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说大秦(贰)](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72/53273872/b_53273872.jpg)
第7章 晋楚隔空过招
郑国的事告一段落之后,楚国也没有闲着。就在郑国和晋国讲和的第二年,楚国出兵伐吴。也许,在楚共王看来,既然向中原地区发展不顺,那通过吞并身边的吴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也是好的。也有人说,楚共王是在报复吴国为屈巫攻打楚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吴国虽然地处南方,却是姬姓诸侯,其先祖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周朝的先祖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按照惯例,太伯应该是太王的继承人,可周太王很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觉得只有让姬昌来当国君,大周才能兴旺发达。
太伯和仲雍看出了老爸的心思,两个人一商量,觉得自己都不应该继续待在国内了,就跑到当时号称蛮夷之地的南方,“文身断发”。据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表示自己已经是蛮人,不能够再受重用了。就这样,季历成了周太王的继承人。后来,姬昌成了周文王。
太伯到了蛮地之后,“自号勾吴”。很快,他就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从而归之千余家”。后来他被拥立为吴太伯。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承了他的位置。后来,周武王伐纣成功,还派人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王室来人找到了兄弟二人,哥哥周章被封为吴国之君,弟弟虞仲被封为虞国之君。
吴国由于地理位置所限,跟中原诸侯很少有往来。此时的吴王叫寿梦。吴国的开国君主周章的爵位只是子爵,按照正常的称呼,吴国之君应该被称为吴子才对。可吴子在这方面却向楚国学习得很到位,直接自称吴王。
吴王寿梦二年(前584),出奔晋国的楚国申公屈巫,为了报复杀死自己全族的子反、子重,在征得晋景公同意之后,亲自到吴国来教他们使用战车。随后,他又留下儿子在吴国担任行人。这就是吴国与中原诸侯来往的开始。
吴王寿梦五年(前581),吴国伐楚,打败了子反。
楚国此次出兵伐吴已经是吴王寿梦十六年(前570,楚共王二十一年,晋悼公四年)。
一开始时,子重率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拿下了鸠兹,到达衡山,然后派邓廖带着三百名车兵及三千名步兵继续向吴国腹地推进。前面取得的胜利让楚军以为吴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没想到吴军根本不是能力不济,而是没反应过来。此时他们早已做好准备,率军直接与邓廖对垒。结果,楚军大败,邓廖被俘,只有八十名车兵及三百名步兵幸存。子重这才明白,在战场上轻敌真的会吃大亏。
取胜的吴军并没有见好就收,三天后又向楚国发起了进攻,并占领了驾地。当时,邓廖在楚国有良将之称,驾地又是楚国物产丰饶之地,失去邓廖和驾地,楚国人心惶惶。大家都认为,子重应该为此负责。结果,子重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没几天因心病而亡。
子重一死,楚国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郑国迫于诸侯的压力,早已宣布脱楚入晋。晋国的战略决策大获成功。而楚国令尹子辛让楚国本来就不乐观的形势雪上加霜。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子辛是个非常贪婪的家伙,除了在国内横征暴敛,还把罪恶之手伸向了那些附庸国。结果,附庸国不堪忍受,纷纷宣布脱离楚国。最后,连楚国最铁杆的跟随者陈国也离开了。
陈国脱楚的事情引起了楚共王的高度重视。他很快就查明了真相,杀死了子辛。直到子辛死后,陈国才回到楚国的阵营。陈国的问题很容易解决,郑国的问题就没那么好处理了。楚国知道,郑国要是投靠晋国,以后楚国就有大麻烦了,就决定去攻打郑国。当然,楚国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郑国欺负了楚国的跟班蔡国。
郑国跟晋国讲和时间不长,楚军又杀过来了。到底怎么办才好呢?郑国高层进行了紧急磋商,讨论相关对策。
现实很清楚,鉴于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郑国成了晋、楚两国都想争到手的香饽饽。可跟随哪个大国才好呢?跟随晋国,楚国不会放过郑国;跟随楚国,晋国也会气势汹汹地打过来。两面讨好?想也不要想。就算郑国愿意,晋国和楚国也不能答应。看来,还是得选择一方才行。
在选择跟随谁的问题上,郑国高层发生了分歧:子驷等三人认为,应该跟随楚国;子孔等三人认为,应该跟随晋国。双方争论不休。最后,子驷一方获胜,郑国再次脱晋入楚。
不用说,晋国很生气,宣布要给郑国点儿颜色看看。于是,晋、楚两国局势山雨欲来,冲突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