应的一个重要的微观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发达国家的过去及现实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及其微观主体行为效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过程存在一般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或根本就没有涉及的一些问题,这是发展经济学存在的客观前提。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中,市场不能自动出清或自行恢复平衡,其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不完全性问题(市场失灵),而与发展中国家市场本身的发育程度、这些国家历史沿袭的传统协调机制、微观主体在特定生存境遇下的行为反应有关。虽然第一章所描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属于宏观层面,但其思维视角应该是微观的:考察那些进入微观主体认识视野和活动范围,并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贫困主体行为及生存活动的经济系统特征。

第二章进一步刻画贫困人口特别是那些陷入贫困陷阱的穷人的生存状态。统计数据表明,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财富积累成倍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仍然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仍然在贫困线以下挣扎,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任重道远。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事实。在发展中国家,制度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不为零、报酬递增等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忽视的因素会强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使它们陷入贫困陷阱。本质上,贫困陷阱就是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是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所不能解释的事实。本章将多维度地概述穷人的贫困生存状态,探讨贫困陷阱形成的原因和内在机制以及超越陷阱的条件与可能路径。

第三章分析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主体特别是处于传统部门中的贫困主体(如农业部门的农民),他们的理性行为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性生存能力——对生存目标的确认,然后才是根据对各种发展机会和目标的权衡来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因此,发展经济学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理性”,把握了穷人的经济行为,才能理解为什么相对价格的变化不能像标准模型分析所预言的那样简单地改变资源配置状况,为什么一些机能不良的制度安排会持续存在,为什么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难以承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任务等一系列为一般经济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深刻地分析和把握发展中国家经济主体特别是处于贫困状态的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建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章的研究任务是,描述生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之中,并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特别是贫困主体)的行为特征,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行为主体进行理论设定。

第四章从穷人发展的视角分析经济增长量变过程中的质变,或者说从穷人发展的视角考察经济增长质量。在我们看来,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经济增长难以产生新古典经济学的“涓滴效应”和“扩散效应”,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远离均衡状态的市场经济运行特征。这是研究均衡或近均衡经济系统的新古典主义一般均衡模型所不能把握的。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经济增长过程深深地嵌入社会经济结构之中。把增长问题与占人口相当大比例的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改善特别是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联系起来;把增长问题与影响增长质量、堵塞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构性因素联系起来,关注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社会福利水平的普遍提高、不平等状态的改善与人的自由流动,是包容性的发展经济学增长理论区别于一般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特征。本章的意义在于,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从“量”转到“质”,即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及产生整体质变的可行性,关注经济增长通往经济发展的逻辑通道和实践路径。

第五章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即减贫干预问题。发展中国家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发展是可能的,但绝不是必然的。一般而言,提升贫困主体发展能力、影响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是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经济增长作为经济主体自身的“生命机能”,是一种自然的市场力量。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不完善等特殊性,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自然向下的“涓滴效应”有限,甚至会产生有利于中产阶级和富人的向上的“聚敛效应”,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力量作为一种外在的干预因素,应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特别的作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曾经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持续贫困、发展缓慢的背后,是经济结构刚性、技术刚性和制度刚性,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宏大的结构性变革,而不仅仅是边际调整。我们赞同这种观点,但更加关注微观层面上处于不同低水平多重均衡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协调,更关注在普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协调失灵等具体境况下微观主体的行为,并关注矫正失灵下的微观主体行为机制。这是因为任何制度、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和调整微观主体的行为来发挥作用的。本章从贫困主体的微观视角考察和评价直接瞄准穷人的发展政策,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绩效的机制设计问题。

第六章强调贫困主体对于经济发展的幸福体验,并从微观主体视角讨论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其评价。经济发展并不是目的本身。长期以来,经济学包括早期的发展经济学过多地关注经济增长或经济结构的变化,并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个人收入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程度等物质指标衡量发展,忽视推动发展进程的主体——人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对经济行为人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类”的概念,对“个体”人尤其是困难群体和广大穷人的发展缺乏深入研究。当然,财富、收入、社会现代化等的确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经济等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确发挥着显著作用,但它们不过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或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或途径,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身。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归宿是改善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一切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另一方面,人是推动经济发展、参与社会变迁的能动主体,而不是利益分配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改善微观个体特别是贫困主体的社会福利状况,提升和扩展他们的各种能力,既是经济系统实现组织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之义。本章的研究任务是,探讨经济发展目标的微观含义,以个体发展为基础,从改善穷人幸福体验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绩效。

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贫困研究是一切有关发展的研究之基础,把握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等学科的前提。

所谓发展,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进步,而是特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对传统社会贫困落后的超越。在很大意义上,我们研究发展所面临的紧要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而是解释社会经济体为什么不发展。因此,研究作为转型发展起点的贫困问题,是一切发展研究之基础。本书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学科或多学科不同视角的研究范式,从贫困的复杂性、动态性与系统性出发,沿着贫困问题的逻辑路径,以穷人为中心探讨发展问题,这种研究范式有助于推动贫困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第二,旗帜鲜明地以穷人为研究中心,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在经济学中,解释微观主体行为的理论一般居于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或基础地位。建构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本身就是发展经济学理论向纵深发展的过程。发展经济学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体行为,尤其是传统部门中处于贫困状态的主体行为,才能理解为什么相对价格的变化不能像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分析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地改变资源配置状况,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机能不良的制度安排会持续存在,才能理解为什么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难以承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之任务等一系列一般经济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触角深入到微观主体层面并形成自己的微观基础理论,有助于深刻地揭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深层原因,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设计和制定出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且能有效激励经济主体行为的发展机制、发展政策与制度安排。

第三,有助于探索不同于“新古典综合”的微观—宏观理论结构,形成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运行及其主体行为特征,从而具有发展经济学理论特色的微观基础理论。

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发展经济学应该建立在严密的微观基础理论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就应该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整体上远离具有帕累托效率的瓦尔拉斯均衡且不同低水平均衡呈结构性分布的客观现实、严峻的(国际)发展环境、紧迫的发展任务,以及各种“异质”经济主体在特定生存境遇下的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既区别于发达国家现实又不同于发达国家过去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不可能像新古典微观经济学那样,以分析“代表性”的经济主体为逻辑起点,研究同质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作用并最终达到各方合意的均衡状态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将致力于探索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经济及其主体行为特征的微观—宏观理论结构,为形成具有发展经济学理论特色的微观基础理论做出理论贡献。

第四,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我国比任何其他社会形态都更重视贫困问题。以穷人为中心展开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科学地制定扶贫政策、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减缓贫困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