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撝谦《六书本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赵撝谦生平、师友及著述情况

一 作者生平

赵撝谦,原名古则,后更名谦,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凤亭乡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享年四十五岁。[1]黄宗羲《明儒学案》载:

赵谦字撝谦,初名古则,余姚人也。秦王廷美之后,降为农家,就外传于崇山寺,达旦忘寐。年十七八,东游。受业天台郑四表之门。……洪武十二年,征修《正韵》。已别用中都国子典簿。然以其说授之门人宋燧者,多采入于《正韵》。在中都,又以同官不合而罢归。筑考古台,读书其上。谓六经子史,历代阐发有人,惟音韵之学,世久不明,乃著《声音文字通》一百卷,《六书本义》十二卷。(洪武)二十二年,召为琼山教谕,琼海之人,皆知向化,称为“海南夫子”。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卒于广城,年四十五。先生清苦自立,虽盛暑祁寒,蹑跷走百余里,往来问学。尝雪夜与门人柴广敬剧谈,既乏酒饮,又无火灸,映雪危坐,以为清供。其著述甚多,而为学之要,则在《造化经纶一图》。……先生著述亦多散逸。万历间,集弱侯所表章者,仅先生字学之书。[2]

由黄氏记载可知,赵撝谦为宋秦悼惠王延美之后,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境式微,堪若贫农。赵撝谦幼年丧父,因家境贫寒,送寄于食山寺,与习佛者同游共学。尽管赵撝谦年少时生活穷困潦倒,但能安贫乐道,潜心学习,做到达旦忘寐,刻苦攻读,这是难能可贵的。赵撝谦寄居食山寺期间,常与学佛者游于四方,结交往来学者。清儒朱彝尊《曝书亭集·赵撝谦传》记载:“友人一善一能辄往访,隆寒溽暑,恒徒步百余里,与朱右、谢肃、徐一夔辈定文字交;天台郑四表善《易》,则从之受《易》;定海乐良、鄞郑真明《春秋》,山阴赵俶长于说《诗》,迮雨善乐府,广陵张昱工诗歌,无为吴志淳、华亭朱芾工草书篆隶,撝谦悉与为友。”[3]

正是赵撝谦这种涉猎广泛、刻苦钻研“隆寒溽暑,恒徒步百余里”往来问学,不辞辛苦的求学精神,才有了他日后对文字学、音韵学,以及“易学”思想修养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并有丰硕的著述成果。由朱彝尊《曝书亭集》记述我们可知,赵撝谦学识广博,对经学、道学皆有涉猎,而其对于文字、音韵学的研究则更为精到、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赵撝谦在十七八岁时,到天台郑四表门下学《易》,明儒黄宗羲《明儒学案》曰:“四表学于张以忠,以忠学于王伯武。伯武,胡云峰之高第弟子也。”[4]《新安文献志》云:“胡云峰,炳文,字仲虎,婺源人。父斗元传易学于前进士朱洪范。”[5]又《徽州府志·卷七》载:“(胡炳文)既长,笃志朱熹之学,上溯伊、洛,以达朱、泗之源。”[6]由此推断,赵氏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朱熹的“易学”思想。

赵撝谦在《赵考古文集·奉吴耑学书》对自己的求学经历也有提及:“学有原者天台郑四表,工于《诗》者叶国谅,明于艺者漕南吴主一,渉猎经史者四明乐仲本、郑千之……仆尝于盛暑祁寒,时一日中,蹑跷走百余里,往来问于朱氏与肃、原泰。”[7]赵撝谦所交师友大多学有所专,曾分别参与《元史》《洪武正韵》《大明日历》等文字学、音韵学、天文学方面的编修工作。

《明史》《明儒学案》《赵考古文集》等资料显示,对赵氏学术影响较大的当属以下诸人:

