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华人价值观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源自一个偶然的机会,但研究和撰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我到华侨大学社会学系开始工作,我的研究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人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相关,几乎没有涉及华侨大学最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华侨华人。2014年,华侨大学涉侨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华侨华人研究报告》在校内外征集稿件,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从较为熟悉的人口现象和人口政策领域出发,以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为研究对象,初步比较分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现状及其应对政策,并撰写《中国(含港澳台)和新加坡的生育率变动及政策应对》一文。稿件得到了该书编委会的肯定并被收入《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这算是我涉足华侨华人研究的第一个成果。

也许是意犹未尽,待《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开始征稿后,我又尝试在我的另一个研究领域即社会心理学中寻找可能的选题。在这个过程中,以前阅读过的华人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等前辈学者的研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甚至更早的时间开始提出并致力于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希望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以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为主的华人社会的社会心理现象,并且以本土化研究的发现同由欧美学术界构建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进行对话。前辈们的努力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让人得以认识和理解华人社会中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特殊意涵,如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义和利、人情和面子的讨论等。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中国人为绝对主体的地区展开,由此我想到身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是否也有着相似或不同的社会心理表现。因为除了新加坡,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人从规模和比重来看算是当地社会的少数,而且在文化上也体现出不同于当地主流社会的特征,但是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相比又展现出自身的特色。

文化上的联系和差异可以通过文化比较的方式得以发现,而在文化比较中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价值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最本质的区别或联系。由于价值观的功能及其重要性,它受到不同学科和领域学者们的关注,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乃至研究范式。因此,尽管一些社会心理范畴的研究问题已经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被提出并展开研究,但是我发现涉及价值观的研究议题仍有开展的空间。我所好奇的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华人在价值观方面同中国大陆和当地主流社会相比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回答这类问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而量化实证研究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等一整套完整的研究思路和资料,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数据,如果没有合适的数据,再有学术想象力的理论假设也无法得到检验的机会。因为涉及海外华人的价值观,而且还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据我所知,国内还没有此类调查,所以分析数据必然来源于世界层面。著名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主导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数据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该调查时间跨度大,可以进行长时间内的趋势比较研究;调查国家和地区广泛,可以进行国别和地区比较研究;注意识别不同国家和地区内部的主要族群,因此可以将华人同其他族群区分开来。但是该调查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价值观的测量采用了统一标准,这从测量的统一性来说本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这套关于价值观的测量标准可能并不适用于被调查的每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是为了研究需要又不得不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看起来有点矛盾,但是在进行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研究时又必须如此,如何在测量中平衡价值观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无论如何,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是值得使用的,尤其是将其用于研究海外华人的价值观。

在差异中寻找相似甚至是相同,这对价值观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求同存异,这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就是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文明互鉴,寻找和培养不同文明间的共享价值观。海外华人作为连接中外文明的特殊群体,在促进民心相通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作为可能的“中介变量”,他们在中华文明和所在国文明之间,尤其是在两种或更多种文明的价值观之间处于什么位置?在价值观传播和共享价值观培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回答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此,我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共享价值观及其传播研究: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为题,尝试分析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东南亚国家的民众与中国民众在价值观上的相似和差异,并分析东南亚华人在价值观传播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这篇文章后来有幸被选为《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的总报告,该书编委会的肯定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但我知道这个研究方向还没有充分展开,还有很多有意义的问题等待解答。

作为《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的后续,我又相继在《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8)》和《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20)》上发表了《宗教信仰与价值观扩散:以新加坡华人和其他族群为例》《华人价值观渐进式扩散与语言传承研究》[1]两篇文章。有关新加坡的研究是在东南亚国家内部进行价值观比较,前一篇文章聚焦新加坡华人与其他族群之间价值观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还探讨了宗教信仰在价值观扩散中的作用。后一篇文章则尝试将比较的视野扩大至东南亚华人、当地民众以及中国民众,同时兼及语言在价值观扩散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至此,价值观比较研究的雏形大致呈现,通过使用国际流行的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价值观进行实证比较研究,从中发现共同的价值观或共享价值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尝试分析华侨华人在共享价值观扩散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打算进一步充实该研究方向的一些细节,因此我以“华侨华人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关系研究”为主题申请了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专项课题,可能是因为选题有一定的意义,而且也有一定的前期基础,所以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资助我这项研究,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正是该课题的成果,而原先发表的三篇论文收入本书时做了较大改动,这样从行文逻辑和内容结构上更加协调统一。虽然这本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希望能用这本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海外华侨华人在民心相通、价值观扩散和交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我要感谢华侨华人蓝皮书编委会的专家以及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我这项研究的大力支持,希望这本书能为华侨大学的涉侨研究增添一点贡献。


[1] 文章原题目为《中华价值观渐进式扩散:以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后经编辑部商讨改为现在的题目。