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课 从感官出发的写作

人每天行走于世间,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和外界产生着撞击。

灵感像细小的铃声,这儿一处、那儿一处地回响着。

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如同盲人、聋人、昏迷者,什么也捕捉不到。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人们说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人们听而不闻)[1]

不是灵感它太稀奇,而是没有被唤醒过的心灵缺乏捕捉的能力。

让我们从动物那样的本能再次开始吧!叫醒你的手指尖、耳朵、脊椎骨与大肠、小肠,让血液流动、细胞活跃,让它们向整个的世界张开。

期待这一课的任务引导你,使你再一次沉浸于周遭的日常事务,无法自拔。

任务1 关于食物的写作[2]

让我们从爬虫一样的“低端”开始写作练习吧!

请准备一份食物。

希望它是一份对你来说有些独特的食物(特别爱吃/特别不爱吃/只有你的家人会做/只能在某个地方得到……)。要么就反过来,它是如此常见以至于人们日日品尝也不会多看一眼(馒头/一勺盐/一块豆腐/一把瓜子……)。

我还希望它有天然成分(从土里、水里、山上……得来的)。在我的经验里,哪怕在一筐橙子里随便捡起一只,也比人造的薯片、辣条的细节更丰富、更耐“咂摸”。

好了,准备好你写作的工具,请按照步骤,边体验边写吧。

【步骤1】请用5分钟仔细地打量这份食物。观察它外观的形状、颜色、光泽(你可以把它放到阳光下,再放到阴影中,看看外观有何不同)……眼睛能不能“看”出它的分量、弹性、温度?它身上有没有搬运造成的挤压、生长造成的疤痕?如果它来自大自然,你可以想象它生长在枝条上/泥土里的样子吗?如果它来自生产流水线,你可以观察它的包装,包装上有没有表现出什么吸引人消费的策略?

请用简单的字句写下你所看到的。

【步骤2】(从现在开始,你都可以试试闭上眼睛去体验,收获会更纯粹)请用3~5分钟的时间,仔细闻它的气味——静止时的气味。如果被揉捏或撕开外皮,气味有什么变化?贴着鼻子嗅,以及放置到远处,气味又有什么不同呢?你知道香水的调性吗?也请你捕捉这份食物在上述变化时气味的不同之处。

请用简单的字句写下你对它气味的体验。

你嗅到装着它的书包那股人造革味儿了吗?你嗅到711便利店的冰柜味儿了吗?或者载着你和它奔波的地铁/公交车味儿?你嗅到此刻所处的环境里其他不由分说飘过来的味儿了吗?凡是你真实地捕捉到的,都把它们记录下来吧。

【步骤3】每天我们的皮肤都在触碰着大千世界里的各种物品——公交车上的金属杠子、手机、猫毛、足球……但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些。现在,就请用你的身体去触摸这份食物吧。体会食物的温度、重量、弹性(我总觉得天然食物的弹性比人造食物的好)、光泽度……你可以用手轻揉/粗暴地触碰它,用嘴唇和手臂触碰它,甚至可以捏扁一只包子、在桌子上来回搓一条面包……小时候家长说“不要玩食物”“食物是吃的不是玩的”,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说这些话吗?因为小宝宝恰恰就会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去认知食物(如同他们认知世界的其他部分)。你也一起来玩食物吧!让那些细微但美妙的触觉从皮肤传到心里。

最后,用简单的字句写下你的触觉体验。

【步骤4】终于可以吃啦。

你还记得吃生黄瓜时自己口腔里传来的轰隆声吗?吃棉花糖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吃的时候,你可以进行听觉体验:从撕开橘子皮细微的噼噼啪啪声,到咀嚼和吞咽的声音。声音和气味、触觉一样,有时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词去形容。努力去寻找,你能不能找到比“很神奇……但是我不知如何形容”更合适的说法?带领我们去体会你所能体会到的。

最后一项是味觉。你依然可以变换策略——从细嚼慢咽到狼吞虎咽。捕捉味蕾被味道激发的反应,捕捉食物滑下喉咙的一瞬间……并把你捕捉到的用简单的字句记录下来。

当你开始这次写作时,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件超级简单(因此也许没什么意思)的事情?现在回望你所观察和捕捉到的,你还是持同样的观点吗?