朱右,字伯贤,临海人。参与编修《元史》《大明日历》《洪武正韵》等书,被明朝授予翰林编修官职。

郑四表,浙江天台人。擅长《易》经,赵氏曾受业《易》于郑四表。郑四表《易》学渊源深厚。郑四表学于张以忠,张以忠学于王伯武,王伯武学于胡云峰,胡云峰又出自朱熹之门。由此可知,赵撝谦《易》学当师承朱熹之学。

徐一夔,字大章,浙江天台人。洪武二年八月,同儒士梁寅、周子谅、胡行简等一起参与纂修《礼书》,书成的第二年又续编《元史》。不久被授以杭州教授,次年又编修《大明日历》,书成,又授翰林院官,以足疾辞归。

乐良,字季本,明于《春秋经》。赵撝谦曾跟随他习学《春秋经》。

迮雨,字士霖,擅长《乐府》。赵撝谦曾跟随他习学《乐府》。

赵俶,字本初,长于说《诗》。明朝洪武中期,被授予国子监博士官职。以年老乞归,加翰林待制。

张昱,字光弼,庐陵人,擅长歌诗。曾在元朝为官,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郞,行枢密院判官。明朝时因年老而未加起用,居西湖“寿安坊”,清苦淡泊,享年八十三岁。

吴志淳,字主一,擅长篆、隶、章、草等。元末知靖安、都昌二县。奏除待制翰林,为权幸所阻,避兵于鄞。

朱芾,字孟辨,擅长篆、隶、章、草等。明朝洪武初期,被授予编修官职,后改授中书舍人。

洪武十二年(1379),赵撝谦被授以中都国子监典簿,参与纂修《洪武正韵》。然而,因其与周围官僚意见不合被罢黜。赵撝谦“自信其说,不为显贵者所夺”[8],于是以病为由归隐。因此,我们在《洪武正韵》中见不到赵撝谦的名字。值得欣慰的是,宋濂曾遣其子宋璲从学于赵撝谦,宋璲校《洪武正韵》时,赵氏之说多被采入。

赵撝谦辞授国子监典簿后,隐居坞山县万书阁,“筑考古台,读书其上。谓六经子史,历代阐发有人,惟音韵之学,世久不明,乃著《声音文字通》一百卷,《六书本义》十二卷”。[9]隐居期间,赵撝谦博览群书,考取诸家论著,推断论其得失以成一家之言,他生平的著作诸如《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易学提纲》等,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赵撝谦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赞扬。主持《永乐大典》编纂工作的解缙曾作文拜颂赵撝谦,称其为“教官,圣人之木铎”[10];因其曾经出任琼山儒学教谕,故被岭以南之人尊称为“岭南夫子”或“赵夫子”[11];赵撝谦罢官归隐后,曾在浙江坞山万书阁筑考古台,故时人又称之为“考古先生”。

赵撝谦精通“六经、百氏之学”,据传其家中藏有大量石鼓拓片,“诚西周故物”[12],可见,赵撝谦当时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古文字资料。赵撝谦认为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本夫读书,读书必本识字。六书明,然后六经如指诸掌矣。

赵氏充分认识到“六书”对读经明道的作用,于是苦心钻研“六书”之学,“凡五誉始克成编,而名之曰《六书本义》”[13],于洪武十一年(1378)春,赵撝谦完成《六书本义》。之后又以二十年的时间,完成《造化经纶图》等。

洪武二十二年,因吏部侍郎侯庸赏识赵撝谦被举荐为琼山教谕。[14]在琼海任内,赵氏“慨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阮通治,造就后进,一时士类翕然从之,文风丕变”[15],通过编写、传授《童蒙习句》《学范》《造化经纶图》等著述,从文化心理构建、文化教育影响和文化形象塑造等各方面,对明初时期海南地区的文教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浙江通志》记载,“黎人皆知向化,尊称其为‘海南夫子’”。[16]后人更是给予其高度评价:“海南子弟,得闻圣学,实自谦始。”[17]

