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说大秦(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秦国麻隧大败

秦桓公败了一场,又低调下去,而且这一低调就是十二年。

客观地说,秦桓公并不算一个有水平的国君。以前他的先祖秦穆公不对外用兵时,就一心扑在秦国的建设上,到处招揽人才,不管年纪多大,不论出身好坏,只要面试过关,统统录用。就这样,秦国很快从不起眼的新兴诸侯成长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可秦桓公宣布不参与诸侯事务,就等于给自己放了长假,一点富国强兵的政策也没有出台。这样一来,虽然秦国有了十二年的太平日子,但秦国还是原来的秦国,一点也没有与时俱进。与晋、楚等国比起来,秦国已经明显落伍了。

不过,秦桓公并不觉得自己落后,他觉得经过十二年的休养生息,是时候让世人见识一下大秦的实力了。于是,就在他继位的第二十三年(前582),秦桓公决定把晋国痛打一顿。

客观地说,秦桓公选在此时出兵晋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晋国这些年来内乱不止,去年晋国的世家大族赵氏几乎灭族(只剩下了孤儿赵武),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其他诸侯看到晋国的情形,也不把晋国当霸主看了。晋国在诸侯中的人气不断下跌,这让秦桓公看到了打破晋国权威的希望。

做出决定之后,秦桓公就开始调集军队,还派人去联系白狄。可是,他只看到晋国的弱项,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软肋。晋国虽然内乱不止,但还有很多人才,那些人才还很会打仗。其他各国虽然对晋国爱搭不理,但也只是在观望,并没有真的跟晋国交恶。因为敢于挑战晋国的,都已经被晋国狠狠教训了。

而秦国自己呢?只有秦桓公一个人充满雄心壮志,更要命的是他手下没有一个能替他排忧解难的人才。至于外援,除了白狄之外,就没有别的人了。而且,白狄历来没有什么好名声,秦国跟白狄联合,不管对晋作战胜负如何,其他诸侯都只会对秦国冷眼相待。综上所述,秦国这次攻打晋国能占到便宜吗?根本不能。秦桓公不得不又一次郁闷地退兵。

第二年,晋景公去世,他的儿子晋厉公继位。晋厉公刚当上国君,也像他老爸一样,觉得秦国是个麻烦国家,但如果不跟其搞好关系,自己就会麻烦不断,于是他就派使者出使秦国,商讨恢复邦交事宜。秦桓公一口答应。于是,双方商定,在令狐举行会盟,双方国君都出席。

晋厉公听说秦桓公答应得很爽快,当然很高兴,很早就带着晋国代表团来到令狐。可秦桓公来到王城之后,却有了别的打算。他在王城住了下来,叫史颗当自己的全权代表,渡河去跟晋国会盟。

晋厉公兴冲冲地来到令狐,以为能和秦桓公面对面进行沟通,最后只等来个秦国的大臣,心里当然很不舒服,可会盟是自己提出来的,自己毁约实在说不过去,只得跟史颗会盟。不过,作为回敬,晋厉公也派大夫郤犨到王城去跟秦桓公会盟。

秦桓公见晋厉公被他耍了居然一声不吭,觉得晋国新君就是个软柿子,要是不去欺负一下太吃亏了。回到都城后,他就派人去联系白狄,商量联合出兵攻打晋国一事。白狄当然答应。于是,秦桓公撕毁了秦晋盟约,跟白狄再一次攻打晋国。可惜,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这一战对于秦国而言,直接收益等于零,间接损失却很大,因为晋厉公觉得自己的好心被秦桓公糟蹋了。秦桓公在会盟时就各种“作妖”,盟约才签订几天就被撕毁,真是可恶!晋厉公知道,对秦桓公这样的人,不狠狠地打击一下,他是不会老实的。晋厉公更知道,秦桓公虽然三番五次受挫,但秦国到底还是个大国,本身还有一定的实力,如果光靠晋国去和秦国死磕,即使真的可以把秦国痛打一顿,晋国也可能会元气大伤。而南面的楚国正虎视眈眈,紧盯着晋国的一举一动。如果晋国跟秦国开战,损伤太大,到时难免会被楚国占了便宜。

晋文公当了霸主之后,晋国人总是认为霸主是自己家的。后来霸主之位被楚庄王抢走,他们就天天思考着要抢回来。抢回来之后,又天天考虑着怎么巩固。所以,在晋国人心目中,头号对手不是秦国,而是那个曾经从他们手里抢走霸主招牌的楚国。因此,在跟秦国交手时,他们得把楚国考虑在内。

楚国在楚庄王死后实力有所下降,在几次交锋中都被晋国打得大败。不仅如此,晋国还派巫臣之子到吴国去,扶植吴国与楚国抗衡。丢掉了霸主之位的楚国变得谨慎起来,尽量不和秦、晋等大国发生冲突。楚国高层很清楚,秦、晋两国迟早会发生一场大战,自己最好不要卷入其中。

既然楚国是这种态度,那么只要跟楚国建立友好关系,晋国就可以心无旁骛地跟秦国开战了。于是,晋国转而谋求跟楚国修复关系;而且,晋国的这项工作做得相当早。早在晋景公十八年(前582),晋景公就主动释放了楚国的战俘钟仪。

钟仪出身宫廷乐师世家,他本人也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楚国封的郧公。在一次楚郑之战中,钟仪成了郑国的战俘。郑国把他送给了晋国。晋国当时也没有在意,就把他囚禁在军府里。

后来,晋景公意识到,晋国再怎么强大,也不能腹背受敌。他把秦、楚两国国君进行了一番比较,觉得跟楚共王打交道更好一些,秦桓公的野心实在太大。怎样才能找到跟楚国修复关系的契机呢?晋景公绞尽脑汁也不得其法,直到某天在军府里看到钟仪。

他问军府的人:“那个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呀?”