【注意】

(1)食物体验需要一个让你感到安全自在的环境,为的是你可以专注于自己的身心感受。如果周围有其他人,那么不妨这么想——就当这个世界只有你和这份食物吧。

(2)“用简单的字句”是指,这就是一份“观察笔记”,你只需写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而不要写自己没有观察和体验到的。简单的字句就很好了,希腊人说“简洁是美的高标”。如果字句是断断续续的,也无妨,不要刻意修饰。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不可以有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

当你盯着橘子的表皮时,你自然地联想到了月球的环形山,这个比喻就是属于你的。也就是说,修辞手法可以有,但希望它们是观察和体会时自然地生成的,而不是为了“有文采”硬挤出来的。

(3)每一个步骤,我都希望你花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宁可少花一点时间写作。观察和体会到了,才会真的有话说。

延伸练习

1.食物拟人

每份食物都有它独特的“生理属性”——从温度到气味、弹性、色泽等。你捕捉到了吗?顺着它物质上的属性展开联想,如果它是人,“他”/“她”会是什么样的呢?性别、言谈举止、脾气秉性、社会阶层、职业……有一次,我体验的食物让我联想到“他”是一位海军中下级军官,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白色制服和肩章。但是,当“他”从不远处走过来时,我会感到这个家伙很可能会对下属吹毛求疵,因为我看到“他”一边走,一边不断弯腰去用手指掸制服裤脚的一点点灰尘。

还有一次,我想到“她”是一位孕妇(一块豆腐)。“她”皮肤白得近乎透明,长发散乱在脸颊和肩膀上。“她”的手腕浑圆,看起来身体很健康。但当“她”走过我身边时,我不禁会猜想,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以至于她身体饱满浑圆,苍白的面色却是那么冷漠,没有一丝表情。

我的脑海中还浮现过妻儿被一个池塘吞没的沉默鳏夫(一根黄瓜)、一个在林场干活的手特别灵巧的男孩子(一只库尔勒香梨)……

你的猜想是怎样的呢?请用几句话写下你猜想的人物。如果你有兴致,可以继续把它发展成围绕这个人物的小故事。

2.你最喜欢/讨厌的食物是什么呢?请围绕这个话题,写下你们的故事吧

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和它相遇的?当时是什么情形?它闻起来/吃起来是什么样的?你对它的喜欢/讨厌,与身边的人有关(和你一起吃的人、给你做这份食物的人)吗?

不妨闭上眼睛,专注于和它相遇的那些时刻,空气中的气味、人们的话语、你的心情……

附:创意写作课上小伙伴的习作

甘草糖

看:被包装在白色为底、玫红色和藏蓝色做装饰的塑料袋里。袋子饱经沧桑,全是被揉皱后的褶子。在一堆荧光彩色糖果里,它是黑色的,有微妙的纹路,像苔藓在岩石上攀行。这一颗是扑克牌里的梅花形的,背面稍稍凹陷,正面稍稍突出。有两条裂痕在梅花梗的位置,沿着它的边缘延伸。

闻:有点甜腻的甘草味,微微的辛辣,是加了很多糖的不苦的中草药味,瞬间占据了鼻腔,但是很快又一丝不剩。手指上会留下一点橡皮糖的味道。

触:很轻,触感也很像轮胎,磨砂的质地,有一些滞涩感,背面比正面稍微黏一些,像是橡胶做成的小装饰品。掰开后,里面是光滑的,很难掰断,还泛着黑色丝绸光泽。

味觉和听觉:甘草的气味轻轻滑进来,随着咀嚼,突然爆开。咬起来“嘎吱嘎吱”的,很劲道,不太容易咬碎;试图咬断的时候会听到牙齿摩擦的声音。它黏在牙齿上,黏在牙龈上,黏在上颌,黏得到处都是,舔下来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大料味儿。清甜的甘草味顺着喉咙往上爬,散到了鼻子里。因为只是一点点糖,所以完全不影响吞咽,依旧是普通的水声。回味有一点苦,甘草味徘徊在鼻腔不散。

[拟人小故事]

她是一个有点古板的现代艺术家,叫杨凌。她虽然没有信仰,但是会遵守一些不知何处来的教条,比如每个周五去教堂坐着看夕阳的余晖透过彩色玻璃窗,比如每个月有一周不吃肉、一周不喝酒。

她身体不好,常常徘徊在医院,10天有8天身上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所以她一直想买一瓶消毒水味儿的香水。

她不喜欢很多事,不喜欢吵闹,不喜欢拥挤,不喜欢很多人;喜欢的事情反而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板着脸,偶尔会被人说高冷,大部分时间被人说奇怪;和大部分人很难沟通,但是和少部分朋友相处得非常好。

她会经常上网看奇怪的八卦,然后暴力发言,甚至有好几次被禁言,但是她从不换号,也不隐藏自己的动态,尽管这样会让她被很多网友喷。她会把骂得好的当成笑料,发到另一个网站上,得到将近1万的点赞。

