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相关概念
青少年:关于青少年的具体年龄暂无统一定论,本书按照我国统计吸毒人数时的划分标准,将青少年界定在35岁以下。
戒毒青少年:年龄界定,我国统计吸毒人数时对青少年的划分标准是35岁,考虑到戒除毒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人也许终身无法戒除。因此,本书按初次吸毒的年龄划分,认为初次吸毒时年龄在18岁以下且在调查时年龄未超过35岁的戒毒者都属于青少年吸毒者。为表达矫治的目标,在本书中称为“戒毒学员”。本研究的实务干预对象是第一次吸毒且年龄低于18岁的青少年。
吸毒:吸毒就是非法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为我国的习惯讲法,国际上一般依据医学界定称为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Drug Abuse),本书中依据访谈对象和分析需要主要使用吸毒体验概念,以此突出青少年吸毒其实是一种“心理体验”的建构。
心瘾:心瘾的实质是一种慢性脑疾病,是一种非常规性心理依赖,在本书特指吸毒者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戒毒实务工作中认为其是引起复吸的主要原因。
心理脱毒:心理脱毒治疗是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使吸毒者能够配合和增强戒断的信心,保持操守的治疗。心理依赖是复吸的主要原因,也是戒毒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对吸毒者采取心理戒毒的治疗十分重要。本研究中的对象主要是心理脱毒。
戒毒认知: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它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测。书中提到的戒毒认知即指戒毒学员对吸毒、戒毒的认识和看法。
角色矫正:矫正又称矫治,原是医学用语,当其概念被引入社会领域,成为司法方面的专门用语,意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正常成员的过程。本研究中“角色矫正”主要指针对“戒毒青年”的社会角色失败开展矫正工作,通过角色适应、角色体验、角色期待形成一套角色矫正机制,并试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方法开展实务矫正,矫正错误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偏差,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学习符合自身角色的社会规范,最终实现角色的回归。
矫正机制:从社会化的过程来讲,“戒毒青年”面临的是一种社会化进程中的角色失败——偏离了正常的社会角色塑造路径。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戒毒青年”出现的吸毒、打架斗殴、学业中断、违法犯罪等行为偏差使他们偏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轨迹,尤其在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后,无法继续承担应有的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面临角色失败的问题。角色失败通常是件坏事,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不是不能把它转化为好事。通过吸取角色失败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重新振作精神,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隔离矫正:矫正这一概念在司法体系演变过程中被人们提出的本意是强调对越轨主体的恢复性而非惩罚性。[91]隔离把越轨者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转向一个独立而隔绝的空间,以建成一个使人恢复已经丧失的主体地位的个人改造场所,即隔离的矫正与治疗机构。由此可见,身心矫正应当是隔离矫正机构的核心目标。在讨论戒毒矫正方面,我们应当扣住“毒品成瘾”这一核心问题,寻求导致吸毒者“成瘾”的心理认知、生活习惯、群体网络、文化传播等因素,从社会层面分析其行为偏离正常社会轨道的诱因与逻辑,由此分析其吸毒成瘾而不可自拔的前因后果,并且倒推吸毒人员隔离矫正的路径与措施。但自2008年以来隔离戒毒机构的实践操作大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教养”的运行模式上。
人本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Person-centered Therapy)也称为非指导性疗法(Non-erective Therapy)或案主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个案社会工作的一种指导模式。它强调以求助者为中心,重视发挥求助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倾向和潜能,一切为了人的成长与价值实现。求助者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探索自我及个人存在的意义,进行自我整理以形成积极的感受,充分实现个人潜能。[92]这种“助人自助”式的帮助,有助于人们增强自身能力的发展,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自身获得改变,使患者自己能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
[1]UNODC:“World Drug Report 2016,”http://www.unodc.org/wdr2016/en/press.html,Accessed February 2.