赵撝谦曾参与纂修《洪武正韵》,并著有《声音文字通》一百卷,说明他对音韵学也有相当造诣。《明史》记载:“(赵撝谦)博究《六经》、百氏之学,尤精六书,作《六书本义》,复作《声音文字通》,时目为‘考古先生’。洪武十二年命词臣修《正韵》,撝谦年二十有八,应聘入京师,授中都国子监典簿。久之,以荐召为琼山县学教谕。”[18]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冬十一月,赵撝谦卒于广东番禺,年四十有五。[19]临终之际,他对琼山弟子说:“太虚之中不能不聚而为人物,人物又不能不散而还太虚。其聚其散皆理数相推,不能自已,岂有所为而为者?予身在太虚中,如冰在水而今将为水矣,冰与水时为之,何所留,亦何足恋?听其自然可矣。”[20]足见赵撝谦在《易》学修养方面已达很高境界,其人生境界也可见一斑。

二 著述情况

张廷玉《明史》、朱彝尊《曝书亭集》和焦竑《焦氏笔乘》等书记载,赵撝谦的著述曾传世三百余卷。但是,因其与同僚观点不尽相同,无人愿意为其向朝廷推荐,而他本人又一生清贫,无力付梓刊刻,所以现存的著述并不多,仅有《六书本义》十二卷、《声音文字通》三十二卷、《学范》两卷、《造化经纶图》一卷、《赵考古先生文集》两卷传世。

(一)《六书本义》十二卷

赵撝谦《六书本义》收录一千三百字,定三百六十个部首,以象天地生成之数,分为数位、天文、地理、人物、草木、虫兽、饮食、服饰、宫室、器用等十类,凡十二卷。卷前为《六书本义提要》,注明作者的大致情况及被录入《四库全书》的缘由,其后有《六书本义·原序》,次为《凡例》九则,再次为《六书本义纲领》,包括《六书总论》《象形论》《指事论》《会意论》《谐声论》《假借论》《转注论》等。最后为《六书本义图考》,包括《天地自然河图》《伏羲始画八卦为文字祖图》《六书相生总图》《以母统子之图》《以子该母之图》《六义相关图》《谐声累加图》《正声转声同谐图》《声音俱谐图》《音谐声不谐图》《一声谐二音图》《一音谐二声图》《一音谐三声图》等13幅图考,《图考》之后是正文十二卷。

(二)《声音文字通》一百卷,现存三十二卷

《声音文字通》系一部以理数解释声韵、以声韵配合关系证明理数观念的韵书,原有一百卷,由于失传散佚,现仅存三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四库全书》载:

《声音文字通》明赵撝谦撰。撝谦有《六书本义》,已著录。是书乃所定韵谱也。考《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日、月、星、辰凡一百六十声为体数。去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四十八,得一百一十二,为日、月、星、辰之用数。水、火、土、石凡一百九十二音为体数。去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四十,得一百五十二为水、火、土、石之用数。

撝谦此书则取音为字母,声为切韵,各自相配,而注所切之字于上,凡有一音,和以十声,盖因邵之子图而错综引伸之。然以一卦配一音,又以一卦配十声,使音与声为唱和,卦与卦为唱和,欲于邵子《经世图》之外增成新义,而不知于声音之道,弥滋穿凿,殊无足取。焦竑《笔乘》载:“撝谦殁后,其门人柴广敬以是书进于朝,未及版行。”《明史·艺文志》载是书为一百卷。此本尚存三十二卷,盖别本之流传者。然卷首起自一之四,亦残阙之书,不足取证,以败楮视之可矣。

《声音文字通》是赵撝谦“积二十年然后成”[21]的鸿篇巨制,其《赵考古文集·遗言》云:“……六经诸子史籍图记,皆以详悉,历代有人矣。惟音韵之学世久不明。音韵关乎国家同文之教,不可不明。”[22]赵氏认为,音韵是关乎国家同文之教的关键。所以,他对这部著述极为用心,“经史文章大才累累皆以明著,惟音韵一事未复于古”。[23]书成之后得到了学者的高度评价,“王仲迪以为痛扫前人之讹谬,一洗千载之陋习……其功不在孟氏辟异端之下”。[24]《声音文字通》的大部分内容被采录于《永乐大典》,《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记载:“门人柴钦,字广敬,以庶吉士与修《永乐大典》,进言其师所撰《声音文字通》当采录,遂奉命驰传,即其家取之。”[25]由此说明,赵撝谦《声音文字通》为世人所推重。

