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摇”稻柴绳
31
“摇”稻柴绳
稻草除了成为轰轰烈烈“火”一把的柴火外,还是农家必备用品“稻草绳”的最佳原料,没有之一。
——“稻草绳”叫“稻柴绳”发音“稻撒绳”:稻草制成的绳子。
在那个年代的新场老家,稻草绳的用场可大了。家里捆扎庄稼、柴火、农具,安装菜园篱笆,甚至捆绑鸡鸭猪羊这些活口,都要靠着它。
——“鸭”发音“嗳”。
不用说,这些稻草绳都是农家自己制作而成的,也基本自产自“消”哦。一旦用没了,就得尽快安排“生产”。
制作稻草绳,要么是自个单枪匹马搓成。这样搞出来的绳子比较短,只能应付小件的捆绑,如扎一捆柴火、几把农具之类,拿它收拾鸡鸭猪羊应该也够用了,呵呵。
遇到想要用绳索围圈菜园、鸡舍鸭棚的话,这种短绳就不经用了。一小段接上一小段的用,既费时费力也不牢靠。这个时候就需要制作十几米乃至几十米长的稻草绳了。
制作如此长的稻草绳,主要靠人工用手摇出来的,我们叫它“搅麻泥”,“搅”,“摇”也。
——“搅麻泥”发音“搞魔泥”。如此生产出的稻草绳,当地原住民也叫“麻泥头”发音“魔泥豆”。
用来制作长稻草绳的工具也是自行制造的,百分百的“家”产化率。当地百姓把这个用来搅绳的玩意叫“摇芯”,有时还干脆叫“搅麻泥的”。
——“搅麻泥的”发音“搞魔泥额”。
截取一段长约二十公分的空心毛竹管子,配上一根可以贯穿竹筒且能自由转动的树枝或木棍。因为是根用来摇动的手柄,所以我们称它为“摇手柄”。
——“贯穿”发音“跪催”。
——“摇手柄”发音“摇舍柄”,也有叫“摇扫柄”的。
竹筒用来供左手紧握着以固定手臂和身体。作为手柄的树枝或木棍不但要足够长,还得穿在竹筒里两头必须都要冒出一截来。朝外冒出的一头,五六公分长即可,上面还需钉上一小段细棒作为钩子,用来固定稻草绳的开端。靠身体一侧冒出的另一头,却要足够长,一般至少二十五公分,还得与竹筒内的躯干形成一定的弧度,提供给右手作三百六十度绕圆圈用。树枝或木棍还必须得结实,这样才不至于一摇就断掉、一用就报废。
——“断掉”发音“兑特”。
这么个小玩意,毫无技术含量,却是农家的常备武器。用得爱惜点、节约点,摇个七八年不成问题,还越用越光滑、锃亮,犹如把玩古董后形成的包浆。
制作稻草绳看似简单、不费力,但仅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两个人携手合作、同步互动才行。
——“无法完成”叫“夜长梦多”发音“哑桑茫懂”。
这两个人还各有不同的分工,无法相互替代。一人端坐在竹椅或板凳上,左手拿住正在伸长的稻草绳,右手不停地续上一束又一束稻草。这个角色,一般都由大人或长者坐镇,摆出“稳坐钓鱼台”的架势,还决定着出品的稻草绳的粗细和长短。
——“角色”发音“高色”。
——“钓鱼台”发音“钓嗯嘚”。
——“架势”叫“架码势”发音“嘎码思”。
另一位呢,只做两件事,摇和退。边左手握竹管、右手不停地转动手柄,边根据越来越长的稻草绳不停地往后退。有多大的空地就退多远,出来的稻草绳才能足够长。整个“摇”和“退”的过程还不能松劲、停步,必须始终让正生产着的稻草绳绷紧、拉直的悬在空中。
摇手柄的这位只是个辅助人员,一般就由家里的小孩担任了。我们三兄弟可没少干这活啊。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那时,老家的不少老农还拿稻草绳当裤腰带系哩。虽有点另类,却是无奈之举,倒也没人笑话。
不过话说回来,如此装束,倘若放在崇尚标新立异的今天,说不定能被归入“本色调”、“乡土情”、“民族风”甚至“新潮流”、“新人类”吧,回头率准保不低。嗨,我的脑门前开始冒星星了。
——“民族”发音“民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