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除了纠正印刷错误和对少数几处表述作出改进外,没有任何改动。新附加的补充用一个“”符号标出,置于原文的下面。
关于这部著作的标题(因为已有人对隐在这个标题之下的意图表示过顾虑),我还要作出以下的说明:由于启示至少也能够把纯粹的理性宗教包容在自身之中,但不能反过来说后者包容着前者的历史性部分,因而我将能够把前者看做是信仰的一个比较宽泛的领域,它把后者作为一个比较狭小的领域包容在它自身之中(不是作为两个彼此外在的圆,而是作为两个同心圆)。在这两个圆的后一个圆内,哲学家必须保持作为纯粹的理性导师(从单纯的先天原则出发)的身份,因而在这一方面不考虑任何经验。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也可以进行第二种尝试,即从某种被视为经验的启示开始,并且,在我不考虑纯粹的理性宗教(如果它构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体系)的时候,也可以根据道德概念仅仅片面地把启示视为历史性的体系,并看一看这个体系是否能把人们引回到前面所说的宗教的纯粹的理性体系。后者虽然在理论的目的(授课方法作为一种技巧学说,其技术实践上的目的也必须计入此列)看来不是独立的,但在道德实践的目的看来却是独立的,并且对于作为先天的理性概念(在排除掉一切经验性的东西之后还剩下来的概念)只存在于这一关系之中的真正的宗教来说,也是足够的。如果这种做法是对的,那么,就可以说,在理性和《圣经》之间不仅可以发现和睦相处,而且可以发现亲如一体的状况,以至于谁遵循其中的一个(在道德概念的指导下),就不会不同另一个保持一致。假如这种做法不对,那么,就会或者一个人信奉两种宗教,而这是荒唐的,或者一个人既有一种宗教又有一种崇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后者并不(像宗教那样)是自在的目的,而是仅仅作为手段才具有一种价值,因而二者必然经常为了短时间内的相互结合而被搅混在一起,但旋即又像油和水那样彼此分离,并且必然使纯粹道德的东西(理性宗教)浮在上面。
这种结合或者结合的尝试是哲学的宗教研究者全权拥有的工作,不是对圣经神学家的独有权利的侵犯,这一点我在第一版序言中就已经说明过了。从那时起,我已经发现这一论断在一位对这两个专业都颇为精通的人物,即已故的米夏埃利斯[1]的《论道德》(第一部分5~11页)中被援引,并由他的整个作品来加以贯彻,并没有发生较高的学科在其中发现自己的权利遭到僭越的事情。
对于那些可尊敬的、具名的和不具名的人士对这部作品的评判,由于它们(和所有国外的文献一样)很晚才到达我们这些地区,我在这第二版中就未能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予以考虑了。尤其是对蒂宾根著名的施托尔博士先生[2]的Annotationes quaedam theologicas etc﹒[《对某种……神学的诠释》]来说,就更是如此了。施托尔博士先生以其惯常的洞察力,同时也以一种非常值得感谢的勤勉和公正态度审视了这部作品。我虽然打算对这种审视予以回答,但由于高龄尤其给处理抽象的理念这种工作造成的劳累,我未敢作出这种承诺。对于发表在《格赖夫斯瓦尔德新批判通讯》第29期[3]上的一篇评论,我可以像评论者自己对这部作品所做的那样简短地把它打发掉。因为按照这位评论者的评判,这部作品无非是对我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教会的教义体系在其概念和原理中,按照纯粹的(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答复。——“因而这一尝试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与那些既不认识和理解他的(康德的)体系,也不要求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毫不相干,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他的体系可以被看做是不存在的”。——对此我的答复是:为了在其本质内容上理解这部作品,只需要通常的道德,而不用研究实践理性批判,更不用研究理论理性批判。而且举例来说,在同一个德性作为合义务地(依照其合法性)行动的熟练技巧被称做virtus phaenomenon[作为现象的德性],而作为对出自义务(由于其道德性)的这些行动的坚定意念被称做virtus noumenon[作为本体的德性]的时候,这些表述只不过是由于教学的缘故而采用的,但事情本身却是就包含在最通俗的儿童教育中,或者就包含在布道中(哪怕使用了别的术语),是很容易理解的。要是人们能够从关于上帝的本性的那些被归入宗教学说的秘密出发,来赞颂作为本体的德性就好了!这些秘密似乎是完全通俗的,它们被纳入教义问答手册,但后来,如果它们要成为对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就必须首先转化为道德概念。
哥尼斯贝格
1794年1月26日
注释
[1]参见《康德全集》,第Ⅶ卷,8页。[参见《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8页。——译者注]——科学院版编者注
[2]施托尔(Gottlob Christian Storr,1746—1805),自1775年任蒂宾根哲学编外教授,自1777年任蒂宾根神学编外教授,1786—1797年任教席教授,然后任蒂宾根高级宫廷布道人。他在南德是试图沿着历史学道路证明基督宗教的启示性质的“超自然主义者”的首领。他在1793年发表的反康德的《神学的诠释》也代表了这一立场,聚斯金德(Süβkind)于次年以德文出版。——科学院版编者注
[3]指《1793年最新批判通讯》,格赖夫斯瓦尔德,225~229页,1793。引文在226页。——科学院版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