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播问题的跨学科阅读:“随波逐流”读书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创造我们的读书生活

单波

各位,夜幕降临,我们读书吧!人与人的相遇真是很奇特,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们,你们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我。我们之所以相遇,是因为我们都想做“读书人”或“求知者”,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相约星期二,创造我们的读书生活。

读书人讲究以书会友,这个“会”字往深里说是“思想的交换”。这常常让我们想起萧伯纳的名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虽说亚当的欲望之果、古希腊的纷争之果、牛顿的灵感之果,都是我们想获取的,但人在获取的同时,也难免失去精神的自由,所以,对中国读书人而言,屈原的“橘子”就特别具有交换意义,屈原所谓“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1],一语道出读书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我打油一首表达这种心情:我敬君之德,堪比此丹橘,芳香又甘甜,更感岁寒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读书想象为吃吃苹果、尝尝橘子呢?

我们到读书会来,是通过求知来寻找快乐的。一个人闷在寝室里读书,可能是人生中的常态,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摆脱独自读书时深思不得其解的状态,摆脱读书的孤独感,相互启发,交流心得,使疑问豁然开解。古时读书人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2],孙敬“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3]。这是一种可怕的读书状态,他们为了出人头地而读书,为书本所奴役。我们还是应信奉夫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读书一定要有逍遥自在的心情,在与书本共处的时候,懒着、忙着、热爱着,也许是最好的读书状态。

我们常常把寻求知识的力量作为读书的动机,这很容易为知识所主宰。如果你希望通过求知来改善精神上的缺陷,你就可以超越知识本身。黄山谷[5]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为了改善“俗”与“乏味”而读书,精神会开阔许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从超越功能的角度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可以改善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说到心灵的自由,我想起在爱丁堡科学与艺术博物馆看到的菲比·安娜·特雷奎尔(Phoebe Anna Traquair)[6]的名画《灵魂的成长》(Progress of a soul)。从这幅画里可以看到,我们来到的这个世界,本来是很快乐的——莺歌燕舞,琴声悠扬,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遭遇各种剥夺、羁绊、压抑,以致身心俱疲,灵魂被束缚,最后,我们用爱拯救了灵魂。我们可以用各式各样的爱拯救自己,其中应包括对书本的爱、对知识的爱。可以说,一个爱读书的人,是爱自己的人,是一个爱世界的人,也是被世界所爱的人。

所以,我要说,我们相约星期二,在这里领悟生活、探究社会、阅读人生,通过读书寻找自由的天性,纵横驰骋地思考;通过分享聆听心灵的歌唱,体悟心灵的成长。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来阅读呢?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给予了我们特别的启示。卡尔维诺谈到,“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7]。读书和对现实生活体验的联系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可能之前这部经典一直未能引起你的注意,但在偶然的际遇里你重新触碰它,它便在你眼前显示出意义的光芒。同时,卡尔维诺不愿把语言降为承载某种现实意义的工具,相反,他认为语言本身和语言所写成的书就是“一个自足的宇宙,读者可以在这宽广的宇宙中漫游、进出、迷失”[8]。“漫游”与“进出”,正是我们阅读时需要的一种心态,它使我们在阅读时生成书籍的钩挂联系、相互比较,在众多思想与哲悟的小径上流连漫步,即使偶尔迷失也无妨。

逍遥自在是读书的理想状态,要想求得进步,还得如朱熹所讲的,读书“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即有扎实的态度,扎实到与自己的成见与思维惯性做斗争。如果一切东西都被视为理所当然、本应如此,便毫无重新思考的价值与意义。扎实的态度也如《礼记·中庸》里所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9],以及“孔子曰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10]如果做到这样,读书人之于知识与思想,就算是情到深处了。

这种扎实的态度可以升华成“与思想家共舞”。林语堂曾说:“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自叙读《卢骚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然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11]这就是“与思想家共舞”的姿态。

读书成于自我修炼。俞伯牙学琴的故事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启发。相传“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12]。相信大家都能在读书之中享受“援琴而歌”的畅快。

有些同学把我们的读书会命名为“随波逐流”,我比较喜欢。它出自“云门三句”,包括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流(也作“随波逐浪”)[13]。“涵盖乾坤”是指一个人要使自己的慈悲之心充斥宇宙;“截断众流”是说从芸芸众生之中把自己的心灵、精神与思维腾空,也可以说是不随俗;最后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开悟状态,即“随波逐流”。因此,我们的读书会取名“随波逐流”,意思并非是“随着单波读书”,而是要达到自由读书、明心见性的状态。我们希望通过思想交流,可将他人的体悟与自己的体悟相参照,提炼其精华,并以此为依托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观照。

在这里,读书会是完全自由的,你所分享的,是真正激发自身兴趣的思想;在这里,我们追寻的,是牵引思想与滋养思想的书籍;在这里,我们要表现出自己作为读书人对于读书的热爱。

好的,不要再啰唆了,我们开始读书吧!


[1]《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第611页。

[2]《战国策》,中华书局,2006,第28页。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第1119页。

[4]《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68页。

[5]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荆溪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6]Phoebe Anna Traquair(1852~1936),英国艺术界重要人物,是英国首批获得专业认可的女艺术家之一。

[7]〔意〕伊塔诺·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2页。

[8]〔意〕伊塔诺·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71页。

[9]《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7,第101页。

[10]韩婴:《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第18页。

[11]林语堂:《林语堂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第10页。

[12]梁实秋:《会说话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第97~98页。

[13]吴言生:《禅门妙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1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