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乳房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古代中医对乳房及乳房疾病的认识

中医早期对乳房及乳房疾病认知的记载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散见于中医外科、妇科著作以及方书、类书、丛书中。

一、夏商周至汉代

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乳房病的记载:“贞:(御)帚(妇)印乃(奶)执?”(《粹》卷1241)。这里的“奶执”是指乳头堵塞不通的病症。全句的意思是,妇印(女性人名)产后乳头塞堵不通,可能要影响哺喂婴儿,所以贞问:是否要用御祭、禳解来治疗。还记载了男子患乳房病的情况:“壬子(卜),争贞:王佳(有)(跎)?”(《铁》六·三)大意是殷王(当为武丁)乳房有病,卜问是否为鬼神作祟。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其中记载的外科病证有“痈”“疽”,就包含了乳房的化脓性疾病。其记载的砭法、灸法、熨法、熏法、按摩法、敷贴法等,均为适用于乳房疾病的有效外治方法。

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首次较全面地阐述了乳房的经络、生理病理以及乳房疾病的证治。与乳房有关的经络有肺经、胃经、心包经、肝经、胆经、脾经、冲脉、任脉等,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肝经、胃经、冲脉和任脉。《灵枢·经脉》:“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从经脉走行来看,“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肝足厥阴之脉……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而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素问·骨空论》描述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任脉属奇经八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月水。《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乳房与胞宫通过冲任两脉的维系,上下相关,冲脉、任脉的功能变化直接影响着乳房与子宫的生理变化。由此可知,乳房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脏腑气血功能失和或经络传导紊乱就会导致乳房疾病。《灵枢·经脉》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生病者……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这是胃的经脉病变导致乳房疼痛的最早文献记载。《素问·刺禁论》云:“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乳上者,乳中穴位,针家向来列为禁刺之穴,只作胸腹部位取定位标志用。后世注说乳房是乳汁蕴藏之所,又是气血汇集之地,刺之失当,出现血肿,继发成痈、成瘘。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对此就有了认识。

汉代有诊治乳房病的记载。《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女医淳于衍者,霍氏所爱,尝入宫侍后疾。”文中称淳于衍为女医或乳医,乳医为“视产乳之疾者”,是我国史书首次记载的诊治乳房疾病的女医生。

二、魏晋南北朝至元朝

自魏晋南北朝起,中医诊治乳房病的记载逐渐增多,内容不断丰富。

公元499年,由龚庆宣编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记载了治疗乳痈、发乳、妬乳等乳房病的方药,如淡竹叶汤、生地黄汤、辛夷汤等。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不但收录了数十首治疗妒乳、乳痈、乳头破裂、发乳、乳中瘰疬诸病的经验方,而且提出乳痈形成的病机是“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产后不自乳,蓄积乳汁作痈”等,并记载用湿热敷,或蒲公英捣敷,或煎汤内服等治疗乳痈的法。《肘后备急方·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中论述了“石痈”的临床特点,颇似乳岩,“若恶核肿结不肯散”“石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妇人杂病第十》记载用针灸治疗乳痈:“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设有专门论述乳房疾病的篇章,列举了乳肿候、妬乳候、乳痈候、乳疮候、发乳溃候、发乳后渴候、发乳下利候、发乳久不差候、发乳余核不消候、发乳瘘候、疽发乳候、乳结核候、(乳)石痈候等,并论述其病因病机。指出乳痈、乳疽的区别,“肿结皮薄以泽,是痈也”“肿而皮强,上如牛颈之皮,谓之疽也”;乳痈可由“劳伤气血,其脉虚,腠理虚,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亦可“因乳汁蓄积,与血相搏,蕴结生热,结聚而成乳痈”;而“诊其右手关上脉,沉则为阴,虚则病乳痈,乳痈久不差,因变为瘘”。在“妒乳候”中则精辟地指出乳痈的病因病机,“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牵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更提出至今仍有临床意义的乳痈初期的治法,“初觉便以手助捻去乳汁,并令旁人助嗍(suō,吮吸)引之”。《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乳痈候》还描述了发生于妊娠期的乳痈,“怀娠发痈肿,及体结痈,此无害也。盖怀胎之痈,病起阳明,阳明胃之脉也,主肌肉,不伤脏,故无害”。《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痈疽病诸候上·石痈候》:“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如石头,故谓之石痈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乳石痈候》专门论述了乳石痈的形态及其病因病机:“乳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微痛热,热自歇,是足阳明之脉,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而寒多热少者,则无大热,但结核如石,谓之乳石痈。”指出乳石痈的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坚硬如石,此可以说是乳岩命名的起源。其用“核皮相亲”对肿块与皮肤粘连的临床特点做了确切而又形象的描述,至今仍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乳痈的辨脓、切开排脓时机及内服外治方药都有详尽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第二》:“发乳若热,手不可得近者,先内服王不留行散,外摩发背膏。若背生破无苦,在乳宜令极熟,候手按之随手即起者,疮熟也,须针之,针法要得著脓,以意消息,胸背不过一寸。”孙氏指出,乳痈切开宜熟不宜生,并注意进针深度不超过1寸。其“乳痈切开宜熟”的观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书中记载的鹿角散方、连翘汤方等,至今仍运用于急性乳腺炎的治疗。《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肠痈第二(妒乳、乳痈附)》:“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痒搔之黄汁出,浸淫为长,百种治不差者,动经年月,名为妒乳。妇人饮儿者乳皆欲断,世谓苟抄乳是也。宜以赤龙汤及天麻汤洗之,敷二物飞乌膏及飞乌散佳。若始作者,可傅黄芩漏芦及黄连胡粉散并佳。”所述病证与现在的乳房湿疹样癌或乳房湿疹相似,其天麻汤、轻粉为主的飞乌膏,以及黄连胡粉散等外用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王焘的《外台秘要·乳痈肿方》中记载了众医家对乳痈的治法:“广济疗乳痈大坚硬,赤紫色,衣不得近……大黄、芍药、楝实、马蹄……覆取汗,当睡着,觉后肿处散不痛,经宿乃消,明晨更服一匕,忌冲风热食。”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医家治疗难治性或久治难愈的乳痈的经验。

