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与中国电力同行
儿时,妈妈在灯下缝衣服的场景就像一幅油画。
因为电压不稳,15瓦的灯泡忽明忽暗,妈妈干脆从炕上站起来,尽量离灯口近些再近些。那时候没有人家敢用大瓦数灯泡,一家跳闸,全院遭殃,不过学校停电不用上晚自习倒是件开心的事。
上高中时,爸爸调任崇礼县电力局局长,停电就成了件惆怅的事。
越是逢年过节,爸爸越要出去巡查。年夜家家灯火通明,我们娘儿几个却守在一盏15瓦的灯下苦等爸爸回来。
铁门环哗啦一响,传来了爸爸咚咚的脚步声,接着就是跺脚声,爸爸在清理脚上的泥土。爸爸回来了!阳光一下子照进了我们的心里,家里过年的气氛顿时升腾起来。
寒冬腊月的崇礼滴水成冰,还没等爸爸暖乎过来,电话铃就响了。
“老宋,你这个电力局局长怎么当的,怎么又跳闸了?”是张忠县长来的电话,爸爸表情惭愧地应着。我按捺不住了,抢过电话就问:“你这个县长怎么当的,你不知道我爸爸刚进家门,人都快冻麻木了?”
从家庭到工作,从电荒到相对过剩,我亲历了“电力贫穷”,见证了中国电力的成长与变革。
2002年8月1日,北京开启“桑拿模式”。
我一路向北,傍晚时分到达准格尔工程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薛家湾镇,采访国家西电东送首个重点工程。几天后,当我登上返程飞机,俯瞰草木葱茏的准格尔草原,这个西电东送的伟大工程、那些质朴可敬的建设者从此便走进了我的世界,从此我与一系列国家重大电力工程结缘。
铜鼓湾的夜。
盘腿坐在台山电厂大堤上,右岸是灯火辉煌的厂区,左岸是沉入无边黑暗中的大海。如果不是夜如白昼,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那一定是坠入万丈深渊般的恐惧。
2003年,广东严重缺电。当30万千瓦火电机组成为电网主力,在铜鼓湾—— 一个三面环山、与世隔绝的地方,建设者们开始向60万千瓦机组挺进,所面对的何尝不是方方面面的恐惧和挑战?
大风起兮沙飞扬。
不到毛乌素沙漠,不知道西北的风有多大。厚实的棉门帘挡在办公大楼自动门外,当大风来时,却轻如薄纱,在空中翻飞。
这强劲的风吹动了中国电力生产的全新变阵,从30万千瓦煤电机组到60万千瓦机组国产化,毛乌素沙漠见证了中国煤电的提速,中国电力制造加速国产化,能源高效利用的步伐也在加速。
渤海湾、沧州东。
苦咸水啥味道?来到沧东才晓得。
水质苦咸、土壤沙化、植被稀少,在这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建电厂,又正处在全国“电荒”高峰期,可能把用电和生态都当头等大事来抓吗?
十几年前,沧电就做到了。
全产业链向国产化迈进是沧电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几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沧电,它仍是一朵品质独特、色泽殷红的“苦水玫瑰”。
多少年了,我依然无比眷恋宁海湾。
厂门还是那率意触情的大红色吗?
“倏然间,宁电那大红色又跃然眼前……那是一种温暖的语言,它在无声地告诫自己,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的共同创造,一艘坚固的船是由很多钢板千锤百炼铸成。”
朗月一如既往地照彻海天吗?
“秋风吹不尽,月圆人已归。明月不是相送,而是相映,映照出相互的光明。”
宁海湾涛声依旧吗?
“黄昏时分,到海边倾听,海的节奏是轻缓的,以无边的浪潮推送过来,又温和而宽容地向后退去。远处传来海鸥的叫声,好别致、美丽的‘风格’!”
人是宁海湾最美丽的风景!
