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卜弥格与汉字西传
如果说17世纪初只有几个汉字在欧洲书籍中出现,那么到了17世纪下半叶,汉字开始大规模出现,欧洲人真正认识汉字的时代开始了。17世纪下半叶推动在欧洲出版的书籍中呈现汉字的最重要人物是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他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1602年5月2日,基歇尔出生于德国的富尔达(Fulda),1618年16岁时加入了耶稣会,以后在德国维尔茨堡(Würzburg)任数学教授和哲学教授。在德国30年的战争中,他迁居罗马,在罗马公学教授数学和荷兰语。他兴趣广泛,知识渊博,仅用拉丁文出版的著作就有四十多部。有人说他是“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东方学家、音乐家、作曲家、诗人”,“有时被称为最后的一个文艺复兴人物”。25
由于他在耶稣会的罗马公学教书,因此和来华耶稣会士有着多重的关系,当时返回欧洲的来华耶稣会士几乎都和他见过面,如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5—1658)、卜弥格、卫匡国、白乃心等。基歇尔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的人,他是欧洲埃及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埃及古代的象形文字很感兴趣,也是最早展开对埃及古文字研究的欧洲学者。这样他对中国的象形文字自然也很感兴趣。他成为17世纪在欧洲出版物中呈现汉字最多的学者,对汉字西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波兰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被南明永历皇帝任命为中国使臣,前往罗马汇报中国情况,以求得到罗马对南明王朝的支持。现在看来这近乎是荒唐的想法,但当时无论是南明王朝还是卜弥格都是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的。1650年11月25日卜弥格作为南明王朝的使臣,带着两名中国助手返回欧洲。
卜弥格返回罗马后何时与基歇尔见面,目前找不到文献记载,但基歇尔对卜弥格的到来极为感兴趣,特别是他带来的有关中国文字的材料,1652年,也就是两年后,基歇尔在他的《埃及的俄狄浦斯》里公布了卜弥格的一首歌颂孔子的诗歌、26两篇介绍自己使命的短文,同时也公布了卜弥格带回的一些中文字。
图5 基歇尔《埃及的俄狄浦斯》书影
图6 汉文、拉丁文对照翻译27
歌颂孔子的诗内容如下:
万物之有原始,孔子七十有徒;万物之有缘理,朝夕卑尊华土。人教知所原始,远人来领学道。知道方物缘知,吉师可孔子叫。格物在始在理,其徒谁人安筹。吉师通理教始,其教天下有满。格物老师大哉,其书西东到耳。厄日多篆开意吉师同耶稣会卜弥格叩。28
在这首诗同一页有卜弥格的一封信:
Ægiptiaci Oedipi Colossus
Ægiptii Regni monumentorum symbolicos characteres, quos tam ex antiquis, quàm modernis, nec unus homo valuit explicare, Agustissimae voluntatis obsecutus mandato, receptis beneficiis & liberalissimis impensis, Magister Kichcrus felici ausu aggressus, explicuit, explanavitque. FERDINANDO Augustissimi Imperatoris magnum nomen futura saecula infitita depraedicabunt. Aegyptiorum Regum fama in rudium impolitorumque lapidum erit Colossis; Symbolicas figuras homines mille annis quas ignorabant, Romana iam Urbs legit, & intelligit. Augustissimi Imperatoris heroica facta universi Orbis populi aeternum in codicibus conservabunt, suspicient, reverebunturque. Augusta Maiestas virtutibus coelum terris univit, referavit beneficiis salutis opera, & rebus est auxiliatus pulcherrimo incremento; conciliavit polos Mundi robore invicto, composuit quatuor maria, stitit furentium bellorum pulverem; Universo pacem restituit; Centum barbaris dedit leges & praecepta; Pietati Liberalitatem, & Clementiam coniuxit Maiestati. Perpendens ego Societatem IESU sub umbra Augustissimae Maiestatis commorari, & connumerari inter popolos qui sequuntur Caesareum currum. die noctuq; sollicitus cum reverentia incendo odores Coelorum Domino, supplicando medullitus, ut Augustissimae Maiestatis personam una cum Imperii Domo in decem millenos annos conservet longaeuam. Quia vero fruimur Augustissimae Maiestatis plurimis beneficiis, & gaudet terra pacis felicitate; ego tenuissimae formicae instar in animi grati significationem, Aegiptios inter explicatos Colossos, erigo Sinica lingua hoc florentissimum monumentum, praeconium perennis felicitatis.
