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 数字商业背景与概念
第一章 数字经济
第一节 数字经济出现的背景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当今世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主要经济体都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重点,中国亦对数字经济十分重视,将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为国家战略并视其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数字经济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和扩散引发了数字革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动力,从而催生了数字经济(何枭吟,2013)。在此背景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先提出“数字经济”的概念(逄健、朱欣民,2013),并开始测算各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回顾数字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数字经济率先出现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并非偶然,而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一,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地位不断凸显,其特有的正循环增长效应进一步加速知识社会化进程。这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知识环境。第二,20世纪末,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带来数字革命,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创新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其中,知识社会的出现为数字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信息技术的创新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技术基础。
一 知识社会的出现
知识社会的来临是当代世界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们长期争论的话题。在知识社会,知识不断创新、累积、应用与分化,从而促进产业进步,引导个人、组织和社会成长与发展。这种由知识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知识特有的正循环增长效应不断加强的结果。这种正循环效应可以从数据、信息和知识间的关系加以理解。
由知识增长带来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有助于加强人际交流与合作,降低知识获取成本,促进资源共享,并推动知识流动和创新。这种正循环效应为数字经济的出现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知识化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生产呈现“核裂变”状态。目前,人类的知识总量以指数级别急速增长。各种新知识不断被创造、生产出来。
第二,知识的效用不断增加。伴随着知识的快速创造与生产,人类在知识传输、获取、累积和分享上也获得了空前发展,人们对知识的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
第三,知识型劳动者不断涌现。知识社会的到来对劳动者知识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促使知识型劳动者不断涌现。这些知识型劳动者能够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不断通过学习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型劳动者的涌现将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创造、输送和累积知识,从而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环境。
二 信息技术的创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从技术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技术源头和支柱,为数字经济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伴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和企业等微观经济基础也出现不断数字化的趋势。数字产品、数字市场和数字企业的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数字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微电子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是数字技术的基石,更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微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体现在器件体积、存储容量和命令运算速度三个方面。
第二,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在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以后,在短短的四十年内,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急速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演变。同时,计算机之间的外部联结所形成的互联网让信息通信、商务交易、娱乐服务融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
第三,通信技术。由现代通信设备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数字技术的支柱。现代通信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的传输介质光纤的发明和使用,实现了大容量、长距离通信,使光纤通信获得极快发展;另一方面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现代通信技术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使通信网络从低速到高速、从单一语音通信到多媒体数据通信转变,大大扩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十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生物技术、3D打印等众多现代新型技术纷纷涌现,并被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