宋代陈自明所著的《外科精要》和《妇人大全良方》,对乳房病的论述更为详尽。《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产后乳汁或行或不行方论第十一》:“凡妇人乳汁或行或不行者,皆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也……盖妇人之乳,资于冲脉,与胃经通故也。”认为乳汁的生化与运行是冲任之气血所化生,通过胃经输送,说明了乳房的经络与生理的关系。书中还描述了多种乳房疾病。《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产后吹奶方论第十三》:“夫产后吹奶者,因儿吃奶之次,儿忽自睡,呼气不通,乳不时泄,蓄积在内,遂成肿硬。”认为吹奶是因婴儿含乳而睡所致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产后妒乳方论第十四》:“夫妒乳者,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乳不泄或乳胀,捏其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牵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初觉便以手助捏去汁,更令旁人助吮引之,不尔或作疮有脓,其热势盛,必成痈也。”描述了产后妒乳的成因和症状特征及治疗方法。陈氏又指出:“吹奶、妒乳、乳痈,其实则一,只分轻重而已。轻则为吹奶、妒乳,重则为痈。”认为吹奶、妒乳、乳痈是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妇人大全良方》中,根据病机选载了治疗吹奶、妒乳、乳痈的单方、验方50余首,剂型有散剂、水煎剂、酒煎剂等,用法有内服、外洗、外贴、外敷、外涂等,并介绍了按摩、吸乳等疗法,内外合治,对控制病情发展,尽早治愈,缩短疗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圣济总录·痈疽门·乳痈》对冲任二脉与乳房的关系做了极其重要的论述,指出冲任不调是发生乳房疾病的基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治妇人乳痈诸方》:“妇人乳汁不下,内结成肿,名为乳毒。”认为乳痈的病因主要是乳汁淤积。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卷五·痈疽八十五》中提出,乳痈病因病机是“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盛而化脓”。并详载治乳痈方药:“青皮、瓜蒌、橘叶、连翘、桃仁、皂角刺、甘草节,破多加参、芪,上以水煎,入酒服。”“疏厥阴之滞以青皮,清阳明之热以细研石膏,行污浊之血以生甘草之节,消肿导毒以瓜蒌子,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刺、金银花、当归,或散,或汤,或加减,随意消息。”朱氏诊治乳房疾病之精当可见一斑。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下·附方》载有“白丁香散”“治妇人吹奶,初觉身热头痛寒热及胸乳肿硬,是其候也。服之能令下其乳汁,通其血脉,立能自消矣”。在此提出了乳痈初起应以“通”为法,以“消”为贵。还有“皂蛤散”,“治妇人因露风,邪气外客于乳内,始为吹奶,积久不消,以为奶痈。此药导其汁,散其风邪,汗出,其病自然痊愈矣。”指出外吹乳痈的成因之一是外邪侵袭,治疗仍以通导消散为法则。齐氏总结了元以前医家的经验,强调外科疾病的治疗必须从整体出发,内外兼顾,“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是舍本求末”。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医家辈出,著作涌现,关于乳房疾病的诊治理论和经验日渐成熟。

