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革命创造美好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美好生活的内涵

美好生活的内涵在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创新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吴维海[1]认为美好生活是与特定历史时代的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是社会发展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包含了对发展成果(财富等)的占有,精神价值与意义的体验、感受,以及主体际(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等。它是公正社会的制度安排和充满理性、自由、开放氛围的生活。美好生活既包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硬需求”,也包括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的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软需求”。张诚[2]认为应从物质性、人民性、发展性三个维度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路径,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实现人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朱雨可等[3]将美好生活需求定义为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产生的获取各种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消费资料的意愿和消费的主观体验。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个人感知”和“国家与社会发展”是诠释美好生活的不同维度。美好生活是包括物质充裕、精神富足、制度公正、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等诸多要素在内的完整的生活系统。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内涵也逐渐丰富。美好生活是指人们各种生活需要的适度满足。每一个人的生活需要是包含多方面的。这多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适度的满足。

(1)物质性需要。物质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要,是人类第一层次的需要,如食物、服装、住房和种族繁衍等。

(2)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在物质性或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是第二层次的需要。它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安全需要主要包含:一是生命安全;二是财产安全;三是食品安全;四是药品安全;五是空气安全。社会保障需要主要包含: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社会公正需要主要包含:一是希望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有序社会;二是希望办事和执法公正;三是希望分配公正,共同富裕;四是希望干部选拔公正,人尽其才。

(3)心理性需要。这是人类第三个层次的需要。心理性需求包含两方面:一是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价值,对自身的未来充满信心;人格独立,不依附于他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的需要。

本书第一章对质量革命所做的分类,是基于上述分类,从服务提供者这个角度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