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统筹、全面把握和正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有力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还要不断地深入下去,要进一步地调整文化领域的生产关系,解放文化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也成为各地政府及文化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全球文化产业创造的财富已大大超过制造业。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型动力和国家竞合的重要领域。根据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统计,2013~2017年,全球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以年均5.7%的平均速度实现持续增长。估计到2017年,世界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63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占28.6%的市场份额,欧洲、中东及非洲占到30.2%,北美地区占34.5%,中南美洲的市场份额明显偏低,仅占6.7%,但该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1%。[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之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随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各地纷纷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重要领域纳入其发展进程。尤其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末,我国要基本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要求文化产业也要相应地实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此大背景下研究文化产业园区(集群)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三)文化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空间集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集聚”,不是单纯的同类企业的聚合,而是强调产业链的延伸。它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特别产业领域内,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关联产业与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的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资源,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从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大量实践来看,从国家到县乡,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空间集聚的特性,积极推动各类文化产业园区(集群)的开发与建设,并将其视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已经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发展较好区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城市依据自身文化优势和产业基础,纷纷开建各类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2年4月21日,我国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共计1216个,分为三个阶梯:东部地区的广东、上海、江苏位列前三名,与浙江、山东、北京、安徽进入第一梯队,其园区数量均超过了50个,其中广东和上海的文化产业园区超过100个(见图1-1);第二梯队为河南、福建、河北、湖南、四川等省市,其园区数量均超过30个,而其他省份园区数量则少于30个。[2]而全国各区县建设的园区、民营企业建设的园区等,就不计其数了。

图1-1 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园区数目一览
注:根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2012年4月相关统计制作。
以北京为例。“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先后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区级集聚区和自发形成的新兴特色文化街区,总数在120多个。[3]2014年,北京市编制完成了全国首个省级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2014~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错位发展的策略。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北京将在全市规划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形成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以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文化资源的综合多样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二 问题的提出
文化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园区发展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尽管不少文化产业园区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却掩盖不了全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不良态势。根据文化部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成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000家,但是其中超过九成的园区处于亏损状态,园区内企业外迁,空间闲置、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等问题较为严重。以上海MO创意园区为例。该园区是废置厂房改造利用成创意园区的成功案例之一,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如今在市场的挤压中也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园区知名度的提高,园区内租金越来越高。单体空间面积越大,涨幅越高。坚持在园区内的艺术家们日益感受到租金的压力。另一方面,创意人群购买力的下降。园区有不少闲置空间却招不到合适的创意企业入驻,而急需创业创意空间的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却租不起适合集聚发展的空间。
就全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明晰
当前,我国不少园区由于定位不准确后续发展难以为继,园区变质现象逐渐增多。不少文化产业园区在初期规划时不够严谨或过于急功近利,产业模式、管理模式等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陷入了“圈地、圈钱、圈市场”的怪圈,文化产业园区毫无“文化”。以艺术类文化产业园区为例。显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艺术家在园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园区的管理与运营、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化倾向等方面。而隐性问题则在于产业园区定位不清晰,盈利模式还未形成,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明确等。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在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中,此类园区很容易成为商业聚集点,从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艺术特性。
(二)不少园区重规模而忽视了“产业链条”的延伸
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园区,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同一或是类似产业链条上的多个分散的文化机构和企业集聚在一个“四至”明确的物理空间内逐渐形成的。在短期内,园区企业粗具规模,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同质性和相互之间的竞争性,难以形成产业间的互补合作。在市场上,这些入驻企业依然是单体作战,并没有因为入驻同一物理空间,就形成了上下游的产业联合体。因此,在实际产业运营中缺乏聚合的现状使得园区成为一些企业不断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中转站,前些年动漫产业中出现的“候鸟现象”就是典型的例证之一。
(三)园区发展缺乏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
当前不少园区管理机构的职能还定位在“监督管理”上,缺乏长效的运营理念,更缺乏营造环境推动企业发展的“服务意识”。因此,园区管委会与入驻企业形成了“房东”与“租客”的关系。除了相应的经济关系外,二者在园区环境维护、人文气氛营造等方面都互动不够,甚至没有互动。入驻企业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集聚,但是在环境优化、软硬件设置等多个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尽管国内成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000家,但是真正因为“产业链”关系而集聚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为数不多。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在战略定位、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另外,入驻企业根据各自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各行其是,反而增加了管委会的管理成本,造成其效率低下。转变园区管委会的职能,强化其服务功能,通过整合实现园区的全域发展才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流方向。
(四)园区建设缺乏文化和地域性内涵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是以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中其由密集的创意活动集聚而成。其本身的建设也应该是一项创意的过程。当前,不少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项目没有科学的立项和规划便匆匆上马。在建筑设计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盲目建设、建筑千篇一律的现象普遍存在。园区建设越来越呈现一种“工厂化建设”的趋向。第一,在内部设计上,更多地体现出对办公室的建设,忽视了对创意空间、文化氛围以及公共空间的营造,而这是创意工作者最看重的。第二,在园区的整体规划中,创意性的设计不足,整个园区的建设缺乏艺术美感和文化气息,甚至在某些以旅游资源为主题的园区中,也缺乏相应的功能设计与器具摆设。第三,园区的建筑风格缺乏创意。用于创意办公的空间不是越高越好,不是越靠近市区越好,园区创意空间的营造需要体现出创意、文化、艺术等美感。首先它必须是个文化空间,有利于创意的产生;同时它也应该是企业互动、沟通、交易、合作、孵化的平台,有利于进行商业合作。第四,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园区建设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娱乐休闲的性质。然而,当前许多园区却忽视了这一点,特别是在一些新的园区建设中,房间被切割为许多部分,目的在于出售更多的房间,提高租户的数量,但是文化的氛围却完全消失,沦为一般的商务写字楼。
(五)孵化功能弱,知识转移力量不足
国外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能够赚取产业利润,而且还是重要的知识成果转化平台,承担着孵化器的功能。孵化器,顾名思义,是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而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企业的孵化器,重在将有创意的点子转化为经济价值,将其孵化为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
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现状来看,园区的孵化功能和知识转化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园区能否创新性发展,这将是破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