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秘密花园: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旧瓶新酒十四行

巍峨的桥梁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都像是一座巍峨的桥梁。

通过他,法国诗歌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化:自波德莱尔起,经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至瓦雷里蔚成大观,将诗歌从语言的艺术转化为语言的魔术,始有鲜明的现代特征。

通过他,法国诗歌与20世纪诗歌潮流接轨:里尔克将他的《海滨墓园》《纳尔西斯》译进了德语世界;艾略特在论文《从爱伦·坡到瓦雷里》中明确指陈他的“纯诗”观念中的现代性,即:“他不再信赖诗歌目标,只对创作过程感兴趣。”

也是通过他,中国诗人经受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洗礼:梁宗岱算是他的私淑弟子;卞之琳借助对他的译介写出了具有浓郁象征主义味道的诗作……他的影响,甚至在当下中国诗人的写作中仍然不减。

失而复得的大师

瓦雷里少年即享诗名,但21岁那年随家人去意大利的热那亚旅行时,却经历了一次恋爱和精神危机,自此中断诗歌创作20年,转而研究哲学、数学和物理。

多亏好友安德烈·纪德和出版商伽利玛不断催促他将早期诗作结集出版,他才重拾写作,写出了《年轻的命运女神》《海滨墓园》等不朽之作。

1922年,他出版了最重要的作品《幻美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神奇的一年:里尔克写出了《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艾略特发表了《荒原》,乔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普鲁斯特在临终前终于完成了《追忆似水年华》。

一个好朋友多么重要!如果没有纪德的热心与坚持,也许就没有瓦雷里重新焕发的艺术生命,世界诗歌史上就少了一位风格独特的大师。

旧瓶新酒

《失去的美酒》选自《幻美集》,选择的诗体是瓦雷里最钟爱的形式之一——十四行诗。关于十四行诗,瓦雷里声明,他赞同诗人马莱伯的说法:“写完一首精美的十四行诗,作者有休假十年的权利。”他还说:“永恒的荣耀归于十四行诗的创造者。……最美的十四行诗仍有待创作。”像里尔克、艾略特、奥登一样,瓦雷里也是一个十四行诗高手,他极善于在传统的“旧瓶”里,装满充盈现代意味的“新酒”。最关键的是,他还在诗中保留了美。

瓦雷里对多少束缚诗人表达的格律体的褒扬,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自己的格律体,那让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五绝、七律。“戴着脚镣跳舞”,也许跳出的舞姿会让我们格外惊喜也未可知。你也不妨试着写一写十四行诗。

关于艺术创造

全诗表面上并不复杂,写的是诗人偶发神经,向大海里倾倒葡萄酒,酒逐渐消于无形,大海似乎恢复了原状,却又完全不同了……但诗人在这组织得音韵和谐、词句优美的诗中,究竟要传达怎样的深意或情绪,还是让人有些费解。尽管瓦雷里本人肯定反对跳出诗本身去纠缠主题,但我们还是可以作一番猜度。

简而言之,这是一首关于艺术创造、关于精神生活的诗,或者说,是一首探讨诗的诗,是一首“元诗”。

直接的证据是瓦雷里在《精神的危机》一文中的论述。他说:“落到水中的一滴葡萄酒,几乎没有把水染色,就在留下一抹蔷薇色的烟之后趋于消失。这是物理的事实。可是现在,假定在这种消失和复归于清澈的一会儿以后,我们看到在这个似乎又变成纯水的容器之中,到处又现出几滴暗淡的纯粹的葡萄酒——是多么令人惊奇……这种迦拿的奇迹,在智性的和社会的物理学方面并非不可能。”

所谓迦拿的奇迹,典出《新约·约翰福音》:耶稣去加利利的迦拿参加一场婚筵,酒喝光了,他的母亲玛利亚要他想想办法。耶稣虽然以人子的身份申斥了母亲,仍然把水变成美酒给宾客喝。这是耶稣所行的最初的神迹。

显然,这就是那首诗的一个散文版本,而“在智性的和社会的物理学方面”这句话,明白表明瓦雷里所关注的不是物理现象,而是人类的精神生活。

散文与诗

有散文版本作对照,恰恰给了我们一个绝佳机会,从其中的异同去体会什么是诗,诗是怎样进行表达的。

有一天我向海洋里

(不记得在什么地方)

作为对虚无的献礼,

倒掉了宝贵的佳酿。

在诗中,散文版本中的“容器”,在这里换成了“海洋”,一个意涵更丰富的物象,它可以使人联想到人生、世界、存在,不一而足。看到“不记得在什么地方”这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往海里倒酒的举动未必真正发生过,不过是个比方罢了。诗人的目的是“对虚无的献礼”,这几乎是所有艺术创造活动的终极指向。

谁要你消失呀,芳醇?

是听了占卜家劝诱?

也许是我忧心如焚,

想着血,就倒了美酒?

与散文版本不同,诗人在这里不是理智地做实验,而是通过戏剧性场景设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处理,婉转地丰富其内涵。先说外因:以酒酹海的举动颇像一次占卜,所以诗人把责任推到占卜家身上。再说内在需求:由于葡萄酒色与血的红色相近,诗人就将这个举动归因于内心的急迫感,或者说,意欲诉诸创造的内在冲动。如果不算过度阐释的话——毕竟瓦雷里提到了迦拿——还可以将这里的血理解为“耶稣之血”:神的儿子耶稣替世间罪人所流的血。

两句都采用了问句,加强其不确定性。问号的频繁使用,是瓦雷里诗歌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卞之琳也曾学他。

一贯是清澈的沧海

起一阵玫瑰色薄霭,

就恢复明净的原样……

这一节主要是描绘酒在海中洇开又消失的过程,没有什么额外阐发,但值得注意欣赏的是诗人对节奏抑扬顿挫的掌握。可以注意一下省略号的使用。

什么是诗

丢了酒,却醉了波涛!……

我看到咸空里腾跃

深湛的联翩形象……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在许多时候,特别是在影响和改造人心方面,显得特别无能和徒劳。但为什么一代代的艺术家仍然飞蛾扑火、不绝如缕、义无反顾地献身艺术呢?在诗人看来,信念固然很重要,但世界也不总是那么绝情,在不经意间它会给人以某种惊喜,而这惊喜是艺术家应得的报偿,正如他在长诗名作《海滨墓园》的结尾处所说: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

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究竟什么是诗?“丢了酒,却醉了波涛!”就是诗,形象,感人,又出人意表。再对比一下散文版本,就能立即分出高下。在这里,看似一如平常的大海,实际上在葡萄酒所象征的艺术劳动面前,已经悄然改变了性质,它沉醉、沸腾了,甚至被激发出“深湛的联翩形象”,整个世界充满了诗意。“咸空里腾跃”,是典型的通感手法。

深湛的联翩形象”,就是瓦雷里为诗、为艺术所做的肖像,它既有迹可循,又依赖灵感,最主要的是,要靠辛勤的劳作和持久的追求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