明代汪机《外科理例·卷四·乳痈一百七》论乳痨:“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痨症也,肝经血少所致。”不仅阐述了此病的发病原因,还描述了此病的临床特征:“乳内结核年余不消,日晡微热,饮食少思,溃而日出清脓不止。”指出乳痨应与乳癖及乳岩相鉴别。此外,其对乳痈、乳疽、乳岩等病的诊治经验也值得借鉴。

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乳疬》曰乳疬:“此疾因女子十五六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二次,或过月不行,致生此疾,多生寡薄,形体虚弱……每乳上只有一核可治,若串成三四个即难疗也。”《疮疡经验全书·乳岩》中提出乳岩“已嫁未嫁皆生”,认为乳岩的病因在于“阴极阳衰”“此毒阴极阳衰,奈虚阳结而与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若未破可疗,已破即难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强调早期诊治:“早治得生,若不治,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

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之五·乳痈》记载了乳漏、乳疳等疑难少见病。“乳核久之一年半载破而脓水淋漓,日久不愈名曰乳漏”。这可能是指乳房结核形成窦道。“有养螟蛉之子,为无乳,强于吮之,久而成疮,经年不愈,或腐去半截,似破莲蓬样,苦楚难忍,内中败肉不去,肉不生乃阳明胃中湿热而成,名曰乳疳”。此病证类似乳头湿疹样癌。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卷之二·图形十五症·乳癖》云:“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过,久则成毒。”所谓“成毒者”,可能指有恶变的倾向。

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九·妇人规下·乳病篇·乳少》云:“妇女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强调了冲任之脉与乳房生理的密切关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不少治疗乳房疾病的药物,如:“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又认为青皮能“消乳肿,疏肝胆”;穿山甲有“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之功;僵蚕能治疗“痰疟癥结,人乳汁不通”。

杨清叟对乳痈初起忌用凉药颇有心得。其在《仙传外科集验方·敷贴热药第四·回阳玉龙膏》云:“妇人乳痈……初发之时,切不宜用凉药冰之,盖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结实肿核,其性清凉,若为冷药一冰,凝结不散,积久而外血不能乳者,方作热病,蒸逼乳核而成脓,其苦异常。”“用南星、姜汁酒二药调均敷,即可内消。”杨氏认为,乳痈初起忌凉敷,过用凉药可以造成“欲消不消,欲脓不脓”,即转化为慢性或亚急性迁延性乳腺炎。