[2]孔大为、刘志远:《2015中国禁毒报告》,《人民公安》2015年第12期。
[3]Telmo Mota Ronzani,Drugs and Social Context:So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Alcohol and Other Drugs(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
[4]Telmo Mota Ronzani,Drugs and Social Context:So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Alcohol and Other Drugs(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
[5]UNODC,“World Drug Report 2014,” http://www.unodc.org/wdr2014/en/press.html,Accessed February 2.
[6]UNODC,“World Drug Report 2016,” http://www.unodc.org/wdr2016/en/press.html,Accessed February 2.
[7]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7中国禁毒报告》,中国禁毒网,http://www.nncc626.com/2017-03/30/c_12952174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2月2日。
[8]《走进戒毒所》,央视网,http://tv.cctv.com/2015/11/25/VIDE144846197606541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2月2日。
[9]夏国美、杨秀石:《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0]范志海、李建英:《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上海市100个吸毒青少年个案的调查》,《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4期。
[11]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国禁毒网,http://www.nncc626.com/2016-02/18/c_128731173.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2月2日。
[12]李晓凤、张强、马瑞民:《吸毒人员的现状及禁毒社会工作介入探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社会工作》2014年第6期。
[13]《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7月7日,第1版。
[14]李晓凤、马瑞民:《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6期。
[15]徐瑗:《戒毒同伴教育实务干预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深圳大学,2017。
[16]李晓凤、马瑞民:《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6期。
[17]高巍:《中国禁毒三十年》,法律出版社,2011。
[18]《走进戒毒所》,央视网,http://tv.cctv.com/2015/11/25/VIDE144846197606541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2月2日。
[19]冯旭:《默顿理论与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期。
[20]曾娇艳、李志雄:《差别交往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治》,《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1]施奈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22]王进英:《当前我国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廖龙辉:《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01年第4期。
[23]邱奥杰:《湖南省青少年吸毒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24]王瑞山:《吸毒的病原学分析及青少年涉毒预防——基于上海市某区吸毒人员初次涉毒成因的调研》,《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年第6期。
[25]李雄鹰、杨玲:《青少年吸毒的社会心理学透析》,《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6]张玲博、沈杰:《72例16岁以下未成年人吸毒原因调查》,《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年第2期。
[27]廖龙辉:《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01年第4期。
[28]唐斌:《青少年吸毒的群体诱因及防治对策分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9]林丹华、范兴华、方晓义、谭卓智、何立群:《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为与态度与工读学校学生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10年第3期。
[30]胡伟、林丹华、汪婷:《父母、同伴因素与工读生吸毒行为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10期。
[31]周立民:《好奇心与青少年吸毒及预防好奇心吸毒的对策》,《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6年第5期。
[32]林晓萍:《毒品亚文化与福建省青少年群体性吸毒行为及其预防教育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
[33]张爱华、韩丹:《亚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吸毒行为分析及干预》,《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年第3期。
[34]吴先超:《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成因个案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
[35]陈青山:《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偏差及矫正》,《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36]宋雅婷:《社区矫正中的社会角色研究——以HZ区社区矫正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
[37]曹殿朕:《社会角色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8]刘哈兰:《高校“双肩挑”干部的角色冲突:原因及其消解》,《科学》2010年第5期。
[39]谷高科:《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的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分析——基于对七个城市3981名居民的问卷调查》,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40]郑璐:《社区化戒毒康复研究——以广东省戒毒康复所的实践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4。
[41]张昱:《构建吸毒人员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体系——对上海市禁毒工作经验的思考》,《禁毒研究》2008年第62期。
[42]呼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戒毒问题研究——以神木县J社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4;范志海、吕伟、余金喜:《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初步探索——以上海禁毒社会工作为例》,《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年第2期。
[43]谷湘东:《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湖南省某劳教所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44]庞岩、焦志伟:《从循证矫正角度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7期。
