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如此贤君,夫复何求?
毕自严担任平粜大使之后,可谓是忙的脚不沾地。
他在京城选完之后,又立即奔赴各个州府选人,所幸都在京师周围,加上礼部的配合,倒不是很难办。
并非刘恒不愿将此令推行天下,而是,要一口吃成个胖子,着实难办。
一则时间不够,二则银两不足。
三百万两银子,撬动京师周围各州府的粮价绝对足够了,甚至可以做到控盘,但如果要推行天下,三百万两,不过是杯水车薪。
除此以外,京师周围,不管出了什么意外,刘恒都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迅速消弭。
而偏远之地,刘恒根本不了解当地的情况,而且也没有足够信赖的人去主持,毕竟,一个毕自严,也是分身乏术。
若是出了什么状况,刘恒得到消息至少是一个月以后了,再做出对策,已然为时太晚。
是故,刘恒看的很清楚,要做成这件事,只能徐徐图之。
而其中,刘恒未尝没有通过此事,检验毕自严的想法。
如果最终能够实控住京师周围各地的粮价,那么,毕自严麾下,就等若说有了一批可靠的官吏。
这批官吏天然忠心于皇权,也由不得不忠心。从入仕选拔科考到官场任用,一切都可以说是他这个皇帝一手操持,每一个步骤都打上了他皇帝的标签,若是其中有人敢对他这个皇帝不忠,等若是自绝于天下。
毕竟,你连一手提拔你的人你都不忠心,谁还敢用你?
当然,刘恒也清楚,这些人之中也一定会有一些人因为小恩小惠就被人给拉拢过去了,但这不要紧,刘恒要做的只要将这些人筛选下去即可。
让这些新进入官场的士子去收购粮食,就等若是和旧有的利益集团开战,能留下来的,一定有着重用的价值。
而有了这一批可靠的官吏,那接下来刘恒转圜的空间就大了许多,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此番粮价保卫战必须胜利。
如果失败,那今后刘恒想要启用这些人,必是困难重重。
“大人,库中只留了三十万两压仓银,其余一切银两都拨付出去了。”一名小吏来到毕自严面前,恭声回禀,与此同时,将账册递到了毕自严面前。
毕自严打开账册,翻看一番,微微点头。
看着毕自严忧心忡忡的模样,小吏这段时间与毕自严相处的久了,不禁开口道:“大人,是在担心什么?”
“本官心中实在是没有底啊!”毕自严脸上不禁露出无奈之色。
真正去做,毕自严才知道眼前这趟浑水有多深,各地的豪强和京城中的大臣权贵,岂会轻易吐出口中的肥肉?
别的不提,就这段时日,他毕自严家中的门槛生生的被人踏矮了一截。
那些来客带来的礼物也是五花八门,金银珠宝,美女珍奇,古玩字画这些东西可以说得上是应有尽有,完全烂大街了。
不客气的讲,现在就算是他毕自严要天上的星星,也一定会有人想方设法的给他弄来。
而当这些各怀目的的人在吃了闭门羹之后,指望这些人回去还能老老实实,不搞事情,毕自严反正是一点不信。
明面上不敢使绊子,暗地里还不敢下黑手么?
对于这些人要使的手段,毕自严自然是提前皆有防备。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毕自严也不确信,这些人会不会使出别的招数。
他更不确信,最终能不能打赢这场粮食价格保卫战。
“毕公,各地粮价传回来了。”张道睿气喘吁吁,连忙将搜集来的粮价递到毕自严手中。
毕自严打开看了看,顿时眉头紧锁。
粮价收购已经好些时日了,但是粮价还在持续下跌中,根本不见缓。
这证明市面上的粮食根本不见少。
有人在故意抛粮。
此时,张道睿在一旁道:“毕公,锦衣卫汇总各地的消息,京城周围有大户在互相串联,还有一些人似乎与流寇赵天王有所粘连……”
听到此处,毕自严瞬间感觉事态逐渐严重了,完全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想到此处,毕自严当机立断,忙对身旁小吏道:“库中三十万两银子不要留了,按照计划全部拨出。”
“此外,传令告诉各地购粮的士子,告知他们,粮价事关黎庶性命以及他们前程,他们背后族人若有人不晓时事,于此时抛售粮食,与朝廷作对,甚至暗中与匪寇勾连,此等皆为大罪。”
“悬崖勒马,本官尚可稍做宽宥,若是不知悔改,此番事毕,本官绝不轻纵。”
“若有人知晓大义,爱护黎民,明朝廷苦心,主动和朝廷一起收购粮食,本官亦会酌情审定,上报陛下,予以褒奖。”
“请士子向自己族人诉说原委,阐明利害关系。”
说完,毕自严看向了身旁的张道睿,道:“张佥事,吾等需要立即进宫,面见陛下,商讨对策。”
张道睿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二人雷厉风行,一个时辰以后,出现在乾清宫中,向刘恒阐明事情原委。
在看到粮价的变化之后,刘恒脸色淡然。
显然,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若是一切正常,刘恒反而要怀疑其中,是不是有猫腻了。
“爱卿打算如何?”刘恒看向了毕自严。
毕自严略微思索,道:“臣请陛下再行拨付五十万两,以做筹备。”
“要控制粮价,卿有几成把握?”
“不足两成。”
“一百万两呢?”
“五成。”
“两百万两,几成把握?”刘恒目光灼灼,盯着毕自严。
“此事必成。”此刻,毕自严话语斩钉截铁。
“王承恩。”刘恒看向了一旁。
收到来自皇帝的示意,王承恩当即道:“毕公,陛下早知其中会有波折,是故早已经备下了两百万两的压仓银,便是为了一定要做成此事。”
“毕公且放宽心,两百万两随后便到,如何调拨,悉听毕公之令。”
听到这里,毕自严看向皇帝,眼神中满是震惊。
对于皇帝敏锐的判断,毕自严不得不刷新一番自己的认知。
震惊之余,更有感动,如此贤君,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