陈实功《外科正宗》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记述了多种外科疾病,素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外科正宗》专立乳房疾病章节,详尽阐述了乳房的经络生理、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乳痈论第二十六》中论述乳痈:“乳子之母不能调养,以至胃汁浊而寒滞为脓。又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初起必烦渴呕吐,寒热交作,肿痛疼甚,宜牛蒡子汤主之。厚味饮食,暴怒伤肝妄动结肿者宜,橘叶散散之。”治疗外吹乳痈未成脓者使用的“牛蒡子汤”及“鹿角散”等方药,至今仍为中医外科医师所沿用。在论述内吹乳痈时陈氏说:“怀孕之妇乳疾曰内吹,因胎气旺而上冲,致阳明乳房作肿,宜石膏散清之,亦可消散;迟则迁延日久将产出脓,乳汁亦从乳窍流出,其口难完,有此者,纯用托补生肌,其口亦易完矣。”还详细描述了乳岩的病因及诊治:“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粟,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凡犯此者,百人百必死,如此症知觉若早,只可清肝解郁汤或益气养荣汤,患者再加清心静养,无罣无碍,服药调理只可苟延岁月。”陈氏不仅阐述了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还认识到此病的恶性程度,提出了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陈实功对男子乳疾也有阐述:“男子乳节与妇人微异,女损肝胃,男损肝肾,盖怒火房欲过度,以此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血脉不得上行,肝经无以荣养,遂结肿痛。”还详细论述了乳房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初起发热恶寒,头眩体倦,六脉浮数,邪在表,宜散之。发热无寒,恶心呕吐,口干作渴,胸膈不利者,宜清之。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结肿坚硬微痛者,宜疏肝行气。已成焮肿发热,疼痛有时,已欲作脓者,宜托里消毒。脓已成而胀痛者,宜急开之。又脾胃虚弱,更兼补托。溃而不敛,脓水清稀,肿痛不消,疼痛不止,大补气血。”陈实功对乳房疾病的治疗,在辨证基础上,理法方药灵活多变,以阴阳为纲,运用消、托、补诸法,不但详于内治,更发挥外治的作用,悉诸刀圭,独树一帜,对后世治疗乳房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陈实功对乳房的保健也有研究,他创制了“下乳天浆散”,对哺乳期妇女“乳汁微少,或生儿日久乳少”者,在以猪蹄汁煎服中药的同时,“以热木梳梳其乳房”,乳汁即可“如泉涌而来”。还创制了“回乳四物汤”,重用“炒麦芽二两”,此法现仍为临床医师所用。

祁坤《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详述乳痨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乳劳,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窜延胸胁,破流脓白汁,而内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治疗:“初起宜隔蒜灸之,绀珠膏贴之,蒌贝散消之,已成者必见阴虚等症,兼八珍汤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补之,已成者用瓜蒌散调之,兼用六味地黄丸料,以培其本。”这些治法,常为后世效法。还指出乳痈的治疗:“未成形者消之,已成形者托之,内有脓者针之,以免遍溃诸囊为害,防损囊隔,致难收敛。”可见祁氏已经认识到对乳痈已成脓者应及时切开排脓,以防传囊之变。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乳部证治·乳疽》则记述了乳疽的诊治:“乳疽,乳房结肿一块,皮色不异,坚硬木痛,治法同流注。”

清代高憩云在《外科医镜·乳岩乳痰乳癖》中对乳岩、乳痰、乳癖做了鉴别诊断:“凡乳岩一症,多系孀妇室女……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而成……然予三十年内,所见乳岩症不下一百有奇,其间偶有一二苟延岁月,竞得终其天年者,其故何哉?殆非真乳岩,乃类乳岩,斯即谓之乳痰、乳癖……初如棋子,渐如李,又如桃,虽坚硬似石,然与乳岩之挺若峻岩不同,初推之似活动,久则皮肉亦粘成一块,却不甚疼痛。缘乳痰、乳癖以思虑伤脾为主,肝郁次之;乳岩则以忧郁伤肝为主,脾胃次之,三症初起毫无异同,不过乳岩未溃时则硬若岩,溃则嶙峋,与堆砌假山无异。”

顾世澄《疡医大全·卷二十·乳衄门主论》详论了乳衄:“妇人乳房并不坚肿结核,唯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乃属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也。治当平肝散郁,养血扶脾为主。”指出了乳衄的病因病理为忧思过度,肝脾受损,确立了重在平肝散郁、养血扶脾的治疗原则。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卷中·辨乳痈乳疽论》详细描述了乳头破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内服外治方法:“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刺也,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疏泄所致……内服加味逍遥散,外以白芷末,乳汁炖熟调敷。”在《疡科心得集·卷中·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中谓:“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认为此病“良由肝气不舒郁积而成”,主张用逍遥散疏肝解郁。还认为乳岩的病因是“忧郁思虑,积想在心,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癖塞结聚成核”。其对乳痨、乳癖和乳岩在发病过程中乳房内出现结核辨之甚详,开乳房肿块鉴别诊断之先河。