风景中,中国电力工业的综合实力越发凸显。
中国电力工业留下了煤电深深的足迹,中国电力工业迎来了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
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见证与思考付诸笔端。
《准格尔壮歌》,记录的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批准的西电东送第一个煤电项目;《毛乌素之光》,记录的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视察的电厂;《东海强蛟——神华浙江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成长报告》,报道的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并高度评价的电厂;《煤制油来了,去煤还是理性地拥抱煤?》,评论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写贺信的煤制油项目;《从特高压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国创新背后的钻石体系》,研究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峡工程考察,是三峡工程百年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2018年5月9日,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随16位院士再访三峡。
这次我是着实被震撼了。
陆佑楣院士坐我斜对面,两天举行了四场研讨会,这位85岁的老人从头听到尾,没有因故离开会场一次。
我注意到了他的眼神,像个学生,全神贯注地听,不时地记笔记。有时凝神盯着发言者,有时握笔的手支着脸颊低头静思……
从那一刹那起,陆院士的眼神就刻进了我心里。
是否每一颗星都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是否每一朵花都能散发出沁心的芳香,是否每一个人都能创造出一生的辉煌,其实这些都取决于与一个伟大事业的结合……
“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三峡是从倡议到建成历时最长的水利枢纽工程。回溯历史,三峡工程身后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任的几代伟人和英雄建设群体。用历史眼光看三峡,三峡工程是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选择,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因众绘宏图而成就。”从历史长河中看国之重器,《精深开掘百年三峡》代表了我对大国工程的点滴思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019年6月底,我加入“长江行”团队,沿江走访武汉、岳阳、九江、芜湖等城市,实地探访长江大保护项目,调研三峡集团整合全产业链协同治污。
从提出疑问到发现势能再到寻找模式,历时4个月。我在进一步跟进与观察:如果说互联网催生了一批世界级新巨头,那么将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整合为一体,是不是可以形成“水联网”?伴随着共抓长江大保护这一世纪重大工程,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治污产业链会不会在长江流域崛起?会不会有一个世界头号环境运营商从长江起飞?
与中国电力同行,见证了中国电力的高质量提速。
从西电东送到能源互联网;从三峡工程70万千瓦巨型机组,到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80万千瓦机组,再到世界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白鹤滩空冷发电机组;从陆上风电到海上巨型风机;从特高压输电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再到新能源云,中国经济腾飞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的强大支撑。
与中国电力同行,研究了一大批世界级超级工程。
世界最长的拦河大坝——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大坝,全球最大的光热电站——摩洛哥努奥三期塔式光热电站,世界最大的在建燃油电站——沙特阿拉伯延布5×66万千瓦燃油电站,世界上距离最长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贯穿巴西南北的“电力走廊”……
与中国电力同行,开掘出“共生共赢”的发展模式。
共生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共生是过程,也是结果;
共生是携手同行,也是战略互信;
共生是战略选择,也是企业使命;
在共生模式上走多深,就在可持续发展路上走多远;
共生发展模式必将影响全球企业的未来。
2020年10月25日,以国家能源集团国华电力公司(2021年3月,改革重组为北京国电电力有限公司)为案例主体,首个“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案例报告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作为主策划,我率领团队坚持案例导向,站在国家利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瞄准微观企业主体,开掘实践案例,回应国际社会。
此案例成为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碳中和研究院的先导课题,发挥媒体学术与传播双重功力,向智库转型,从战略高度构建竞争优势,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表达,对于我个人和团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冬去春来,燕子声声。
多年来一直紧跟国家重大工程,从关注技术创新到管理创新,从研究能源子系统生长到关注构建综合能源体系,从关注能源革命到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从传播“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到走出国门精深开掘实践案例,我与中国电力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今天的中国电力工业已呈巍然之势。
世界煤电看中国,世界水电看中国,世界核电看中国,世界光伏看中国……随着产业向全球化演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的纵深推进,中国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与世界分享全产业链技术优势,以绿色方式建造中国、建造世界,中国所搭建的是一个全球共享的盛大舞台,所探索的是一条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道路。
喜欢宋朝杨万里的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能源重塑世界,能源重塑中国。能源与环境的挑战是时代主题,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电力是能源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能源革命的坚强支撑。今天的选择就是明天的命运,中国能源革命仍然需要立足自我、超越自我,仍然需要高境界的统领。
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的面前是更大的挑战、更大的担当,也是更好的能源、更大的繁荣。
与中国电力同行!
2021年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