相比绘画而言,她更喜欢雕塑,尤其是用钉子和锤子凿大理石的那种,然而限于现实条件和身体原因很难实现。最近的得意作品是一座长着角的山,材料是生活垃圾。

——晾衣杆晒咸鱼

这就是“晾衣杆晒咸鱼”拍下的那份甘草糖

最喜欢的食物

我很喜欢吃小章鱼,就是寿司店的那种红色的小章鱼。我原本很讨厌这东西,因为它们长着密密麻麻吸盘的触手让我感觉头皮发麻,而且那种艳丽得一看就不正常、不自然的红色就像毒蘑菇一般。妈妈曾让我尝尝,她说非常好吃,但是当我咬下去的时候,它凉凉的,还有一些汁液喷出来,我吓得一口将它吐了出来。直到上了高中,要和fg约饭,我们去了新中关的一家回转寿司店。我看到了小章鱼,就把它拿了过来问身旁的同学谁敢吃。果不其然,没有人敢吃,并且还有同学怂恿我吃。据说青少年在和同龄人一起活动时会变得兴奋而冲动,我当时就一个头脑不清醒,说:“吃就吃!”接着,两旁的同学目光都集中在了我身上,目不转睛地看我直播吃章鱼。我颤颤巍巍地用筷子反复夹了几次,才夹起来那滑溜溜的小章鱼。我一口将它吞了下去,面无表情地使劲嚼。嘎吱嘎吱的声音从嘴里传了出来,我的舌尖感受到了小章鱼每个细小的触手上密密排布的小吸盘,联想到了曾经在电视里看到的吃活章鱼的片段,仿佛感觉到小章鱼的触手紧紧缠绕着我的舌头。我真想把小章鱼吐出来,但是碍于面子,还是坚强地继续嚼。凉凉的酱汁伴随着筋道的章鱼,嚼着嚼着,我竟然觉得小章鱼还挺好吃的!吃完了一个,就又壮了胆,一个接一个地吃。再后来,一见到小章鱼,我就一定要来一盘。

——高冰洁

任务2 关于蒙眼体验的写作

真正的爆款游戏,都应该是规则简单、百玩不腻的。“户外蒙眼体验”就是如此。它调动你的身心参与,从对身边事物的再认知出发,引发的思考甚至能够到达抽象的哲学层面!

最好是两人一组,戴上蒙眼的物品(外套、眼罩、围巾都可以),这就出发吧。你们可以就近选择,日常生活中的户外空间(街心花园、广场、大自然……)以及室内空间(医院里、地铁站里、商场里、咖啡店……)都行。一个人蒙上眼睛,另一人在旁边搀扶,开启探险之旅(后半程两个人可以交换角色)。

游戏规则

(1)你知道感官代偿吗?被蒙上眼睛的人,在行进的过程中,“被迫”开启听觉、触觉、嗅觉,用这些平时被视觉压制的感官,尽情探索周边每一个细微事物的存在。牵引他/她的人,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他/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路线。

(2)请保持静默。从蒙眼体验开始时,就不仅关闭视觉,也尽量关闭口头的语言交流。珍贵的信息稍纵即逝,不要在交谈中轻易地就把它们吐露出来。

(3)请在游戏完成后,尽快写下自己的体验。

当你蒙上眼睛后,世界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世界。你会不会在车辆穿流的大路口,任由风的气息把自己带到某个繁忙的海港?你也有可能失去方位感(我知道一位曾经接受定向越野训练的同学蒙眼后都迷失了方向呢),以及错判时间的流逝速度。你会惊讶于一朵月季花的花瓣摸上去和看上去那么不同。你还可能捕捉身边走过的人散落出的无比真实却似乎暗藏玄机的对白碎片。

和上一个任务一样,请用简单的字句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吧。也许有的句子不完整,因为它本来就只是一份“观察笔记”,然而你要尽力去准确表达当初真实的感受。在写作时,如果你感到记忆已经模糊,对用词、表述拿不准主意,不妨再次闭上眼睛,让自己回到蒙眼时的状态中。

商场的大名用金属材料铸成立体字。虽然就是学校旁边几乎天天路过的地点,蒙眼的小伙伴却陷于局部细节,完全猜不出这是什么东西

附:创意写作课上小伙伴的习作

…………

在戴上眼罩后的最初十秒钟,我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一条宇宙中的时空隧道当中,周围充满了以接近光速漂浮着的彩色等离子体,感觉不到任何速度、空间对自己的束缚。每走一步,我都感觉前方就是万丈深渊。随着每一步踏向前,一个万丈深渊就在一瞬间变为平地,并且在这块平地前面再瞬间出现一个新的万丈深渊。就这样,我的想象力在一分多钟之内都无法给周围的世界做任何的定型,我没有办法把它按住,因为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够定型的;能体会到的只是周围的世界在光速般难以置信地飞快地流变,仿佛我这辈子所见过的一切关于城市、关于荒野、关于世界的景象都在走马灯般地疯狂涌入我的四周,而又在同一瞬间消失得不剩一丝痕迹。

