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歧视评论(第6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第6辑《反歧视评论》如约与读者见面了!回首2014年《反歧视评论》创办,迄今已然经过六年时光。这六年中,社会和公众对于反歧视经历了从“集体无意识”到“全民觉醒”的可喜进步。反歧视从精英话语转变为公众话语,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和推动国家政策的发展。2018年至2019年,相关政策成果集中涌现:2018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明确在“一般人格权纠纷”下增设“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在“侵权责任纠纷”中增加“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案由;201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着手解决招聘中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申“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由此,反歧视不再是知识精英的吁求,也不再是民间共识,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国家行动。

《反歧视评论》作为国内首个以平等权利和反歧视为主题的学术集刊,躬逢和参与了反歧视由理论到实践的艰辛历程。个中甘苦,也与诸位反歧视同仁共同经历和分担。反歧视阶段性政策成果涌现,并不意味着反歧视研究可以告一段落,反而对理论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细致的要求。比如,如何在增设案由之后为歧视案件提供更周延的司法救济,如何分配举证责任,如何保障当事人诉权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反歧视评论》主办方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于2018年组织专家团队赴美参访,集中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专家团队成员包括本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刘小楠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孙萌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郭晓飞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何霞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彬副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卢杰锋副教授,南开大学朱桐辉副教授,四川大学李昊副教授,北京市瑞凯律师事务所黄溢智律师等。代表团先后参访了纽约市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纽约市人权委员会、法律援助协会、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联邦法院、纽约大学劳动和雇佣法中心,并开展了专题授课和深入研讨。

本辑“主题研讨”板块收录的九篇文章,就是上述访问项目的一系列成果。刘超研究员翻译了何宜伦(Aaron Halegua)的《美国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简介》一文,对美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做了框架性介绍。何霞副教授通过对美国就业性别歧视立法和司法解释中“性别”概念的梳理,发现美国法院通过判例将性别的概念从生理性别逐步扩展为社会性别,并开始涵盖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郭晓飞副教授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奥伯格费尔案的判决为基础,讨论了美国宪法原旨主义与同性婚姻的关系。王彬副教授详细考察了美国禁止询问犯罪记录法案的立法背景及目的、具体规定、司法判例,并对美国禁止询问犯罪记录法案进行评析。李昊副教授分析了法学和社会学关于歧视的理论分野和融合,并着重研究了社会学统计方法在反歧视法中的应用。卢杰锋副教授系统介绍了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并提出其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孙萌副教授和封婷婷对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建立的法律根据、职能范围以及运行机制及其特色进行全面考察,并对其在推动平等就业方面的贡献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朱桐辉副教授对美国反歧视案件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明问题做了细致观察和研究,阐述了“三步举证法”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中国可供选择的方案。黄溢智律师对美国的就业歧视案件的司法救济制度,以及当事人如何获得司法援助等问题做了细致剖析。上述成果基于贴近性观察、专题性研究和实证性调研,为我们理解美国反歧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最新的素材和观点。

在“学术专论”板块,收录了三篇文章。赵进博士基于对德国法律规定及司法经验的考察,对用人单位防治职场性骚扰的合同义务及违约责任做了深入研究,辨析了侵权责任模式和违约责任模式的差异,对德国法律中的雇主防治性骚扰义务做了深入介绍,进而提出了中国相关法律规范的解释方法和司法适用方法。黄家声对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做了分析,通过借鉴美国、中国台湾的司法裁判经验,试图构建一套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以差别对待、法律禁止的歧视事由为核心的司法认定标准。刘畅对我国怀孕歧视问题做了系统研究和梳理,通过分析怀孕歧视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消除怀孕歧视的改革路径。

在“案例研读”板块,陆银清法官基于对大量判决书的实证分析,指出用人单位的正当理由经历了在立法上从较少的限制到诸多规制的路径转型,在法官态度与判决上从谦抑到适度干预的转变,在司法实践中形成对就业歧视案件宽严程度不同的认定路径。陆法官基于对美国司法认定用人单位差别对待行为的三种类型展开的分析,提出了以比例原则的客观标准与认定类型连续化的主观标准相结合,为识别就业歧视提供可行的标准。

在“调研报告”板块,刘小楠教授对跨性别者受教育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详尽分析梳理了国际法所规定的有关受教育权的国家义务以及中国现有的相应法律、法规或政策措施,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的案例呈现了跨性别人士在全面享有受教育权方面所遭遇的实际挑战,并基于此对包括学校、教育部门在内的各责任义务相关方提出了改善性建议。该研究报告为将跨性别者的受教育权明确而具体地纳入中国法律和政策的保护框架下提供了重要依据。

《反歧视评论》第6辑得以顺利付梓,得益于作者们慷慨赐予高质量稿件,更需要诚挚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优质高效的编辑工作。作为编者,我们期待《反歧视评论》能与中国平等进程共同成长!

编者

2019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