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购买走向使用:多维度构建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构建新能源汽车使用生态体系——新阶段的关键

新发展阶段,如何能让新能源汽车更好地使用成为新课题。由于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车型产品日益丰富,新能源汽车综合使用成本大幅下降,与燃油车型相比已经具备一定的成本竞争力,尤其在A00级等小型车领域,新能源车型的成本竞争优势更加突出。近5年消费者在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因素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调查,车辆性能(续驶里程、车辆配置等)及车辆价格在2016年是消费者关注的前两个因素,分别占比32%、25%,到2021年已经降至17%和16%,如图1-5所示。充电条件、通行便利性成为当前阶段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的首要影响因素,占比分别为22%及18%。

图1-5 2016年和2021年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因素

注:资料来源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整理。

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完备,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未来要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流,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双高的市场格局,发挥新能源汽车协同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从全局发展及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汽车产业碳中和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力度构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使用端的矛盾,让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更加便利、更加经济、有更好的体验感。构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补能体系

从油、气、氢、电、换、光、储等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角度,以安全、低碳、便捷和经济为目标,通过与城市设施、交通运输、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不同使用场景的新能源汽车提供能源补给体系化解决方案,包括面向家庭的智能化慢充和面向高速公路的大功率快充;新能源和充电实现协同,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的充电体系;推广换电站、综合能源站、动力蓄电池智能仓储配送中心和移动能源服务设施。智能慢充网络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广的充电网络,车网互动潜力巨大;在布局慢充的基础上,大功率充电设施能够明显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用户体验;光储充一体化设施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又能实现电力削峰填谷等辅助服务;换电站通过车电分离模式降低用户购车成本,规模化发展后具有负荷聚合参与车网互动和电力市场交易的前景,有望与快慢充形成互补;在部分区域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综合能源站可提供一站式、集约化补能服务,满足多元化的补能需求;动力蓄电池智能仓储配送中心能够实现对动力蓄电池的统一管理,为企业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全方位服务;移动能源服务设施兼具存储和充电的属性,在一定应用场景下为电动汽车提供灵活、快捷、应急补能服务。

二、后市场服务体系

面向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维护修理、数据服务、残值保障等售后诉求,整车企业及新能源汽车生态圈中的各类企业将提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兴服务,一方面进一步打消用户顾虑,满足用户诉求;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后市场投资以及下一步发展的热点。从买车、维修到交易,建立面向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后市场的新服务生态,解决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后市场在用车检测、用车评估、用车流通、安全质量管理、金融保险、充换电服务、维护修理、回收利用等多项行业重大问题,打造共性技术和行业标准,建设规范且创新的汽车后市场与后服务产业生态。

三、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回收—梯级利用—再生利用网络体系的完善是废旧动力蓄电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前规避大量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进入报废期所带来的极大的安全、环保隐患以及资源浪费问题,尽快构建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体系。考虑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存储、运输、检测与评估、分选与拆解等阶段,完善产品标准化制度、复杂技术人才储备、企业资质约束引导机制等方面。重视消费者在动力蓄电池回收链条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企业+消费者”激励模式,通过回购、以旧换新、给予补贴等措施提高用户移交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积极性,营造健康的动力蓄电池消费与使用环境。

四、农村电动汽车出行体系

农村电动汽车的发展是要解决好产品供给、安全体系、服务保障及充电基础设施等综合生态,当前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对于农村地区电动汽车消费产生了抑制。需要从宏观层面为不同条件的农村设置发展路径,通过经济、安全、服务、产品、商业模式等创新提升农村电动化比例和速度。

五、新商业模式与新产业生态体系

车网互动、碳资产、“电池银行”等商业模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应用场景、相关利益方、技术路线等方面提前策划,创新市场机制,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新能源汽车用户、电网企业、充电运营商、汽车及相关企业等多方主体共赢的商业模式,对建设有活力、有韧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