…………

我能感到周围有许多人在说话,自己就在人们说话的嘴和留下的声波的波浪之间漂浮,如同在空气中飘浮一样。终于到了天桥,我开始在蒙着眼睛的状态下试图走上天桥的台阶。每要登上一个台阶时,我就用脚尖先找到这一阶与下一阶相连处的那部分,因为脚尖与这个位置相碰时,脚掌踩上去一定是不会有落空的危险的。这样走了很久很久,终于上到了天桥的顶上,之后,我立刻感觉自己融化在城市的空气中,开始飞翔了。我凭借汽车喇叭鸣笛和发动机的声音,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车流,但不能清晰地感觉到车流是在我的“下方”以及我是在从一座“桥”上走过去;相反,我感觉自己的意识融化在了城市车流上方的空气里,而城市被缩小了,我仿佛在一瞬间能够感知到整座北京城的马路上的车流,以至于让自己的意识弥散在空气之中,渗透到车流的左侧、右侧、上下甚至底部,从而更加接近这座城市的本质了。但我无法判断自己的位置有多高,所以仅仅是爬上了天桥的顶上,就感觉自己仿佛是站在华山山顶甚至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的地方,在一个极高、风极大的地方(尽管我能感受到车流,所以按理来讲自己所在的位置并不高,但对高度的理性判断已经在缺少视觉后被破坏了)。在天桥上走着走着,吹来一阵非常强烈的大风,我更是感觉自己已经完全像一片羽毛般被刮到了城市的空气中,像被浸没在空气做的水里一样悬浮着。

下天桥的过程更加困难,我手紧紧地抓住天桥右侧的金属栏杆,像抓着绳索攀岩一样,让手顺着栏杆一点点往下滑动,同时相应地让腿往下迈。这时候,我感觉整个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只剩一条天梯悬浮在无始无终的虚空当中,我就从这天梯上不断地一点点艰难地往下移动。在新中关门前的广场上走着,我能听到的只有许多行人在四面八方说着话的微弱的喧哗声,这声音几乎不会突然增大或者突然变小,不像海浪,而像均一而稳定的弥散着的空气。我突然感到这无始无终的人群的微弱喧哗声比任何视觉景象都更接近“城市”的灵魂。我的大脑仍然在努力试图补全四周的景象,这时候我发现任何一个我所见过的城市的景象都可以被补全到这样的声效之中去,不会显得有丝毫不合,美国波士顿、日本福冈……我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只感到自己是在声响中漂浮。

进商场后,同伴带我上了电梯——在电梯没有启动之前,我根据同伴忽然停住了十几秒,才猜到可能是要坐电梯;当电梯启动之后,奇特的感觉就立刻再次涌上来了。我从来没有觉得那种因电梯运动而产生的重力变化如此强烈过,而且完全无法判断电梯到底运行到了几楼(连“楼”的概念也模糊了),只能感到自己是在被运载着上升。就这样,既不知道身处的高度,也不知道上升的速度,仅仅几秒之后我就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身处二三十层高的地方了,然而电梯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甚至还微微地加速了。我感到自己坐的简直就是一架太空电梯,能一直载着我上升到地外空间站的运行轨道上去。电梯上升了十几秒后,我的大脑中负责想象并构建视觉景观的那部分(从戴上眼罩就没正常运行过)已经在开始构建月球的景象了,仿佛电梯的外墙是玻璃,透过去就可以直接看到外面巨大的月球悬浮在太空中的壮观景色。

不知过了多久,电梯终于停下来了,我这时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了。一开门,一股空调的冷气扑面而来,然而在感官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这个“冷气”的信号在我大脑某个隐秘的处理信息的角落得到了无数轮循环正反馈的放大,我竟然感到自己仿佛是走在一座浮空的冰桥上!我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一座冰封的巨大宫殿,正前方只有一条底部完全透明的由冰凝结而成的悬空道路,底下则是数万米深、一眼望下去直看到深渊般的黑暗且望不到底的冰渊。

这一层的活动区域很小,我们来到了另一层;因为活动区域变大了,我不再想象前方仅仅是一条冰桥。然而由于仍然感觉自己身处极高的高空之中,我的想象力再次开始发挥作用了:我感觉身处一个由无数条非常窄的悬空玻璃桥相互错综复杂地在三维空间中连接而成的、惊人地庞大而精细的玻璃迷宫中,许多许多条玻璃桥在空间中搭成了如同化学纤维放大十万倍后的复杂结构,每一条桥上都有许许多多人在来回走着;而所有这一切又被一个更加巨大的玻璃穹顶所覆盖,玻璃穹顶外面是金黄和翠绿交错的连绵群山的景色,被笼罩在湛蓝的天空之下。

然而,随着我们慢慢向前走去,空调的冷气开始逐渐消失了,代之以一个从我们身旁走过的男人大声打电话的声音——关于一批工程材料。逐渐地,一种气味开始钻入我的鼻子。我的第一反应是臭鸡蛋味,第二反应是面包味,第三反应是汽油味(这些相隔仅仅几毫秒),而这三个反应又立即融合到一起,让我很快明白这是停车场的味道,我根本不是身处几万米的高空,而是在地下的停车场里!……电梯门又打开了,我们回到了新中关的一层,我摘下了眼罩。一切都如常了。

——Iris

任务3 观看……的十三种方式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曾经在行走/手里做着什么事的某个瞬间,猛然没来由地冒出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到底有多大?我的存在到底算什么?我应该如何存在于其中?