(三)《童蒙习句》一卷,已亡佚

《童蒙习句》通行本,《四库全书》载:

撝谦有《六书本义》,已著录。焦竑《笔乘》载:“撝谦著书十种,此书居第八。惟《六书本义》及《学范》行世,余书则邱濬、李东阳、谢迁先后访于岭南,不获。”则此书为明人所未见,亦仅存之本矣。其例凡列一字,必载篆、隶、真、草四体,然小篆及真书各有定格,而隶、草变体至多,不能赅备,姑见崖略而已。撝谦本以小学名,此则乡塾训课之作,非其精义之所在也。[26]

《童蒙习句》和《学范》《造化经纶图》等一样,是赵撝谦在琼山任儒学教谕时所作。《浙江通志》记载,“(洪武)二十二年,(赵撝谦)召为琼山教谕”。[27]在任期间,赵撝谦“慨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阮通治,造就后进,一时士类翕然从之,文风丕变”。[28]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撝谦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一时琼海之人“皆知向化,称为海南夫子”。[29]赵氏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拓荒之功,受到明邱浚《考古先生像赞》高度评价:“南海木铎,后学山斗。”[30]

(四)《学范》二卷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学范》二卷本,系浙江巡抚采进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为明嘉靖二十五年陈垲重刻本。[31]赵氏《学范·序》:“洪武二十二年秋八月初七日,乡贡进士将仕郎广信府儒学教授四明郑真撰。”[32]由此段引文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该书完成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农历八月之前。

《学范》系赵撝谦任琼山儒学教谕时,为教化世人所作。《四库全书·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杂家类存目八》曰:“是书分六门:一曰教范,言训导子弟之法;二曰读范,列所应读之书;三曰点范,皆批点经书凡例;四曰作范,论作文;五曰书范,论笔法;六曰杂范,论琴砚、鼎彝、字画、印章之类,撝谦颇以小学名,而此书所述至为弇陋。杂范一门,尤为不伦。盖家塾训蒙之式,用以私课子弟耳。悬以为学者定范,则谬矣。”[33]

《学范》是一部为规范人们言行举止和读书写作而作的具有教化意义的书,是赵撝谦修经治学和为人之道的心得集成。赵氏于《学范序》云:“其具简,其用要,其说则古人之遗也。循此可以自得,若夫杂范,亦学者之所不废。于是而狥焉,则所谓玩物丧志,亦或不能免是非。”[34]该书和《童蒙习句》《造化经纶图》一样,是赵撝谦在海南地区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宣教工具。因其教学不遗余力,达到了“琼海之人,皆知向化”[35]的功效。为此,赵撝谦也博得了“赵夫子”和“岭南夫子”的美称。

(五)《造化经纶图》一卷

《赵考古文集》载:“洪武甲戌秋七月既望,余姚赵撝谦谨识”[36],我们可以推测《造化经纶图》的成书时间大概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农历七月之前。《造化经纶图》强调力学、主敬,认为如果能够“寡欲以养其心,观止以明其理,调息以养其气,读书以验其诚”[37],则可达到“圣贤之域不难到”的境界。[38]

资料显示,《造化经纶图》现存两个版本:一是《四库全书》本,附于《赵考古文集》卷末[39];另一个是黄宗羲《明儒学案·琼山赵考古先生谦》本,附于赵古则传末。[40]两种本子略有出入,在内容上:《四库全书》本比《明儒学案》本多出一张《造化经纶第二图》;在条目上:《明儒学案》本又比《四库全书》本多出仁、不仁、义、不义、礼、无礼、智、无智、信、不信等十条守则,守则末注有:“已上原在图内,今书于外,以便观者”,其后还兼收《考古绩戒书》五十二条守则。[41]