陈世铎《洞天奥旨·卷七·乳痈》将乳房病分为乳发、乳痈、乳疽、乳核、乳漏、乳疳、乳岩。书中载有治疗乳吹、乳痈的方剂,如和乳汤、消化汤、救乳化毒汤、英藤汤,龙葱散、射干和萱草根研末蜜调外敷等。提出用回阳玉龙膏治疗乳吹、乳痈等初发,认为“切不可用凉药,恐凝住其血,不能化乳。宜此方中加南星,姜汁、酒调匀,热敷即消。欲急消,加草乌末,能破恶除寒。如已成痈,则用冲和膏治之,或加草乌、南星二味最妙。如破后,当观其源,若源于冷,用冲和收功;源于热,用洪宝膏退热。生肌,须加乳香、没药。止痛,内服神效瓜蒌散治之”。辨证明晰,用药精到。陈世铎另一医著《石室秘录·卷四(御集)·奇治法》记录了男子乳疬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男子乳房忽然壅肿如妇人之状,扪之疼痛欲死,经年累月不愈者,乃阳明之毒气结于乳房之间也。然此毒非疮毒,乃痰毒也。”

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胸乳部》中论述了内外吹乳、乳疽、乳痈、乳发、乳漏、乳中结核、乳劳、乳岩等多种乳房疾病。“乳痈乳疽乳房生,肝气郁结胃火成,痈形红肿焮热痛,疽形木硬觉微痒,痈发脓成十四日,疽发月余脓始成,未溃托里排脓治,已溃大补养荣灵。”认为这两种病证的病因病机是肝郁胃热蕴蒸所致,并简要概括了其临床特征。在描述乳岩时云:“乳岩初结核隐痛,肝脾两损气郁凝,核无红热身寒热……耽延续发如堆粟,坚硬岩形引腋胸,顶透紫光先腐烂,时流污水日增疼,溃后翻花怒出血,即成败证药不灵。”指出乳岩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到了晚期,则预后不良。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乳病源流》中指出男子乳疬因“怒火房劳过度,以致肝燥肾虚,亦如女子结核肿痛者,此男女所以异而同,同而异也,当分别治之”。其在《妇科玉尺·卷六·妇女杂病》亦提及女子乳疬:“其有乳疬者,女子十三四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二次,或过月不行,致生此疾。多生于寡薄虚弱之人。每乳上止有一核,可治。若串成三四个,即难疗。宜服败毒散加生地,再服黄礬丸,通用逍遥调经汤。”

余听鸿对乳房疾病的诊治尤为精深,其许多精辟而独特的见解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他在《外证医案汇编·乳胁腋肋部》中指出:“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又云:“鄙见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脾胃土气,塞者为痈;肝胆木气,郁则为痈;正气虚则为岩;气虚不摄为漏;气散不收为悬;痰气凝结为癖为核,气阻络脉乳汁不行,或气滞血少,涩而不行。”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乳房疾病的关键在于一个“气”字,而且在乳房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也强调:“若治乳从一气字着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夹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阴生阳长,气旺流通,血亦随之而生,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余氏总结了历代医家的经验,提出了“气病则乳病”的观点,强调了疏通气机在乳房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他的学术观点,奠定了理气疏络治疗乳房疾病的理论基础,至今对乳房疾病的诊疗实践仍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余听鸿还详述了乳疬的病因病机:“男子之乳房属肾,何也?男以气为主,女以血为先,足少阴肾之脉,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水中一点真阳,直透三阴之上。水不涵木,木气不舒,真阳不能上达。乳中结核,气郁,无血液化脓,比女子更甚。虽云肝病,其本在肾。”

林珮琴《类证治裁·卷之八·乳症论治》云:“乳症多主肝胃心脾,以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而心脾郁结,多见乳核、乳岩诸症……乳岩结核色白,属阴,类由凝痰,男妇皆有,惟孀孤为多,一溃难治。”指出了乳岩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预后。

马培之在《马培之外科医案》中认为“乳头为肝肾二经之冲”,指出乳核和乳岩的病因是截然不同的:“乳岩、乳核,男女皆有之,惟妇人更多……痰气凝滞则成核,气火郁结则成岩。核则硬处作痛,岩则硬处不痛,四周筋脉牵掣作痛。”认为乳岩是由郁火而得,乳核是由痰气而成,审因论治则乳核宜用疏肝理气消核,乳岩应以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为原则。其乳岩用药忌温燥的观点,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历代医家对于乳房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病种涉及较广,包括乳痈、乳发、乳疬、乳癖、乳核、乳痨、乳岩、乳衄、乳疳、乳头风等;治疗方法众多,内治、外治方药丰富,为中医乳房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历代医家对于乳房疾病诊治的论述还缺少系统性,部分病名、概念存在混淆,诊治观点不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