军府的人回答:“他叫钟仪,是郑国献给咱们的俘虏。”

随后,晋景公就把钟仪找来问话。他问钟仪的出身,钟仪回答自己是个乐师。于是,晋景公就请钟仪弹琴。钟仪弹了一首楚国的曲子。晋景公又问楚共王这个人怎么样,钟仪一开始还推辞,不肯回答,晋景公再三追问,钟仪才说了一件楚共王还是太子时候的事情。

之后,晋景公就把跟钟仪见面的事告诉了士燮。士燮对晋景公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到了这个时候,都没有忘记他的祖国。咱们应该放他回去。他一定会促成晋、楚两国的友好。”

晋景公同意了。于是,钟仪就带着晋景公的厚礼回到了楚国。楚共王见钟仪回来了,当然很高兴。楚国本来就不想再跟晋国打下去了,看到晋国主动提出和好的要求,楚共王连忙派公子辰出使晋国,晋景公也立马派使者对楚国进行友好回访,双方互动的级别不断提高。遗憾的是,这种友好访问没持续多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晋厉公继位后,没有把老爸的政策扔进垃圾桶,而是继续执行联楚防秦的外交政策。宋国大夫华元和楚国令尹子重、晋国执政栾书都很有交情,看到楚、晋双方在进行接触,就出面为两国奔走。晋厉公二年(前579),在华元的主持下,晋、楚两国代表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双边会谈,签订了一份和平协议。这对晋国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而秦桓公对晋、楚两国的这些动作视而不见,还傻乎乎地联系楚共王,打算跟他联合起来攻打晋国。楚共王当然不会因为秦桓公几句轻飘飘的话,就轻易放弃来之不易的和谈成果。不仅如此,他还派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听后大怒,觉得非得教训一下嬴荣(秦桓公)这个老家伙不可。

当然,这并非事情的全部,晋厉公攻秦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在诸侯间重新树立起晋国的霸主威风。而跟秦国联合的白狄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口。众所周知,尊王攘夷是霸主的责任。白狄不就是夷人吗?于是,就在晋楚修好的当年秋天,晋国出兵打败了秦国的外援白狄。就这样,秦国只能孤军奋战了。

到了第二年四月,晋厉公派吕相去见秦桓公,并带去了一篇著名的檄文——《绝秦书》。《绝秦书》回顾了晋、秦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从晋献公和秦穆公的交往开始,一直写到现在,里面历数了秦国的所有问题,并指出正因为秦国有这么多不仁不义的行为,所以晋国要和秦国绝交。虽然这篇檄文中的一些问题不免有强词夺理之嫌,但其极具鼓动色彩,让人一看就觉得秦国历代先君都是不仁不义之辈,这样的国家必须要受到惩罚。这篇开千古檄文之先河的《绝秦书》被收录于《左传》,后来以“吕相绝秦”之名被收入《古文观止》。

发表了《绝秦书》之后,晋国正式向秦国宣战。这次,晋国派出了最强阵容,晋国八卿[2]栾书、荀庚、士燮、郤锜、韩厥、荀罃、赵旃、郤至都领兵出征。晋厉公也随军出征。他们率军来到了洛邑,与已赶到那里的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军队会师。

晋国与诸国在洛邑举行会师仪式,是有一定理由的。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控制周天子这块天下共主的活招牌,让周天子承认现在晋国是诸侯联军的总指挥,从而让晋国的霸主地位合法化。九国在洛邑开过军事会议后,就向秦国开进。秦桓公听说之后,根本没害怕,也没去找帮手,而是直接带领秦军正面应战。

五月,九国联军和秦军在秦地麻隧会战。虽然秦军在主场作战,但架不住九国联军人数多、冲锋猛,很快就有了落败的迹象。秦桓公这才意识到,跟九国联军硬碰硬真不是个好办法,只得下令撤退。九国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侯丽才收住脚步。

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为“麻隧之战”。大战以秦军大败而告终。诸侯联军还俘虏了秦国大将成差和不更女父[3]。不过,晋国并没有吞并秦国的打算。一来,他们的实力还不够;二来,秦国是个大国,战略纵深太长,容易生出后顾之忧;三来,晋国刚刚抢到霸主之位,不宜让跟随其的诸侯国损耗过多,以免彼此间生出嫌隙;四来,晋国也有后顾之忧,如果晋国陷入秦国的泥潭之中,楚国就有可能马上撕毁和平协议,突然向晋国发动攻击,大占便宜。于是,晋国宣布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