用一生致力于探索这些问题、寻找答案的人,比如僧侣,未必用的是做过80个工种或者周游世界的方式。他们如何探索呢?很多时候,他们只是静静地做日常的事情,和周围环境融在一起。

这个任务就是仿效僧侣修行,用“静观”去体会。希望随着静默中时间的流逝,世界真相的一角会浮现在你面前。

在周边环境中找到一个观察对象,和它在一起,用以下(可以不限于这些)方式观察它,并写下你的观察笔记。

这个观察对象可以是生物(如人、蜗牛、紫藤、小乌龟)或是非生物,有形或无形(如食堂里的空气、操场上的风),宏大(如某幢建筑、天空)或细微(如楼道里每层台阶上嵌的金属线),静止或是动的(如拧开卫生间水龙头后流淌的水)。你周边的一切物质存在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请找真的让你有好奇心想要去了解的事物。

(1)请描述观察对象的物理特征。

形状、颜色、体积、重量、气味、味道、触觉(可能环抱/揉搓/弹击……它吗?)、声音……

它的种种物质特征有自相矛盾之处吗?(例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在此刻的阳光下却只有一条细小的树影……)

(2)它的这些特征(从不同方面“看”/各自)会让你产生什么联想?它像……

(3)它内在蕴涵着什么样的能量?如果它可以动,它动的方式、轨迹、速度是什么样的?如果它不可以动,它内在有什么能量在传递?

(4)看起来,它是怎么生成(长成)此刻这个样子的?你能想象它的历史和未来(寿命……)吗?

(5)它有什么功用?你觉得,它还应该/可以有其他什么功用?

(6)从它的角度出发,它感知到的周边世界是怎么样的?(比如,从它的身高/位置/需求出发……)

(7)它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它在与不在,周围环境都一样吗?

请找出周边三个和它发生联系的事物,想象它和它们的关系。(例如,蚂蚁与地面上一块嚼过的蓝色泡泡糖、窗户玻璃与划过的飞鸟、跑道与天空、钢琴和琴房的墙壁、物理实验室的仪器和使用它的老师……)

(8)如果它能离开这儿,你希望在哪儿看到它?你希望和它一起做什么?(例如,把垃圾桶洗净,让它躺倒在地上,我和它玩滚筒的游戏,或者把它套在头上跑来跑去。)

(9)它身上的哪个(些)特质触动了你?(例如,怀抱这棵树的棕色树干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哪个(些)特质让你宁愿忽略?(例如,垃圾桶的臭味。)

(10)对它的整体展开联想,你觉得它能让你想象到世界上其他的什么(事物、生活方式、氛围、情感状态……)呢?(例如,地铁通道里的金属扶栏,让我想到冬夜的冰面一样的停机坪。)

(11)如果它就是世界,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样的运行规则?会生成什么?(例如,如果操场上高擎的灯架就是世界,我认为放灯的架子里会是川流不息的小矮人……)

(12)和它在一起的你,与没和它在一起时,有什么变化?(例如,腿上多了三个蚊子包,T恤热烘烘的,或者内心感到空荡荡的。)

(13)如果把你和它合二为一,那会是什么样的?站在它的角度呢?/站在你的角度呢?/站在新生物的角度呢?

最后,请你以它的口吻写点什么。也许是它把自己发出的电流吱嘎声写成了诗,也许是桌子于自己沉默的中空中生长出了一个故事,也许是花朵给一只鸟的信……

以你独特的体验,上述观看方式还能添加进什么新的话题和角度?

这项任务借鉴了《写我人生诗》这本书中的一个任务“十三种看的方式”[3]。作者受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十三种看乌鸫的方式》这首诗启发,引导写作者在观察中把自己置身于尽量多的可能性中。这首诗不那么好懂,不过阅读时我们能感到的是,它说着乌鸫,但诗人的思绪已由鸟进入一个更加辽阔和玄妙的世界。而引领人进去的,也许是黑鸟(乌鸫在英文中的名字为blackbird)珠粒一样的眼睛,也许是它黑色的剪影,或者是它从空中划过的姿态。我们自己的观察也是这样。当我们进入观察对象那个具体的“物”的世界,它激发我们的却是更本质的关于世界的理解。而在这样的探索中,人们自己也往往心意毕现。

【注意】

(1)就算每个问题要花2~3分钟时间,这份观察也需要至少半小时。请带好笔记本,准备好能和它安静相处的时间。

(2)不需要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如果你想观察街心花园,是因为你小时候在那里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在你心里它就是快乐的象征,那你也就可以免去这次体验了。把它还原为它本身,而不是我们感情的附属或证明。这是一份尊重和平等,是不是呢?