E Societate IESV
埃及的俄狄浦斯之柱29
没有人能够解释埃及王国古迹上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今的象形文字,由至圣的旨意所派遣,并且由于获得了资助,基歇尔神父大胆地尝试解释和厘清这些文字。世世代代都将称颂至高无上的皇帝费迪南多尊名。古埃及皇帝的美名蕴藏于破损的和未经加工的石柱中。那些曾不为人理解的图形符号,在古罗马时代已经能够认读和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要将那些至高无上的皇帝们的英雄事迹永远地保存在文献中,瞻仰它们,崇拜它们。崇高的陛下以美德将天和地结合了起来,进行施恩和拯救,帮助不断增加的美好事物;他以不可战胜的力量调和了世界的各极,沟通了四海,止息了愤怒的战争的硝烟;将和平还给了世界;为众多蛮族带来了法规和戒律;将仁爱与崇高结合,让怜悯与宽宏结合。我作为一名耶稣会士,想要留在那些跟随着凯撒战车的人们中间,日夜不息;(我)以不平静的、尊敬的心情为天主燃香,诚心地祈求他保佑至高无上的陛下与帝国万寿无疆。因为我们从陛下那里得到了很多好处,疆土享受着和平的幸福;如同小蚂蚁般的我为了表达我的感激,在这些已经整理好的埃及石柱中间竖起这座光辉的汉语石碑,它传达着永恒幸福的信息。
自耶稣会 卜弥格30
因为基歇尔的这本书是献给费迪南多三世皇帝的,卜弥格也附和了他,用中文来表示对费迪南多三世皇帝的敬仰。
厄日多篆开意碑记
厄日多国碑篆字。古今一人无解可者。
圣旨顺意。蒙恩给赐廪饩。吉师幸敢著述也。
福尔提安督皇帝大名。世世称赞不极。厄日
多皇王声顿石在砫。篆字人千年所不通。
罗玛京诏读知意耳。
天子大德。万方万姓生灵存心。钦仰敬沥欤。
朝德合天地。开货生成。物资美利,统极武肃
四海。止沸定尘。六合还平。百蛮取则道。仁
以作施赐谷来威。臣念
耶稣会久沾。
圣化。节系辇毂臣民。朝夕虔恭焚香
天主祈恳。
圣穷31并国家万万岁寿。既享
天朝恩。乐土太平之福。臣毕蚁蝼报效
之诚。厄日多篆中建莘玉文丰碑。颂元吉矣。
耶稣会卜弥格尔
图7 卜弥格用中文表示对费迪南多三世皇帝的敬仰
这两份文献,歌颂孔子的诗歌100字,歌颂费迪南多三世皇帝的短文212字,一共312字。这是欧洲出版史上首次公布如此多的汉字。因此,基歇尔的《埃及的俄狄浦斯》一书在汉字西传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卜弥格在欧洲公开出版的唯一一本书是《中国植物志》。这是卜弥格的重要汉学著作。“这是欧洲发表的第一部关于远东和东南亚大自然的著作。……是欧洲将近一百年来人们所知道的关于中国动植物仅有的一份资料。”32有学者甚至认为卜弥格使用“植物志”这一概念比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Linné)还要早。
图8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封面
本文所研究的汉字西传,以往的《中国植物志》研究者都忽视了这一点,即这本书在汉字西传历史上的作用。我们首先看一下这本书的图和字。
图9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图片
从这四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在汉字西传上的学术意义:(1)这是在欧洲出版的第一本图文并茂的汉字书,从汉语学习的角度就是一本看图识字的教材;(2)这是在欧洲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汉字拼音辞典,每幅图都有汉字,每个汉字都有拼音,将全书的汉字和拼音汇集起来,就是一部简要的汉字拼音辞典。33因此,《中国植物志》在汉字西传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双语辞典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只是至今学术界从未从语言学和汉字西传的角度对其加以专题研究。
卜弥格是一个多产作家,他有些作品虽然完成了,但一直没有出版,例如《中国地图册》。这个地图册在西方汉学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是继罗明坚所绘地图后传教士绘制的第二幅中国分省地图。因本文重点在研究汉字西传,这里仅仅介绍地图中的汉字。每幅地图都有用中文标注的地名、物产和绘图。
但这个地图册并未公开出版,深藏在梵蒂冈图书馆中,学术界至今尚未对该地图展开深入研究,更未有人从汉字西传角度展开研究。34
