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是一家公司的灵魂
朱昂:从TMT研究员,到海外互联网基金经理,能否说说你的研究框架和看公司角度的变化?
杨瑨:我做研究员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完整的研究框架,类似于一个公式,然后把一个个信息填进去,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核心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盈利模式、行业特征、行业竞争格局、行业所处阶段等。当时我以研究电子行业为主,非常注重具体的研究框架。我会尽量把研究框架做得详尽而细致,不漏掉任何角度。
但是后来,在研究了很多公司,并且看了更多的行业以后,我放弃了过去的这种条条框框的研究范式。我现在看公司,主要看两个点:这家公司怎么想,这家公司怎么做。
朱昂:你从过去比较“数据化”的研究框架,转向了今天看公司管理层的比较“软性”的研究框架,能否具体说说为什么公司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此重要?
杨瑨:我们要了解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头在哪里。一家公司怎么想,对应公司的中长期愿景,又对应公司的文化、战略构想和战术执行,最终再对应公司的财务数据、经营发展。而这些都反映了公司的治理结构。
有些公司管理层的愿景并非办一家伟大并且长久的公司,而是想赚了钱套现走人,这种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比较差。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非常好,尽管公司管理层已经变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团队,大家都很有钱,但依然保持着创业的热情,而且看问题比较远。同样的例子还有小米,雷军的个人身价也已经很高了,做小米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朝着一个梦想而去。
公司的文化、治理结构、企业愿景是“怎么想”最重要的因素。
有了愿景和战略之后,就要看公司的执行力了。有些公司想得很好,也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但是执行力和管理却跟不上。我曾经研究过的一些公司就有执行力的问题,公司的生态化愿景很伟大,也招募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没有在执行上形成合力,没有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就是伟大的愿景没有办法落地。这是“怎么做”。
阿里巴巴是既有愿景,又有执行力的公司。还有一些公司,比如美团,它们的执行力很强,尽管战略愿景并不是那么出众,但依然成为伟大的公司。还有大家一直讨论的特斯拉,公司的愿景很有前瞻性,创始人也极具企业家精神,但是我发现它的中高层一直在离职,感觉管理上一定有问题。一家执行力很强的公司,中高层不应该一直在流失。
朱昂:感觉你看公司遵循了“大道至简”的原则,将原本复杂的东西变得相对简单一些。
杨瑨:所有公司都是很复杂的函数,核心就是抓几个重要的参数。目前的研究框架偏向感性认知多一些。以电商的两个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例,阿里巴巴的战略就比京东要强,而且执行做得很好;京东的战略差一些,比较依赖创始人个人的认知能力。京东的强项在于执行,而从和他们的沟通中,我发现每一个阿里巴巴出来的人,都很清楚公司要做什么,愿景是什么。通过对两者治理结构的分析,就能感受到强文化和弱文化的差异。
许多人喜欢做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比,这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但是财务数据是软性的东西导致的结果。
朱昂:许多人特别重视财务数据,从你的角度看,财务数据反映的是管理层和治理结构差异的结果?
杨瑨:在跟踪一大批公司成长史的过程中,我越发感觉管理层很重要。以前看电子行业的时候,大家都是自上而下做研究,看消费电子有什么技术创新,手机又有什么新的功能,哪些公司已经在这个赛道完成了卡位,能受益于这种技术创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公司的管理层。
回顾电子公司的发展历程,有些公司最终从单产品线公司变成了多产品线公司,有些公司有一手好牌却杀不出来。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0年,当时包括歌尔声学、立讯精密、欧菲光等都是做单产品的。八年过去了,这些公司的结局完全不同。
造成这些差异的,就是管理层,就是人。有些公司的管理层有很远大的愿景,也有很强的执行力。当然,坚持一件事情是很难的。有些公司的管理层会有所动摇,会去赚一些舒服的钱、快钱。但是这会和公司未来的愿景产生冲突,最终的结果就是许多优秀的高管出走。
电子行业历史上有大量公司在“怎么做”上面出了问题。2010年智能手机爆发前夜,国内做触摸屏的公司不下10家,最后真正做大做强的只有欧菲光。那些做不成的公司,就是输在了执行力上面。
朱昂:在电子行业这种偏向制造业的行业,战略和执行力非常重要,丝毫不逊色于互联网行业。能否谈谈你在投资过程中,发现过哪些战略和执行力都非常强悍的公司吗?
杨瑨: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安防龙头海康威视。这家公司最终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安防公司,和管理层是分不开的。管理层在战略和技术方面很强,同时对于市场和管理也很了解,他们经常研究华为的组织架构。海康威视这种公司,有非常多的长尾订单,不是几个上千万元、几亿元的订单,而是成千上万个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订单。把长尾项目做好、落地,需要组织架构的支撑。
公司创始人经常说,一家公司要做大,组织架构就要做小,比如两个人就可以是一个小组,为自己的项目组汇报,而不是以部门的形式汇报。所以他们的效率很高、执行力很强。公司的提拔机制很好,大股东对公司干预很少。
公司高管很年轻,骨干很多是“75后”甚至“80后”。和高管聊,每个人都了解公司的愿景,知道要做什么。每个人的风格都类似,公司的工程师文化很浓。你聊下来,各环节感觉是顺的,你就觉得这家公司能够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