(3)不用在观察之前就担心写不出什么。过于“为了写而写”,反而会让你的观察和写作不自然。就当是去陪伴它,和它一起度过这半小时的时光吧。当你占据了它身边的空间,于沉默中慢慢进入它的世界、了解它的秘密,感受你们的彼此融合,想法和感受自然而然会浮现出来。

附:创意写作课上小伙伴的习作

观察对象:校园里的国旗

1.看起来像长方形(因为不停在动,所以不确定),是沾着灰的红旗子,旗子右下角有点开线了。旗子左上角有颗大约占旗子1/15大小的亮黄色大五角星。大五角星右侧有四颗组成半圆形的小五角星,小五角的方向跟大五角不一样。不过,通常五颗星都是看不到的,因为没风的时候,旗子会通过各种方式把星星藏起来。

风大的时候能听到旗子内部互相打架的“抖动”声——“啪啪啪”,平时完全没有声音,看不到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不不!反驳上面的话!微风的时候,旗子左侧的金属杆会和旗杆碰撞,“嚓、嚓、嚓、嚓”,还特有节奏感!

2.这面北大附中永远高高挂起的国旗,就好像“第三视角”。它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人,像审判官,存在于我的世界却又不参与我的世界。同时,它也有自己的活动,却又不让我知道。我的一切暴露在它之下,我却看不透它,让我体会到了距离感、卑微感。

3.它已经和世界是一体的了。我不觉得它“内在”有属于它自己的能量。它在那么高的地方和周围待了起码两年,它和周围是完整一体的。它有时全身黏在旗杆上——“软骨头”,哼,有时候旗子最右侧部分会稍微画弧,这边画画,那边画画,翘起一个角。它的姿势真的太多了。

它有时候非常激烈,此刻就很平和温柔。平时就是慢慢抖两下,刚刚它居然以非常温柔轻缓的速度窝出一个小弧度,就好像伸懒腰,慢慢撑起来,然后用力舒展,一秒之后舒服了再恢复原样。

4.它身上的每一部分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旅途,最终被厂家收集了起来,制成红色、黄色的布料,然后被组装在了一起。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会保持原样,处在同样的位置上却一直在体验不同的生活。直到北大附中倒闭或学校整改等各种不同情况发生后,它身上的每一部分再散开,以不同的姿态继续去体验。

5.它是一种体现领地的标志,也是一群人的身份认同……

6.周围零星有些绿色的树和它打招呼,但是更多的是各种颜色、规整的建筑挡住它延伸向远方的视线。它的一边被固定住了,一切运动都只能靠四面八方吹来的风。在暖和的时候,会有各种鸟儿在它附近绕圈飞。它偶尔低头,会看到多个一直在移动的黑色圆点。它下面的老朋友不经常变,但有时偶尔低头,发现就变了。它觉得这个世界很小,但偏偏从一些缝隙中又能探望到无穷尽的遥远——

7.它是这里的一部分。我觉得每一处风景都是由所有在这里的细节组成的,没有它,周围环境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从我的角度看过去,它处于这所学校的中心,并且是我能看到的天空中唯一的颜色。

它和旗杆:国旗被旗杆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依靠旗杆才能长时间“高高挂起”,二者相伴相随,虽然有恩怨(风大的时候老打架),但是不妨碍相互依靠。

它和跨越篮球场“遥遥相望”的杨树:自从国旗搬过来,它们就一直对望。最开始谁也不认识谁,但是相处久了,居然诞生出了默契,眼神时不时对上,紧接着相视一笑。看着看着,就互相看了十几年了。国旗见证它周期性的轮回,杨树欣赏国旗的千姿百态。二者如几十年的老友。

它和北大附中校园:躯体与心脏。旗子的舞动似乎牵动着整个校园的呼吸、起伏、运动。它似乎代表着这里的生命力。

8.当我在一条不知名的街道上散步时,偶然抬头,看到它微微一卷,从上空掠过;再抬头时,又找不见丝毫痕迹。

9.距离感以及它千变万化的状态(多样性)。目前没有“宁愿忽略”的特质,想接纳它的所有。

10.这面国旗让我想到诗歌。

11.这个世界永远处于不同的状态之中。有的时候风平浪静,持续时间随机;有的时候地动山摇,持续时间也随机;今天这里看起来像海洋,明天这里就变成沙漠。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任何生命,但是一切都在发生,时间永远在流动。

12.腿上多了一个蚊子包。上课前,心里的悲伤和颓废逐渐挥发了。更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了。看到了更多自由的鸟飞翔的样子,听到了更多的鸟叫声。看到了北大附中校园的生命和呼吸。

13.它会更不安分一点。哪怕没有动静的时候,也想要动起来。一旦有小鸟靠近,会迫不及待地打招呼。也会喜欢裹住整个旗杆(吞掉!),因为喜爱。也会偶尔眺望缝隙中的无穷尽。

我不会再在意自己在每个圈子中的存在感,不会再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样子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再爱面子。会更加沉默,因为喜欢观察而不是分享。