继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之后,在欧洲正式出版物上呈现汉字的就是卫匡国1659年出版的《中国上古史》(Mattino Martinio, Sinicae historiae decas prima res a gentis origine ad Christum natum in extrema Asia, sive Magno Sinarum Imperio gestas complexa. Amstelaedami: Apud Joannem Blaev, 1659)。
图10 卫匡国《中国上古史》中的汉字
1660年在安特卫普出版了德国历史学家斯皮哲理(Theophili Spitzelii)的《中国文献注释》(De re Literaria Sinensium Commentaries, in qua Scriptur æ Partier ac Philosophiæ Sinicæ Specimina Exhibentur, et euro Aliarum Gentium, Præsertim Ægyptiorum, Græcorum, et Indorum Reliquorum Literis qtque Placitis Conferuntur, Lugd. Batavorum: Ex Officina Petri Hackii, 1660),书中出现了五个汉字。
图11 斯皮哲理《中国文献注释》中的汉字
在17世纪汉字西传中影响最大,并对西方汉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基歇尔的《中国图说》(China monumentis qua sacris profanes, nec non variis naturae & artis spectaculis, aliarumque rerum memorabilium argumentis illustrata),全书名可以翻译为“中国:通过其神圣的、异教的碑刻、自然事物、技艺及其他方面来说明”。该书1667年出版了第一版,1670年出版了第二版,以后以多种语言再版。由于基歇尔在书中汇集了他所见到的多名来华耶稣会士返回罗马后送给他的各类材料,并且在书中刊出了多幅关于中国的绘画,因此,这本书在西方极受欢迎,成为欧洲人认识中国知识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孟德卫说这本书是“17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在欧洲人形成‘中国’这个概念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35。关于这本书笔者曾作过初步的介绍。36
图12 基歇尔《中国图说》封面
这里仅从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和介绍作一初步探索,在这方面,基歇尔有如下重要的贡献:
第一,他首次在《中国图说》中公布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中文全文,并对汉字与罗马字母读音进行对照,从而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在卜弥格到达罗马之前,虽然卫匡国已经将碑文的拓本带到了罗马,但在出版物中从未公布过碑文的中文全文。正是在卜弥格到罗马后,他将手写的大秦景教碑的碑文给了基歇尔,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全文发表。37这是当时在欧洲第一次发表这样长的中文文献,所以,法国汉学家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说,基歇尔所公布的碑文全文“迄今为止,是为欧洲刊行的最长汉文文字,非深通汉文者不足以辩之”38。这些中文文字对当时欧洲对中文的了解和认识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对大秦景教碑碑文的注音和释义是《中国图说》中另一个让当时欧洲人关注的方面,这个工作完全是卜弥格和他的助手陈安德做的。基歇尔在书中也说得很清楚:
最后到来的是卜弥格神父,他把这个纪念碑最准确的说明带给我,他纠正了我中文手稿中的所有的错误。在我面前,他对碑文又进行了新的、详细而且精确的直译,这得益于他的同伴中国人陈安德(Andre Don Sin)39的帮助,陈安德精通他本国的语言。他也在下面的“读者前言”中对整个事情留下一个报道,这个报道恰当地叙述了事件经过和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每个细节。获得了卜弥格的允许,我认为在这里应把它包括进去,作为永久性的、内容丰富的证明。40
