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序
范培松
何庆华是电视媒体人,却迷上了文学。这是一种折磨,电视媒体人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时时盯住现实,紧跟时代步伐,客观真实地报道是她的天职。文学却要闲庭信步,天马行空,拈花一笑。媒体报道和文学创作是两副面孔,两种思维和两套话语。何庆华就在这两种面孔、两种思维和两套话语的不断转换中挣扎,完成了《缪泾人》的创作,其艰难不是一般作者所能想象到。
何庆华的《缪泾人》创作精神源在她出生地缪泾,这是她的血脉所在。她从缪泾出发,到安徽多年,以后又回到故地。时空的变换,使她时时思乡,缪泾水于她而言不亚于萧红的“呼兰河”。乡愁所牵,让她又一次精神返乡,寻觅故土上那些她熟悉的灵魂。她说不出对这些缪泾人是爱,是恨,还是爱恨交加。她有太多的疑问,郁结心中,需要倾诉,《虎姐》就是这样形成的。虎姐是个村女,她的父母,在20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浪潮中,倾所有积蓄,为虎姐买了一个城市户口。当时,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中间的天然的鸿沟,使得多少像虎姐这样的青年男女,梦想农村户口能变成城市户口,但是当虎姐捏着城市户口进城时,城市里的光怪陆离生活,又迫使她回到了农村。虎姐的生活轨迹,居然是这样一个奇特的圆圈,这是江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横截面,也是一部分人命运的缩影。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虎姐还算幸运,还有一个缪泾可归,这将使她绝地重生,小说结尾“天就要亮了”。预示她或许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由于何庆华从出走到回归的特殊经历,促使她对这类题材特别敏感和亢奋。《虎姐》的姐妹篇《小焉》也是写出走到回归。但是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小焉是乡村小镇的评弹演员,她用手中的琵琶赢得了无数粉丝,成为地方上的名角。另一个人物主角萧师傅,是做旗袍的高手,忠实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小焉在改革浪潮中,被挤压到省城,成为商品文化的附庸。最后经过无数折腾,终于又回到乡村小镇,和坚守在乡村做旗袍的萧师傅走到一起。评弹和旗袍获得了新的生命。
《虎姐》和《小焉》是显示何庆华文化理想的两根重要精神支柱。《虎姐》中的虎姐名“虎”实质是只乡村的野猫,她在改革潮流中,到城市里东突西撞地乱窜一番,最后落荒而归。在作者看来,虎姐的回归,是生命的“根”的回归。《小焉》中的小焉是文化的突围和回归,评弹是苏州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小说着力写小焉和老评弹艺人唐伯君的忘年恋,他们是文化知己。却又相依为命地坚持着传统文化,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中,它坚硬地存在着,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旗袍也是一种江南文化的符号,萧师傅对旗袍的痴迷,是坚守的文化自觉。他们痴迷传统文化,看起来是一种实际的生活存在,但是却有美丽的文化浪漫。无论是生命的回归,还是文化的回归,他们都是缪泾水的“根”中孕育出来的。这两篇小说从不同角度显示了缪泾这个“根”的非凡。因为作者的出走到回归的经历,感受到的是故乡的“根”复活了她的蓬勃的生命力。虎姐和小焉两个不同人物的命运,诠释了蕴藏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根崇拜”的文化密码,也触动和抚摸到了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神经末梢。这是《缪泾人》的文化意义所在。
《缪泾人》中的《蓝月亮》是令人耀眼的篇章。主人公缪根生是喝缪泾水长大的一个爱的布道者。他肩负着爱的使命,来到秦岭,走到哪里,把爱播种到哪里。扶贫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改天换地的大事,放眼世界,哪一个国家能做到?我们做到了,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像缪根生这样的共产党员在默默奋斗。小说像绵延的秦岭,波澜迭起,把缪根生在扶贫路上所遇到的艰辛困苦,真实地展示出来。作者是怀着一颗爱心来写的,并且亲自深入到秦岭的山区采访、体验那里的变化,正如一个哲人说的,真正的文学家,应该“是分散的基督”。
《缪泾人》以有浓郁江南文化特色的乡村——缪泾为深厚背景,真实记录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近半个世纪的心灵变迁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示他们的心理紊乱,挣扎、悲欢,以及成功的喜悦。它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江南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中都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的影子,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物倍感亲切,如我们的邻居。《半夜猪叫》中的屠女,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她第一次杀猪,回家反复洗手,个性化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灵感受。《最后的老克拉》中的主角被生活折磨得变形,在痴呆中呼喊出压抑的理想。这些生动的人物都接地气,有生命力,令人难忘。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的推进,保留原始风貌的江南村落日渐消逝,《缪泾人》写出了在巨大转型时期的变化和新生的希望,在挖掘乡村田园风光之美、人性之美的同时,也怀着深切的同情展示了江南农村的痼疾,如《马桶西施》讲述缪泾的一个普通夫妇的畸形的爱。正如《锺山》杂志编辑评论:“马桶和西施是两个对比强烈的意象,马桶指向生命的困境,西施则指向美好而弱势的生命。小说讲述美好的生命如何应对生命的困境,善良与邪恶、顺从与坚韧都在其中得以展现,那些人类亘古不变的欲望和人性的复杂始终如魅影般在人间挥之不去。”小说最无奈的是作者面对的是罕见的畸形的爱:丈夫对妻子是囚禁式的爱,妻子对丈夫的囚禁式的爱是甘愿服从和认同,这样的社会痼疾使作者手足无措。她没有办法使这畸形的爱恢复常态,但是她要真实地把这些制约人发展的因素告诉人们,让我们感受到《缪泾人》的浓重的历史沧桑感。
在半个多世纪前,我从江南乡村走出来,浓烈的思乡情,时时袭来,《缪泾人》慰我乡愁,和这些缪泾人在一起,重温生活的酸甜苦辣,谢谢作者。
范培松,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作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