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死,怎么还成圣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出题三仙谶

第二日,李通明从床上醒来时,铜漏已指向辰时三刻。

他眼睛半睁未睁的下地,摸到放茶杯的案前。

端起茶盏放至嘴边一仰头,一饮而尽。

凉水入腹。

整个人总算清醒了一些。

若是对比卯时初,便起床苦读的书院学子,他这着实称得上是懒惰了。

穿戴好衣物,走去膳堂吃饭。

饭菜大多都已凉透。

不过好在书院伙食不错。

带肉糜的饼,虽说有些冷硬,但李通明还是吃下不少。

至于吃饭过程,用八字足以概括。

狼吞虎咽,风卷残云。

膳堂里负责做饭打饭的膳夫,举着长柄木勺站在不远处,一脸笑意。

这才是吃饭的样子。

不像书院那些学子,嚼好几下才咽,吃个饭能急死个人。

吃过早饭,李通明原路返回,往学舍方向走去。

准备继续昨天的画图工作。

像他这样的墨家宅男,不去工部当牛马,一时还真没太多能做的。

回到学舍,见院中正站着一人。

二弟的老师,谢观澜。

李通明走上前行礼:“先生可是找在下有事?”

作为书院大儒,谢观澜又怎会不知道,他二弟这时还在上课。

所以只能是在等他。

谢观澜微微颔首:“书院岁试在即,往年皆是我为算学出题,今年也不例外。”

“许是题出得多了,总想换些新意,正好记起济舟兄长是墨家高徒,便来叨扰。”

算学……李通明陷入沉思。

如果只是出题的话,他也想不到什么新颖的。

主要是对于算学,这方世界之人也极为精通。

和他前世的古代差不多。

只是计算过程和效率有所不同。

尤其是天理书院的学子,几乎都是读书种子。

想难倒他们可不容易。

思来想去,李通明只有取巧这一个思路。

既然题不好出,那不如考校考校书院学子的思维逻辑。

也算是和算学沾一点边。

李通明先是将自己的想法与谢观澜说出。

随后又向其确认:“先生以为如何?”

墨家本就有辨学,谢观澜又是出了名的通晓百家。

故而很轻易便能理解李通明的意思。

“可试。”谢观澜捋须笑问,“一日时间出题,可够?”

“何须一日,在下现在便可出题。”李通明走回学舍。

须臾又捧着一张墨迹未干的纸张出来。

上面所写内容为大晏本土化后的三神谜题。

谢观澜接过一看,眼前一亮,而后思索片刻,将答案说出。

他看向李通明,故意拖长声调,“可对?”

李通明苦笑,唇角牵起无奈:“自是对的,还是未能难住先生。”

谢观澜抬起手,掌间流光浮动,赫然是一片散发着五彩色泽的莲瓣。

“这便算作出题的答谢,如何?。”

五色金莲的莲瓣?!

李通明瞳孔微缩,喉头滚动:“太贵重了……这怎么好意思。”

“此物对我无用,你出身墨家,想来更……”

谢观澜话音未落,便见李通明利落的接过五色金叶,并将之放入腰间黑尺。

谢观澜哑然失笑,转身离开,“莫送。”

李通明目送对方远去。

之后回到学舍,取出五色金叶,仔细打量。

五色金莲生长于地脉之下,百年方长一瓣。

由于深埋地底,再加上数量稀少,故而往往只有地牛翻身时,方有机会遇见。

想找这么一片,已是殊为不易。

更别说用它制造战甲。

或许用来打造纳米飞剑更合适。

不对,在这个世界应该叫芥子飞剑。

不过以我神魂目前的强度,最多只能精确到一百微米大小。

还远远达不到纳米程度。

李通明之所以会想着打造芥子飞剑。

是因为游侠路径第二境名为御气,能以侠意滋养剑气,驭飞剑对敌。

搭配神魂对微观的感知,应当大有可为。

在书院不方便开炉。

芥子飞剑只能等之后再进行打造了。

不过图还是可以画的。

之后的时间,李通明除去画图。

便是又打造了几具送信机关和玄龟行车。

他准备将这些送给谢观澜、裴让等人。

时间转眼到第二日。

今天便是书院岁试开启的时间。

岁试第一天主考经义、诗赋、策论、史学。

经义是四书五经,诗赋是创作能力。

策论是时政文章,史学是史实评论。

明天则是考算学、韬略、实学。

前两者不必多说。

至于实学,多是些水利工程和地理问题。

比如治理水患,绘制地图等等。

岁试第一日,无事发生。

岁试第二日,书院学子汇聚成群。

皆是在讨论算学的一道压轴题目。

说:

【在云海缭绕的昆仑绝顶,隐居着三位上古仙人。一为真言仙,二为虚妄仙,三为无常仙。】

【某日,你持真言、虚妄、无常三仙贡品,登上神山,欲向三仙求得长生大道。】

【一旁石碑刻:欲献长生贡,需解三仙谶。登山者需以三问辨明三仙法相,三仙若贡品错置,则道缘尽毁。】

【你从中得知,真言仙句句真言,虚妄仙字字皆假,无常仙行事无常,或真或假。】

【且三仙身后皆有光轮蔽目,法相难辨;口吐只作“然”“朽”之答。你虽略懂仙语,却不知“然”是代表否意,还是“朽”代表否意。】

【这时,你想起书院夫子所言:若以常理相问,犹如雾里观花;唯有设连环之问,方可破此谶中之谶!】

这一题,便难倒了书院近乎所有的学子。

仅三问该如何辨三仙?

且三仙只回答然和朽。

而这然和朽,还无法确定哪个是代表是,哪个代表否。

然或可做是,亦可做否。

朽或可做否,亦可做是。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虚实难辨。

即使众学子都明知最后两段话是提示,也依旧想不出破解之法。

后续,有人提议找夫子解答,结果夫子竟也解不出。

夫子还言,此题就连书院的大儒谢观澜,也被难住了片刻。

如此一来,便更加激发了学子们的解题之心。

正值晚间饭点。

学子们蜂拥踏入膳堂,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三仙谶题。

膳堂正中间,一张被拼凑起的斋桌前,坐着学院内十数名最为精通算学的学子。

周围学子亦无心吃饭,取出纸笔,目光皆汇聚此间。

记录着解题过程,等待着答案问世。

一时间,斋桌碗碟里的食物纹丝未动,甚至早已冷透。

反倒是砚台里的墨被频繁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