卜弥格的做法是将碑文的中文全文从左到右一共分为29行,每一行从上到下按字的顺序标出序号,每行中有45—60个汉字。碑文共有1 561个汉字。这样碑文中的汉字就全部都有了具体的位置(行数)和具体的编号(在每行中从上至下的编号)。在完成这些分行和编号以后,卜弥格用三种方法对景教碑文进行了研究。这个问题涉及语音和辞典问题,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不展开,笔者将另撰文研究。
第二,《中国图说》对中国文字的介绍。41
基歇尔的中国语言观仍是17世纪的基督教语言观,在这方面他未有任何创造,他在谈到中国的文字时说:
我曾说过,在洪水泛滥约三百年后,当时诺亚的后代统治着陆地,把他们的帝国扩展到整个版图。中国文字的第一个发明者是皇帝伏羲,我毫不怀疑伏羲是从诺亚的后代那里学到的。在我的《俄狄浦斯》(Oedipus)第一卷中,我讲到殷商人(Cham)是怎样从埃及到波斯,以及后来怎样在巴克特利亚(Bactria)开发殖民地的。我们知道他和佐罗阿斯(Zoroaster),巴克特利亚人的国王经历相同。巴克特利亚是波斯人最远的王国,同莫卧儿或印度帝国接壤,它的位置使得它有机会进行殖民,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被殖民者占领的地方。与此同时,汉字的基础由殷商人(Cham)的祖先和 Mercury Trismegistos(Nasraimus之子)奠定了。虽然他们学得不完全,但他们把它们带到了中国。古老的中国文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它们完全模仿象形文字。第一,中国人根据世界上的事物造字。史书是这样说的,字的形体也充分证明这一看法,同埃及人一样,他们由兽类、鸟类、爬行类、鱼类、草类、树木、绳、线、方位等图画构成文字,而后演变成更简洁的文字系统,并一直用到现在。汉字的数量到如今是如此之多,以至每个有学问的人至少要认识八万个字。事实上,一个人知道的字越多,他就被认为更有学问。其实认识一万个字就足以应付日常谈话了。而且,汉字不像其他国家的语言那样按字母排列,它们也不是用字母和音节来拼写的。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或发音,每一个字都有它自己的音和意义。因而,人们想表达多少概念,就有多少字。如有人想把《卡莱皮纽姆》 (Calepinum)译成他们的语言,书中有多少字,翻译时就要使用同样多的中国字。中国字没有词性变化和动词变化,这些都隐含在它们的字中了。因此,如果一个人想具有中等知识的话,他必须要有很强的记忆力。中国博学的人的确花费了很多时间,勤学苦学而成的,因而他们被选拔到帝国政府机关的最高层中。
这里他的语言观是很清楚的。
“第一个在欧洲介绍中国书写文字的就是基歇尔。”42在《中国图说》中他介绍了中国的16种古代文字,分别是:伏羲氏龙书(Fòhi xi lùm xù)、穗书神农作(Chum xu xim Nûm Ço)、凤书少昊作(Fum Xù xan hoam Ço)、蝌蚪颛顼作(Li teù chuen kim Ço)、庆云黄帝篆(Kim yun hoam ty chuen)、仓颉鸟迹字(Choam ham miào cye chi)、尧因龟出作(Yao yn quey Ço)、史为鸟雀篆(Su guey nia cyò chuen)、蔡邕飞帛字(Cha yè fi mien Ço)、作氏笏记文(Ço xi’ ho ki ven)、子韦星宿篆(Çu guey sym so chuen)、符篆秦文之(Fu chuen tay venchi)、游造至剪刀(Yeu Çau chi eyen tao)、安乐知思幽明心为(Ngan lochi su yeu min sym quei)、暖江锦鳞聚(Ngum kiam mien lien cyeù)、金错两制也。43
图13 《中国图说》中的中国古代文字摘录
基歇尔对中国文字的介绍,在今天看起来十分浅薄,但在当时的欧洲确是前所未有的关于中国文字和语言的知识。实际上正是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所介绍的这些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知识,特别是他和卜弥格所介绍的大秦景教碑碑文的中文,对以后的欧洲本土汉学的产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18世纪无论是在门采尔那里,在巴耶尔那里,抑或在以后的法国汉学家雷慕沙那里,《中国图说》中所介绍的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材料都成为他们走向汉学研究之路的基础。44
明代的《万宝全书》是《中国图说》文字图的来源:
图14 《万宝全书》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