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村庄人口与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人口总体情况
一 村民人口概况
根据村庄调研数据,2016年作干村共有127户498人(其中常住人口455人),平均每户人口规模为3.9人。2017年,作干村有127户510人(其中常住人口467人),比2016年增加了12人,增加人口占全村总人口数的2.3%;平均每户人口规模4.0人,也略有增加。村民中汉族占绝大多数,有101户486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7.6%;少数民族的农户有12户15人,均为从村外娶来的媳妇,主要为藏族和土族(见表2-1)。
入户调研的人口概况与村庄调研的数据略有不同。根据2016年的入户调研,贫困户样本户中有2个非常住人口,非贫困户样本户中有1个非常住人口。样本户中汉族占绝大多数;藏族和土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60户家庭241人中,共有汉族226人,占94%;藏族11人、土族4人,分别占5%和2%,都是从外村嫁入本村的。
表2-1 作干村人口总体情况

二 村民年龄结构
根据作干村村民名单和身份证号码清单统计,作干村的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状,未成年、成年人与老年人的比例大致为1∶7∶2。2016年,作干村小于6岁的儿童比例占4.1%,6~15岁青少年占12.6%,16~18岁人口占2.5%,19~22岁人口占5.5%,23~40岁人口占21%,41~50岁人口占23.8%,51~60岁人口占16.7%,61岁及以上人口占13.8%(见表2-2)。
表2-2 作干村2016年人口年龄结构

作干村19~50岁有25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3%;19~60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有34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1%。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到66.3%,作干村与国家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作干村60岁以上老人的占比为13.8%。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为老龄化社会,可以说,作干村呈现了一定程度“未富先老”的特征,对村民家庭的自我发展和家庭的养老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见图2-1)。

图2-1 作干村2016年人口年龄结构
三 村民性别结构
时至今日,中国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送终祭祖”等传统生育文化对一部分人仍有深深的影响,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大多数家庭中,男性是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女子成年后出嫁,不能为家庭提供劳动力和养老资源。根据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青海省出生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从90年代后期开始,出生性别比逐步升高。2000年以后出生性别比升高涉及的地域范围扩大、升高程度普遍加剧,成为青海省人口结构性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2000年,青海省出生性别比为110.6,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相比增加了6.24,超过规定的正常值范围103~107。[1]
根据对作干村适龄儿童的统计调查,在初中阶段适龄儿童中也存在小范围内的性别比失衡现象:初中阶段适龄儿童30人中,女生仅有10人,男生有20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是在2000年以后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不过,在小学阶段适龄儿童中,已不存在性别失衡的现象:小学阶段适龄儿童34人,其中,女生有17人,男生有17人。
四 村民文化程度
随着青海省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作干村村民文化程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文盲与半文盲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30年前,当时有一半甚至2/3以上的人口都是文盲。据对60户243名村民的入户调查,作干村文盲占1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文盲与半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年龄段。根据入户调查推算,全村文盲人口应该在64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6年我国的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5.28%。虽然作干村文盲率的统计基数为不含学前幼儿的人口总数,但是仍能反映出村民的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文化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贫困户的文盲率高,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低于非贫困户(见表2-3)。
表2-3 作干村2016年60户被调研家庭不同文化程度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