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9章 一波又起(求追读)

四月十二日,

天光未明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下到午时一刻才堪堪停下,

被禁足在北镇抚司衙门的朱允炆终于体会到了为官当权最痛苦的事情,

那就是上司限定完成的事情,没有回还的余地,

说十日,便只有十日,

若十日达不到,被剥下锦衣卫指挥使的这身皮还是小事,

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才真的要命了。

距离截止日期还有四日不到,派出锦衣卫迟迟未还,

就连寄出去的书信也石沉大海了,

朱允炆第一次感受到了一股无名的焦躁在心中蔓延,就像是在心底里烧起了一团熄灭不了的火,

身处锦衣卫北镇抚司,事事尽在掌控不过是一种幻象,

远在山东,河南,淮南等地办案,锦衣卫的进度如何,是否每时每刻都在追索,是否有偷懒的现象......都是他难以掌控的事实,

来复和博洽的审问自然是得不到结果了,

毕竟达成了和蒋瓛的隐秘合作,朱允炆也只是象征性地对他们用了刑。

许三在他身边小声地说道:“指挥使大人,午休的时候就要结束了,休息片刻了,等下还要讲课。”

“哦。”朱允炆闷闷地回答了一声,“备一盆清水我洗个脸,召集起来讲课吧。”

不多时,停留在衙门里的锦衣卫便都聚集到了公案之前,

廖廖几十人,来来往往,有熟悉的面孔也有不认识的人员,

听课的地方倒是固定,但听课的人却并不固定,

朱允炆并不对其中的人员进行筛选,想听的人自然会来听,不想听的讲一遍自然就走了。

“唐朝时的不良人,本质上就是一批地痞流氓,犯了事的,想要脱罪,来官府做事。

他们本质上是吏员,子孙后代也没有参加科举的权力,

其中尽管有人有些特殊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有些特长,但和咱们相比,仍是有云泥之别。

咱们的兄弟姐妹,有的父母是种地的,有的家中三代行商,有的来自于军伍世家,

上升的通路是非常广阔的,即便不在北镇抚司衙门谋一番事业,于大明朝也是大有可为。”

朱允炆说话的时候,案前的锦衣卫全部噤声,不发一语,

因为指挥使大人不怎么提问,也不布置任务和课业,

所以这些人大多认为这是强制义务,只有少部分人在认真听讲,

朱允炆心知肚明,他这般同锦衣卫校尉们讲课,不过是打发一些时间,

真正“听课”的人,一直是朱元璋,

既然这位洪武皇没有制止,说明他们的思路再一次短暂地达到了“共频”,

他从古时的特殊部门开始讲起,从汉时的“绣衣直指”讲到了三国时期的“校事”,

今天才开始讲“不良人”,

“既然曾是一些作奸犯科罪犯,他们在办案过程中能够调动的资源,行使的权力也受到极大的制约,

经常去到某个地方,只能协调资源,并不能对人员和事物进行直接的调配,

咱们锦衣卫有圣皇特许,只要有正式的敕令,相当于【钦差之权】,

各位若是以权谋私,比这十三省的大员危害还要大,

所以相比于其他部门,咱们锦衣卫即便只是力士,待遇也相当可人,

虽然比不上六部的公员,但一个寻常的知县,根本达不到咱们的水平,

唐朝时,即便不良帅,也达不到咱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没事想要喝点小酒,也只能赊账,

各位,要是闲暇之余想喝些酒,还要赊账吗?

只是莫要因为喝酒误了手上的大事,各位的旗总,头顶的百户千户可有管辖,钳制过各位的私下生活?”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断然没有。”

“连酒也喝不起,太憋屈!”

他此言引发了哄笑,

锦衣卫内部的气氛向来沉闷,

毕竟干的都是杀人不见血的活计,大家都心知肚明,很难轻松起来,

不过时不时一两个博古厚今的小段子,也能缓解气氛,

“大明建朝以来,并非一开始便对各位委以重任。

洪武十五年时,空印案使皇爷爷下定决心,整顿官场上下的不正之风,

由此招揽各位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共处一堂。

虽然各位并非在大明四方疆域执行镇守任务,退击犯我疆土的甲士,

但的确是护卫国家心脏,保护国家大脑的刀兵!

更是保卫我们大明百姓不被邪魔外道思想所侵蚀的卫士!”

朱允炆话音刚落,许三便带头喊道:“保家卫国!大明永昌!”

“保家卫国!大明永昌!”

“保家卫国!大明永昌!”

“保家卫国!大明永昌!”

讲课结构很简单,

六分事实,三分私货,最后上价值,

朱允炆不可能只讲事实,

比如那个以挖掘私密信息公之于众或公开宣讲信息的早期记者形象,直接被他引申做了“特务人员”的始祖,

比如不良人的境遇,也并没有那么悲惨,

更别说其他时代的特务了,除了某些时代权力大到“齐平天子”的变态,

单论恐怖程度根本无法和锦衣卫相提并论,

但只有这样,真真假假,

大多数人才能放松下来,

并不将听指挥使大人讲课视为和读书写字平等的知识获取手段,方法,

而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般来说,喊完口号之后,锦衣卫就该散去了,

但朱允炆等待口号声平息之后,却低声道:“各位同僚,我不日将辞去锦衣卫指挥使职位,或此职位空悬,或有其他将军接手,但请各位铭记,锦衣卫所做之事,并非为了大明一时一政,而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

说完,他便直接挥手散课,

校尉百户力士等三三两两离去,鲜有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也有人在尝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更有人从中琢磨出了几分不同寻常,默默藏在心底里。

许三叹声道:“指挥使大人,您,累了。”

朱允炆双眼放空,坐在椅子上,

公案堆积如山的案卷早已经清空,

凭借过目不忘的能力,他能回忆起自己看过的每一卷公文,每一行注释,

但坐在这里,只有等待,

不能论政,不能议事,不能写书,更不能传播不好的思想......

“许三,叫人帮我买一份糖葫芦来,有点想吃甜食了。”

“是。”

许三唤了人来,细细吩咐过注意事项便遣去了,

朱允炆斜眼一睨那位力士,下一刻却坐直了身体,

一个百户快步走到了门口,三两步跨过门槛,大声喊道:“指挥使大人,山东特派锦衣卫明日归京,这是他们提前传来的密信!”

薛定善双手高举,一个箭步就冲到了朱允炆身前,高举盖有锦衣卫私章的密信,

朱允炆站了起来,接过许三递上来的信笺,手不自觉有些颤抖,

提前来到的消息,大多是好事,

白莲教逃窜的信众,应该是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