最后这首诗,我希望用声音代表这面国旗在世界中的存在。

叮叮,叮叮

——

叮叮

叮叮

啪啪啪啪啪啪

啪啦啪啦啪啦啪啦

啪啦叮叮啪啦叮叮

啪啪啪啪

——

——

——

叮铃

嘘……

——酒杯

附:

十三种看乌鸫的方式

[美]华莱士·史蒂文斯 著 灵石 译[4]

1

二十座覆盖着雪的山岭之间

唯一移动的

是乌鸫的眼睛。

2

我有三颗心,

就像一棵树上

停着三只乌鸫。

3

乌鸫在秋风中盘旋,

它是哑剧中不起眼的角色。

4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是一个整体。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一只乌鸫

也是一个整体。

5

我不知道更喜欢哪个,

歌唱的美

或者暗示的美,

鸣叫时的乌鸫

或者鸣叫之后。

6

小冰柱在长长的窗户上

画满了野性的图案。

乌鸫的影子

在它们之间穿梭。

情绪

在影子里找到了

无法破解的原因。

7

瘦削的哈丹男人,

为什么你们只能想象金色的鸟?

难道你们没看见乌鸫

怎样绕着你们周围女人的脚

行走?

8

我知道高贵的音调

以及明晰的、注定的节奏;

但我也知道

乌鸫与我知道的

有关。

9

乌鸫在视野中消失的时候,

为众多圆圈中的一个

标明了边界。

10

看见乌鸫

在绿光中飞翔

最顾忌音韵和谐的人

也会尖叫起来。

11

他乘着一辆玻璃马车,

穿过康涅狄格。

一次,他突然感到一种恐惧,

他误把行李的影子

当成了乌鸫。

12

河流在移动

乌鸫肯定在飞翔。

13

整个下午都是晚上。

一直在下雪。

而且将要下雪。

乌鸫坐在

雪松的枝桠上。

任务4 关于日常经验的写作[5]

在前面的练习中,我们的感官是向外部世界打开的。这一次,让我们的关注点向内收,“观看”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且,我们不仅要和之前一样把它记录下来,最后还要用它创作出一幅小小的艺术品。

请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找一件你(至少一段时间内)会规律性地做但是平淡无奇的小事,比如戴OK镜、叠被子、系鞋带。

同时,我希望这件事虽然微小、平淡无奇,却包含着一点“你之所以为你”的特色。比如,我们课上的一个小伙伴选择的是每天放学回家时站在自己家门口问好(就是问一声好,并不是问给哪一个人听)。有时,她用普通话问好;有时,她在追日本动漫,就用日语问好。还有一个小伙伴写的是每天放学回家后,妈妈在厨房炒菜,她围在妈妈身后,说着当天发生的事。另一个小伙伴说的是有一段时间给花浇水的事。

当你找到这件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了。

【步骤1】请回想你做这件事时肢体的感受。哪些肌肉参与进来了?它们有什么感觉?你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么相互配合的?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韵律或节奏?你的呼吸是怎样的?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回想并且写下你想到的。

【步骤2】做这件事时,你的眼睛会看到什么?你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身体的触感是怎样的?(或许还有味觉?)用5分钟的时间,回想并写下你想到的。

【步骤3】当时你的心情和情绪是怎样的——你是热情的还是淡漠的?你是全神贯注的?精力充沛的?无精打采的?你的脑海中会冒出什么样的意象和念头?用5分钟的时间,回想并写下你想到的。

【步骤4】时间、天气和地点是如何影响你的体验的(比如室内或室外、哪个季节、早晨或晚上)。用5分钟的时间,回想并写下你想到的。

【步骤5】回看写下的内容,关于这件事,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它其实是一个应该早点改掉的小小恶习?还是你希望这样的状态蔓延到自己日常的更多时刻?

现在,你拥有了一份关于自己某个日常生活体验的记录。

请你在其中找几个自己最喜欢的词——这几个词应该最能代表你做这件事的独特体验——把它们标出来。希望其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2~5个就行。它们不一定是看上去很“有意义”的词,也可以是拟声词、数字……

好了吗?请以这几个词为核心,拼一首小诗。

如果诗歌是活生生的生命,名词将赋予它血肉,动词将赋予它骨架,而形容词将带来细节和氛围。当一首诗中包含了事实以及对其意义的探究时,它就为我们准备出了一个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诗歌要“有意义”,因此着意在里面放些“大词”,比如“美好”“深刻”“悲伤”。但是,当缺乏可以感知的细节时,这些“大词”很容易显得空洞,反而没法达到它们本该指向的那个深度。所以,我建议你多选择一些有具体指向但独特的词,比如“四点三十八分”或者“倒挂”。当这些表现具体事物的词被放在一起时,撞击就会产生。这时,尽管你不明说,读者也会思考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附:创意写作课上小伙伴的习作

我微不足道的小习惯

每次自己放学回家,都会走一段大概有三十米长的路——从公交站到路口。

每次走这段路的时候,一切动作都自然而然慢吞吞起来。因为就算快跑到路口,也只能恰好遇到红灯。慢吞吞好像比在原地等红灯更令人愉悦,于是跳下公交车再跨上马路牙子之后,就开始遛弯了。