黄宗羲《明儒学案》评赵撝谦《造化经纶图》曰:“其著述甚多,而为学之要,则在造化经纶一图。”[42]可见,《造化经纶图》不仅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劝诫书籍,更是人们交流学习的学术之作。

(六)《赵考古文集》二卷

赵撝谦于《赵考古文集序》末云:“顺治十四年丁酉端阳后二日后学黄世春序”[43],由此可知,该书为顺治十四年(1657)由黄世春作序而刊行于世,《赵考古文集》是我们了解赵撝谦生平著述、学术思想和著述动机的重要参考文献。

《赵考古文集》系浙江巡抚采进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为二册黄世春作序钞本。《四库全书·别集五》录有此书,分两卷。卷一收序、记、书,卷二收传、跋、墓志、铭、杂著、诗、遗及附录。[44]《四库全书·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别集类二十二》载:

明赵撝谦撰。撝谦有《六书本义》,已著录。《明诗综》引黄宗羲之言,谓其诗集名《考古余事》,凡千首,不传于世。今考焦竑《国史经籍志》,撝谦集已不著录。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虽列其中,而不著卷数,则亦未见原本,信乎其久不传也。此本所录诗仅十余篇,古文亦只五十余篇。前有顺治丁酉黄世春序,称“其子孙式微已甚,而能录其遗集,出没于藏书之家,殆天将藉是而彰考古”云云。

盖其后人掇拾散亡,重裒成帙者耳。集后附遗言十六条,又载其裔孙诸生頀《上琼州姜参政请复姓书》,及与浙中族姓札数通,盖撝谦没后,其幼子流寓海南,依母族冒吴姓,故頀请于姜而复之。又撝谦所作《造化经纶图》,亦附于后,编次颇无条理。然传刻先集者多因祖父以附子孙,自宋元以来,即往往以文集为家牒,陋例相沿,亦不自是编始矣。撝谦以小学名家,不甚以文章著。此本又仅存残剩,未必得其精华,而意度波澜,颇存古法,究与钞语录者有别,是则学有原本之故也。[45]

赵撝谦学识渊博,涉猎广泛,著述硕厚。焦竑《焦氏笔乘》记载,赵撝谦所著“诸书达三百余卷”。[46]另外,《明史》《明儒学案》《曝书亭集》《余姚县志》《绍兴府志》《番禺县志》《琼山县志》《浙江通志》等书也对赵撝谦的著述有不同侧重的记述。然而,比较起来,只有周炳麟等所编《余姚县志·艺文上》对赵撝谦著述记载得最为翔实和全面。统计《余姚县志》所载,赵氏著述共计19部达百卷之多。[47]现简要列举如下:

1.《六书本义》十二卷;

2.《声音文字通》一百卷;

3.《学范》六卷;

4.《童蒙习句》一卷;

5.《周易图说》十二卷;

6.《易学提纲》四卷;

7.《六书指南》六卷;

8.《造化经纶图》一卷;

9.《正韵》七十二卷;

10.《正传音略》一卷;

11.《历代谱赞辨略》二十六卷;

12.《南宫续史断》二卷;

13.《考古余集》嘉靖志原题一千篇;

14.《戒书补》一卷;

15.《考古文集》二卷;

16.《考古遗集》六卷;

17.《考古续集》一卷;

18.《字学源流》一卷;

19.《南游纪咏集》五卷。

虽然赵撝谦生平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其后代子孙贫弱式微,对其著作无力付梓印刊,使其著述大多散佚。至其第四代孙荣韶时,因家中遭遇火灾,赵氏所传的旧书、遗谱牒全部化为灰烬。[48]清人黄虞稷等人在其所编《明史艺文志》中不无遗憾地记载道:“先生平生著述自《学范》《六书本义》而外都无存者。”[49]所幸“其后,门人柴钦,字广敬,以庶吉士与修《永乐大典》,进言其师所撰《声音文字通》当采录,遂奉命驰传,即其家中取之”。[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