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感性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现代社会,有时候感性可能比理性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们通常靠理性认知世界,而靠感性连接世界。或者可以说,人们往往用感性感知问题,用理性解决问题。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感知能力不足,对外界的洞察不够敏锐。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困扰。因为很多人并没意识到感性力量的重要性,也没想过感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一。当然,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忧,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感性其实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

就我自己而言,洞察力强、比较感性等特质是在从事护士工作时被逐渐修炼出来的。在医院里,每一件小事都事关患者生命安危。这种人命关天的工作,职业要求自然会比其他职业高一些。

平日,一个病房基本要住五六位患者,每一次巡房,我都要同时做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是查看所有患者的面部状况、生命体征、输液速度、心理状态等;第二是观察病房中物品的放置情况,如果物品的位置错乱了,要立刻把它们放回原位;第三是关注患者家属的表现,如果留宿的人多了,或者有人支了行军床,我需要按照规定要求他们即刻处理。

要顾及的事情这么多,做到细而不乱就显得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值夜班时,病房里只有我一个护士,我更要提升工作效率。工作时,我会先观察清楚病房究竟需要哪些东西,然后在治疗室把所需的东西全部准备完毕,并尽量一次性将工作做完,能少跑一次就少跑一次。也就是说,学会统筹管理对高效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照顾手术后的患者时,我需要有强大的观察力。比如,有的患者做了胰十二指肠手术,身上会带十几根管子,我要监测他的生命体征,要观察输液进度,还要顾及各种引流管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是在实时变化的,作为一名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护士,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甚至需要通过经验预判患者将要发生的变化。

在日复一日的医护工作中,我的洞察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感性力量也在日常对细节的观察中变得越来越强。

大部分人都没经历过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也就没有练习感性的机会。但是我知道,一部分人之所以缺乏感性的力量,并不是因为他们过分关注自我或者性格内向,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刻意练习。只要坚持练习,感性力量是可以被后天培养和习得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东方甄选的董宇辉之所以能够一夜爆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知识底蕴深厚,令很多人折服。在分享自己的读书习惯时,他说一定要先读小说,因为可以从中看到人物和故事,可以体会别人的情绪;接着要读一些历史和人物传记,开阔眼界,从历史的维度解读一个人;然后是读哲学,学会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最后是读自然科学,我们将发现人是很渺小的,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

董宇辉的阅读习惯反映的就是感性力量的修炼过程。他很关注人物的故事和情绪,他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修炼出超强的共情能力。懂得跟用户共情,说的话用户才爱听,推的产品用户才愿意买。

实际上,我也是在关注人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感性力量,只不过我采用的方式是“读人”,是在生活经历中向人学习。

小时候,由于父母外出工作,我跟着奶奶生活了4年,我那时只有5岁,奶奶对我的影响很大。奶奶说自己出生在旧社会,没有上过学,后来只上过“扫盲班”。奶奶骨子里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偶尔会打骂我,对我特别严厉。我很怕挨打,但又很喜欢她给我讲故事和唱红歌。奶奶喜欢讲的故事有《乌鸦反哺》等;她经常唱的歌有《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每次听奶奶讲故事、唱歌,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很多画面。无形中,我的想象力和对情绪的感知力不断得到锻炼。现在,我在与别人沟通时,很快就能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和场景,也能很准确地感知对方的状态,这与奶奶带给我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某些时候,我甚至觉得,感性的人其实就是在按照自己的感觉生活,因为他们能准确感知自己和身边的人。他们有一种很理想的人生状态,轻松而自由。感性的人往往也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的这些特质使得他们成为更有魅力的人。

想象事物的画面

感性的人,思维大都非常活跃,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我在和人聊天的时候,很可能聊着聊着就跑题了,要再多聊上一会儿,才能回到正题。

由于思维活跃,很喜欢想象,感性的人在看到一个东西时,常常喜欢“脑补”[1]

热衷探索式钻研

感性的人,大都好奇心极强,在发现一个感兴趣的东西之后,很喜欢进行毫无逻辑可言的探索式的钻研。对组装电脑、维修钢笔、织中国结等,我都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尝试,也是感性的人的共性。

