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踪迹:古典章回小说的现代承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三国演义》的现代演化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

魏、蜀、吴三国历史,史著有晋人陈寿编撰的《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释为之补充了大量的历史材料。裴松之博引群书,所作注释文字几乎与正文相当(据统计,陈寿《三国志》正文36万余字,裴松之注文达32万余字) 。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一部纪述三国的史书。陈、裴、习的著述构成三国历史叙事的正史。后来论者所谓《三国演义》的“据正史”之“正史”,主要指的就是这些历史著述。从三国时期结束到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出现,经历了千余年。千余年间,三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不绝于野史、笔记,唐诗、宋词、元曲中三国人物及故事亦常常可见。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记载,北宋“说话”中也已经有专门“说三分”的著名艺人。1现存元代《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可能就是流传的说话人的底本。至于戏曲,更是常常搬演三国故事,现存金院本、元杂剧有关三国的剧目尚有四十余种之多。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以降,三国的故事在社会中流传甚广而久,这一过程中经历了长期丰富复杂的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互动交流,形成了相互影响而又不同的三国故事的叙事传统。丰厚的叙事文化土壤,不仅成为罗贯中建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坚实基础,并且为其获得巨大成功提供了条件。

元末明初,《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后,传抄、印刷版本甚多。一般认为庸愚子(蒋大器)于弘治甲寅年( 1494 )作序,嘉庆壬午年(1522)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到了清朝,最流行的是毛宗岗批评本。此书一出,以前所有各本全被压倒而告消影匿迹。而且,毛本之后也没有再加以改订者,因此毛本就成为三国志故事发展的最后形式。”2进入现代,1922年上海亚东书局出版了一套新式标点本《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清代毛宗岗父子评改的《三国演义》,不过却删除了毛氏父子的评点。 1949年以后,最初由作家出版社以毛本为底本,整理了《三国演义》,于1953年初版印行。 1954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参照嘉靖壬午本等版本校订,陆续印行新版。这个版本普及最广,影响最大。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所叙历史时间跨度长,其间王朝更迭,政治集团起起落落,大事件接踵而至,人物众多,命运奇诡(据统计小说里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千多人,见诸史书者七百余人),难以概论。杨尔曾说道:“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聚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3将信史、野史、演义三个概念相提并论,意味着演义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聚取”正史、野史“而演之”,在明代已成一种认识。明代高儒进一步概括了《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十分言简意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4所指“正史”与“小说”,实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精英阶层和大众社会对于历史的不同记忆,“演义”居于二者往复的交流之间,在文体上包罗万象,兼备众体,在风格上调和雅俗。而于《三国演义》的结构,清代毛宗岗的“总起总结”和“六起六结”颇能提纲挈领,指陈特点:

《三国》一书,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其叙献帝,则以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其叙西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竹出降为一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桃园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其叙诸葛亮,则以三顾草庐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叙魏国,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为一结;其叙东吴,则以孙坚匿玺为一起,而以孙皓衔璧为一结。凡此数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或此方起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不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之可知也。5

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169)起,一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吴亡止,三国故事前后百余年。在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家归晋的主线之中,《三国演义》包含有兴亡更迭、枭雄起落、权谋筹运等关目,体现出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精华,并深刻影响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

1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14页。

2 小川环树撰,胡天民译《〈三国演义〉的演变》,《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327页。

3 (明)雉衡山人(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07页。

4 (明)高儒:《百川书志》,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27页。

5 罗贯中:《三国演义》 (毛宗岗批评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6月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