的确是刻意放慢的脚步。

手机偶尔被拿出来用于消遣,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被手指安安稳稳地按在兜里头。距离夏天大概还有半年时间,所以印象里风在这三十米之间总是凉飕飕的,吹得人又精神一抖,又因为过了马路就是家,连带着神色都飞扬起来。

遛弯的时候总会往左看。左手边有两丛比人高的灌木,在春天还是夏天时会开花。其实已经忘掉花的具体形状了,只记得是一簇一簇的。之前摘下来揉捏过,捻着它的尾巴旋几圈,到了路口也就倦了,接着随手扔在柏油路上,再没见过。似乎之前闻过它的香味,但这香味在脑海里也有些朦朦胧胧了。

因为灌木在冬天不开花,所以往左看的时候视线通常直截了当地越过它,延伸到铁栏杆后面的小公园里头。其实,小公园又有什么新鲜东西?只是枯草和不见人的小路罢了。但每次还是会执着地看一眼,算是一个没必要戒掉的习惯。

极其少见地,南边小树林里头会腾起上千只认不得的某种鸦,在那么一小片局限的天空里打转,转成小小龙卷风。

走的时候,老有人超过我,用腿脚。

这时候,脑袋里会暗暗得意:“走那么着急干什么?反正前面是红灯。”

等溜达到路口快要变绿灯时,走到刚才超过我的人旁边,在变绿灯的瞬间绷紧了肌肉出发,速度当然比竞走慢,但也足够花几秒把那人落在身后。

这时候更得意了:“你刚才走那么快,现在不还是超不过我。”

慢吞吞要赠予六点一刻

去遛弯

手指碾烂花的尾巴

丢给大地和车轮回收

脑袋牵眼球往左转

不戒掉的九点钟方向

什么没有

行人也不得意

——伏维

其他从感官出发的写作任务

听音乐回应写作

听音乐回应写作,不是“乐评”。我们不是用理性评价、分析、判断音乐,而是放松身心,任其和某首音乐产生融合或撞击,在音乐结束后把身心的感受忠实地记录下来。

我们不仅是在用耳朵听,也是在用膝盖、肩胛骨、毛孔去感知。眼前浮现的色彩、场景与线条,呼吸节律的变化,比“这个版本强于那个版本”“这个风格我不喜欢”等判断更真实地透露了我们对这首音乐的理解。

因此,你不要只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去听,也不要边听边干其他事情。无论什么音乐,它一响起来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只有这时,真实的对话才会展开。

对同一首音乐,不同的人反应各异,是“求同存异”最好的诠释。

关于动/植物的五感写作

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动/植物,闭上眼睛,一一回想和它接触时你在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方面的感受。如果它近在眼前,那就更方便了。

和前面的任务一样,放松身心、专注地投入你和这种动/植物共同拥有的世界中。缓慢地触摸,闭上眼睛仔细闻,回忆它奔跑的身影,凑近观看它张大嘴时口腔里的高低起伏/叶片透光时的脉络。

提起植物,人们通常就是说“生机勃勃的”“绿油油的”,提起猫狗就是“毛茸茸的”“可爱的”。只有常和它们在一起的人,才会理解这些不会说话的生灵,也是每个个体气质迥异、状态多端的。并且,你有没有发现,和它们在一起,是让时光慢下来最简单的办法?

·写在结束前的思考·

据说好的写作者会同时拥有两样东西——五岁孩童的眼睛和一颗老灵魂。

对于“老灵魂”,我们且待后面真正开始创作时来磨砺。这一课想要帮你唤醒的就是——五岁孩童的眼睛。

幼儿期的人类,是最具好奇心、也最懂得观察的。在幼儿眼里,成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环境也处处充满神秘。这就是所有创造性行业对人的首要要求——多多观察,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这不是让它们真的“陌生”,而恰恰是让人再一次地、有意识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得见种种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这一课的练习中,好习作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也就是这句话:让读者顺着你的感知,体味到种种事物的本来面目。

自我感知和事物本来面目自然而然相融的状态,并不容易获得。对你来说,它意味着写得真实、描绘得准确。

请多多观察、多多练习,让自己的身心和笔头都更敏锐。


注释

[1]歌词出自《寂静之歌》(The Sound of Silence,原唱Simon&Garfunkel)。

[2]这个任务的设计参考了《创意写作教学:实用方法50例》第21例“美食评论:调动感官和个人记忆”。这本书为伊莱恩·沃尔克编写,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3]参见《写我人生诗》第七章“十三种看的方式”。该书为塞琪·科恩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我觉得这本书整个儿都棒极了!感谢作者。

[4]出自“灵石岛”诗歌网站(http://xyz.cqu.edu.cn/lingshi/)。

[5]这个任务的设计参考了《写我人生诗》第三章“从你的所在出发”。我非常喜欢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