[45]史书:《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个别心理治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9。
[46]普丽春、马敏艾:《浅谈戒毒人员心理和行为的治疗及矫正模式》,《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
[47]严红英、陶志阳:《吸毒者家庭环境因素分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胡婷:《青少年吸毒及其家庭治疗》,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1。
[48]辛国恩:《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49]刘柳:《论我国监狱制度中的劳动改造手段》,《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50]高浩:《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6。
[51]黄延峰:《未成年偏差行为者社会化矫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6。
[52]黄延峰:《未成年偏差行为者社会化矫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6。
[53]史景轩:《外国矫正制度》,法律出版社,2012。
[54]史景轩:《外国矫正制度》,法律出版社,2012。
[55]谢邦宇:《行为法学》,法律出版社,1993。
[56]王敏:《矫正基本原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
[57]余功才:《强制隔离戒毒中的教育矫治方法研究》,《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58]李向阳、孙亚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转型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年第2期。
[59]罗健、李建华、施怀海:《云南省2207例吸毒者药物滥用状况调查》,《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年第6期;高志勤、余海鹰、赵汉清、陈洪生:《海洛因依赖者复吸的社会心理因素及预防复吸的综合性干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0期。
[60]曲如杰、林霖、王文忠:《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复吸原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期。
[61]北京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心瘾”戒治初探》,《中国司法》2014年第11期。
[62]魏家克:《略论教唆犯》,《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63]林文肯、茅彭年:《共同犯罪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64]李希慧:《论教唆犯的概念及其成立要件》,《中南政法学院院报》1986年第3期。
[65]魏智彬:《教唆犯的概念与成立要件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66]郭国祯、骆芳美:《希望咨商团体对女性药物滥用者戒瘾希望感、认知与行为改变与自我尊重之影响》,《辅导与咨商学报》2013年第35期;张刃、新华:《音乐心理剧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动机的干预》,《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年第1期。
[67]MC Fiore,“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reating Tobacco Use and Dependence:A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Repo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4(2000):3244-3254.
[68]张国仁:《甘肃省戒毒人员心理康复系统建构》,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0;李遵清、张仲荣、李四劝:《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戒毒者不良心理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第11期;江振亨、林瑞钦:《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滥用药物者辅导成效之研究》,《犯罪学期刊》2000年第5期。
[69]Hawkins,J.D.et al.,“Effects of a Skills Training Intervention with Juvenile Delinquent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1991):107-121.
[70]Hawkins,J.D.et al.,“Effects of a Skills Training Intervention with Juvenile Delinquent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1991):107-121.
[71]王爱莉:《沙盘疗法对女性暴食症及非典型性暴食症患者的疗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72]张钘铭、徐光兴、林榕发:《沙盘疗法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3]邓巍:《一例出监焦虑服刑人员沙盘治疗过程及效果》,《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7期。
[74]张雯、张日昇:《对一名社交恐怖症青少年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第6期。
[75]姜添:《音乐沙盘疗法对高中生考试焦虑干预效果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4。
[76]法利、史密斯、博伊尔:《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7]法利、史密斯、博伊尔:《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8]法利、史密斯、博伊尔:《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9]李晓凤、马瑞民:《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6期。
[80]李晓凤、马瑞民:《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6期。
[81]孟明娟:《禁毒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戒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
[82]李晓凤、马瑞民:《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6期。
[83]柳阳:《社工介入强制隔离戒毒中的工作模式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4。
[84]张县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社工介入社区戒毒过程的实务探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7。
[85]曹霞:《“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本土禁毒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嘉定“亲子平行小组”的例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年第5期。
[86]赵婧:《同伴教育在社区戒毒中的应用模式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
[87]许书萍:《强制隔离戒毒的治理理念纠偏及创新——基于社会工作与强制隔离戒毒相融入的视角》,《政法学刊》2014年第3期。
[88]孙飞飞:《戒毒社会工作中的依恋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
[89]卢晓丹:《正念干预对戒毒人员人际关系的促进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4。
[90]李晓凤、马瑞民:《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6期。
[91]史景轩:《外国矫正制度》,法律出版社,2012;王志亮:《美国矫正制度概要》,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92]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