20世纪80年代,家里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我欢天喜地地以为终于有电视看了,没想到电视机到家没几天,就被父亲卖掉了。原因是父亲又听说有可以遥控的电视机,在那个时代,这种电视机特别少见,他想买一台试试。于是他托同事从国外买回来一台带遥控器的电视机,我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遥控器可以嵌入电视机的面板,用力推一下又可以取出来操作电视,确实很有意思。

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也变得热衷探索。从38岁找到我的老师张萌开始学习起,到如今41岁,我对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如今我每天仍然保持着6小时的输入时间、3小时的输出时间,以及2小时的一对一帮助学员解决问题的时间,对看书也更感兴趣了。有人问我:张婷老师,你怎么这么爱学习?我的回答是:学习让我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学得越多,我对这个无限大的世界就有了越多的探索和理解。书是作者探索的收获分享,是作者的一种以和我不一样的视角对世界的解读。我放弃了稳定的外企工作,将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变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但对我来说,年过40才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是难能可贵的,我更愿意把我喜欢的事情做成一份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用好奇心去探索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使我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多彩的世界。

始终保有同理心

感性的人,通常极有同理心。我将同理心分成了三重境界:低层次的同理心,是能够感知别人的情绪和需要;中层次的同理心,是关注别人,先人后己;高层次的同理心,是努力成就别人。

我在医药公司做销售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强的同理心。在拿订单的关键时刻,有的用户声称自己遇到了困难,出于一些原因不能下订单,我知道这或许只是一种说辞,但仍信以为真,继续一如既往地为客户服务。结果我付出了很多,业绩往往不是第一名。换工作面试时,面试官问我,你在前公司业绩是第一名吗?我很坦诚地说“不是”;他又问,你与第一名的差距是什么?我说我的同理心太强,有时过于相信客户。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习惯性地相信别人。很多人为我不值,可我依然相信自己的选择,我坚信,只要我选择相信,我听到的真话一定比假话多。如今,我已在业内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小有名气,这与我超强的同理心不无关系。我的同理心让我更能够给予用户超出预期的服务,我也因此通过感性的力量得到了超出预期的收获,所以我才想把这个感受分享给大家。我个人也认为,在与他人连接的过程中,感性可能比理性更重要。

感性连接,理性反馈

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脱离社会独立存在,人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与其他人互动、连接。在做事情时,连接得越好,收到的反馈越正向;反馈越正向,连接也就越紧密。感性能助力一个人更好地连接他人。

在互联网时代,要想通过网络连接更多的人,感性就变得更重要了。比如,很多人在网上买东西靠的是一瞬间的感觉,图的是下单刹那的喜悦,至于东西到手之后的感觉,则是后来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一过程体现的,就是人们先产生了感性的连接,再收到理性的反馈。没有感性的连接,人们之间缺少认可和信任,理性的反馈也就无从谈起。

善造梦想,影响他人

感性的人善于脑补,能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蓝图和梦想。他们是有梦想的人,有内在动力。通过梦想,他们可以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呼吁对方加入自己,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他们也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通过感性的连接尽可能多地实现别人的梦想。

独一无二,凸显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无法用固定的理性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感性或许更能凸显个体的价值感。我是个特别热爱美食,喜欢做美食的人,经常会用“吃”来给我的学员们举例子。很多人说,上我的课必须要吃饱,不然太饿了,受不了。我们一起用烹饪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感性。就拿中国人做菜和外国人做菜来打个简单的比方。中国人做菜大部分靠感性:盐少许、白糖适量等,虽然没有经过精巧的计算,却能做出好吃的食物,而且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而很多外国人做菜偏理性:加入盐3克、白糖5克,3分钟后出锅等。他们有可衡量的标准,可是做出来的菜味道千篇一律。

我们之所以总觉得妈妈做的饭最好吃,就是因为她做的饭的味道是独一无二的,是充满感性的,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喜欢的老师也是一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会在讲课的时候融入感性的元素。正是这些感性元素,让一节课变得独一无二。

未来的世界,如果说会有一种能力被永久地留下来,那我希望是感性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理性的东西可以被冷冰冰的机器所替代,而有温度的感性力量是无法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