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现代观点(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因此,对于货币本质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对货币职能的不同理解。在货币职能的问题上,人们的共识是:货币一般具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分歧在于:五种职能当中,是否存在基本职能与派生职能之分,以及如何区分这两大职能?

(一)价值尺度

所谓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功能。也就是货币可以把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其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货币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恰恰就是因为货币本质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好比尺子可以丈量长度的原因即在于自身有长度。这正是货币本质决定货币职能的最好诠释。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有一个典型特征,它只需是观念上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也就是说,在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时候,无须在商品旁边放上相同数量的货币,人们在头脑里理解和认同其价值大小即可。此时,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即称为“价格”。为了便于货币履行其价值尺度职能,人们需要确定一个计量单位(每个单位当然又可进行等分)。历史上,人们在贵金属货币时期首次较好地完成了这个工作。于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为“价格标准”。例如,现在使用的“(英)镑”“(泰)铢”“(越南)盾”等货币单位,都是历史上形成的贵金属重量单位的沿革。

(二)流通手段

货币具有的媒介商品交换的功能即为流通手段职能。从公式“W—G—W”(参见前文“价值形式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货币履行这一职能的情况:人们要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需先行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换取货币,再用换得的货币去完成购买。也就是说,卖的目的是买;达到买的目的需先实现卖。此时,货币就充当了交换的媒介,货币周而复始地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移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即货币流通。另外,商品交换也因货币媒介的加入而变得更为便利,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则被称为“商品流通”。

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第一,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或货币符号,而非观念上的货币;第二,不管是实物货币、代用货币,还是信用货币,都可充当流通手段;第三,关于上述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相互关系,切不可理解为前者推动后者,而是刚好相反,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服务于后者。

(三)支付手段

所谓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于清偿债务、预付账款、支付租赋或工资,或其他的价值单方面转移行为(如支付罚款、捐赠、国家赔款等)的功能。很明显,货币的这个职能完全是其流通手段职能的延伸,区别在于后者是即时的媒介交易过程(WA—G—WB的过程即刻完成),而前者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发生了时空上的完全分离(从WA到G和从G到WB的过程可以延期完成),甚至货币流通脱离商品流通而单独存在(如前述的价值单方面转移行为)。

既然支付手段派生于流通手段,那么实物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都具有此功能。货币这个职能的出现,一方面更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加深,因为延期支付导致信用债务链越发延长和愈加复杂,成为诱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反映了货币被用于购买产品或服务,因此,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又被统称为“交易媒介”职能。[9]

(四)储藏手段

货币这一职能的经典定义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依据这个经典定义,我们可以推知货币充当价值储藏的前提条件是:第一,货币本身是足值的;第二,货币的社会存量大于商品流通对其的需求量;第三,没有强制性干预力介入货币流通,也就是没有法令禁止货币储藏。同时,在上述条件下,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呈现两个特点:第一,货币进出流通是自由的,不会永久性退出或滞留于社会。这类似一个逐利的过程,因为流通中货币商品与普通商品的数量对比决定了二者的相对价值大小,从而为公众提供了套利的机会。正因为这样,贵金属货币具有自动调节货币供需的重要作用,社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此即贵金属货币流通的一个突出优点。第二,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形式和一般代表,具有质的无限性(用货币可以随时换到任何商品)与量的有限性(货币的社会总量和个人持有量总是有限的)的矛盾,这促使人产生无限拥有货币财富的原始冲动,而货币的储藏手段功能有利于人满足这种私欲。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如果物价水平上涨,则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其价值储藏功能减弱。特别是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在迅速流失,人们不愿意以货币的形式储藏财富,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急剧减弱。

(五)世界货币

当货币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行使上述的几种职能时,货币即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理论上,只要是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都可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上述四种职能。以金属货币为例,由于其本身就是商品,又具有良好的普遍接受性,从而可以直接作为国际性的一般等价物,在世界范围内承担起货币的各项职能。

今天,世界各国几乎都处于信用货币阶段,黄金等贵金属已经非货币化。信用货币要充当世界货币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世界上的普遍可接受性,这完全取决于货币发行国(或集团,如欧盟)的经济实力和国际信誉;二是数量适中,若数量过少,则不足以充当世界商品流通媒介和充当国际清偿力,若数量过多,则引起贬值,降低可接受性;三是发行国允许本国货币自由兑换。归根结底,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主要还是取决于该国的经济与政治实力的大小,如美元、英镑、人民币等。个别国家的货币由于只能满足部分上述条件,所以还不能成为世界货币,只能在部分国家或地区间行使货币的基本职能,如俄罗斯卢布在过去的独联体国家具有相当的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